「深度對談」的實用演講與機鋒問答,是怎麼籌備出來的?

 

作者:蔡依橙

 

 

 

 

那些平常不能講,也聽不到的事。

 

剛過去的週末,我們舉辦了「新思惟校友會 2.0」的「深度對談」,早上是「轉職」,下午是「教養」,都是很「敏感」的主題,也是我們在生活中,幾乎沒辦法開誠布公去詢問,也幾乎沒有人會認真以你的狀況給予適切建議的主題。

 

雖然是第一次舉辦,但我想現場的朋友都同意,這是個很不錯的聚會與討論。從參加者的部落格討論串、不公開發文,與私下給我的訊息,都能看到,不管是現場的精彩演講,或資訊量超高的互動問答,都帶來大量啟發。

 

為什麼?

 

因為很多事情,不是在網路上、在辦公室、在朋友圈能聊的。

 

轉職當然超敏感,教養也是。你對自己孩子期許高了,別人說你炫耀;你有自己的想法,別人跟你說「這樣不行啦」;你擔心孩子的未來,想提早規劃,別人跟你說「放輕鬆」,但實際上他自己小孩已經遷好學區,週末還補習考私中 XD

 

即使有人跟你談,對方卻不見得有時間與意願,思考你的背景,思考他自己的經驗,然後萃取出最精準的表達方式。即使遇到對的人,也不見得有對的形式,說出對的內容。

 

很榮幸,我們能建立一個超越大家原本的工作人脈圈、教養人脈圈,但卻擁有類似價值觀的伙伴群。認真準備,一起協助彼此。

 

 

2019 教養深度對談 / 2019 研究深度對談

 

 

「轉職深度對談」的準備

 

先說說「轉職」這場,煜軒與籌備團隊作了多少努力,才有今天的成果?

 

在兩週前,煜軒已經把簡報初稿做好了,接著我做了回饋,對於簡報架構與視覺設計給了建議,並抓出幾個「這是很重要的洞見,應可深化討論」的關鍵。

 

修改簡報的同時,煜軒更進一步預錄好了對「所有同學提問」的解答給我,我也全部聽過加以回饋,告知哪些是重點中的重點,會對大家非常有幫助,建議強化,讓回覆的時候能更精彩。

 

包括演講的簡報以及問題的回覆,共來回三次,才完全搞定,過程所產生的檔案,就達 706 MB,更別說彼此所花費的時間。

 

「學長也在用身教告訴我,教育工作者該有的職人精神。」/ 林煜軒醫師

 

當然,這個過程對我自己和煜軒都是幫助很多的,在籌備過程中,為了理解許多細節,我們還聊到了過去的訓練、家庭的影響以及對事情的看法。

 

有了以上的準備,在各位專程前來,且保持清醒的三小時,我們才能高密度的把重點全部提點給各位,那些行雲流水的演講、主持、問答,是用了很多個三小時打磨出來的。雖說是「校友會」活動,但我們是用幾乎等同於「工作坊」的用心,在為各位做準備。

 

 

「教養深度對談」的準備

 

我自己下午的教養深度對談,準備也是兩週,但我把「實際做簡報」放到最後幾天,前面多數時間在構思。素材與內容包括:

 

  • 會來的朋友,價值觀應該跟我相近,我的部落格文幾乎都看過,甚至也都已經嘗試實踐過。這表示,單純提供內容不夠好,要能理解他們「根據這些方法真的去做之後,遇到什麼問題」,然後再進一步說明。
  • 但因為現場仍可能有朋友,沒有太多時間閱讀長文,所以說明上依然必須淺顯易懂。
  • 大家基於信任,在課前所提出的各種複雜問題。最多的一位,光是背景介紹跟提問,就多達一千字!這都是各位的託付,我們會認真讀過並回應。
  • 所有參加者的職業,都仔細的瞭解過,這樣才能給各位足夠精準的「怎麼跟你的孩子講自己領域的硬知識」建議。
  • 煜軒和我,都是先看過所有的提問,並思考如何回覆後,理解各位真正想知道的,與真正想問的核心,然後才開始準備演講。

 

根據以上前提,寫下第一版本的演講後,再刪改兩次。上過簡報課程的朋友知道,我喜歡用跨頁筆記本做構思,從過去長年筆記寫字的肌肉記憶,去誘發相關的神經突觸,最大化創意湧現。以下就是三個版本,共六頁的筆記全圖。

 

 

 

 

現場聽過演講的朋友,應該能很快的認出其中幾個塗鴉。的確,我都是想好了,才到簡報去把他「做出來」,這樣才能確保我的意念,被用最具像化的方式,精準傳遞。

 

藉由這次的分享,希望再給各位帶來的啟發是:「不管是演講、問答、轉職、教養,想要有好的結果,就要用正確的方法,有效率地提前準備。又認真又努力方向也對,成功的機會就能最大化。」

 

當然,人生難免有意外,但就如同我們現場所舉的幾個例子,認真努力過,必留下痕跡,即使最終開花結果不在這裡,下一個專屬於我們的機會與舞台,也很近了!

 

 

比較不好意思的是……

 

最近我發現,連續說話約 1 小時,聲音就會開始啞。工作坊跟研討會,都有多位講師跟我搭配。過去的「校友會 1.0」,也規劃在兩段 1.5 小時之間,給自己休息。這幾年,公開演講也沒辦法接,必須專心,以工作坊學員為重。

 

但這次的「深度對談」,各種寒暄、演講、主持,總共約 6 小時 non-stop,到下午約 4 點時,應該已經到了極限,讓各位聽到不那麼圓潤的聲音真是不好意思。(本來有很圓潤很好聽嗎?好像也沒有。)

 

也還好,事前的準備相當充分,所以喉嚨痛並不會影響到想跟各位傳遞的內容。

 

下一次的籌備,我們會根據這次觀察到的各種細節作優化,逐步改進。

 

 

2019 教養深度對談 / 2019 研究深度對談

 

 

我自己也很喜歡

 

「深度對談」是個連我自己也很喜歡的經驗,這是一個基於新思惟五年經驗與社群動能所規劃出的校友服務,很有原創性,執行結果也達到了我們自己設定的標準。

 

歡迎訂閱電子報,在下次有機會時,一起參加校友活動吧!

 

 

免費訂閱電子報 / 最新活動

 

 

本篇發表於 生活雜文, 短篇評論 並標籤為 教養, 新思惟, 新思惟之友, 林煜軒, 校友, 校友會, 深度對談, 籌備, 轉職。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