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後的日美同盟真相》:從外交角度看苦澀現實

 

作者:蔡依橙

 

 

 

 

上週讀了花亦芬老師新作:《在歷史的傷口上重生》,對於轉型正義的各種面向,有了新的瞭解。在閱讀的過程中,「美國」的影子一直揮之不去,包括:

 

  • 德國第一次轉型正義作不完全,是因為冷戰開始了,美國需要盟友,一個經濟好、軍事強且有自信的盟友。
  • 東西德對峙期間,西德轉型正義推動非常緩慢,因為上台的西德政治人物都知道,在優先順序上,協助美國對抗蘇聯,才是首要之務,其他的,別節外生枝;反倒是東德比較積極,雖然東德的轉型正義推動,其目的是增強共產黨統治的合法性,所以其內容也很莫名其妙。
  • 冷戰結束後,德國的轉型正義推力,一部分是猶太人從美國那邊施壓造成的。

 

所以,週末空檔就繼續閱讀《戰後的日美同盟真相》,從太平洋戰區的例子,看看美國對戰敗國的介入,到底有多深。

 

 

本書特色

 

這本書的內容,很容易被認為是「陰謀論」,似乎美國就是如來佛,日本只是手中的孫悟空,經濟、軍事、發展、民主,都是「朕(=美國)」給你的。但本書有幾點特色,使他比隨便一個部落客說的陰謀論更可信。

 

  • 作者本人孫崎享,是日本外交官,實務經驗 40 年,並接觸大量抬面下資訊。你說這樣的人滿腦子妄想,可能性大嗎?
  • 書中大量寫到 CIA 介入日本示威抗爭與政壇變動:石橋湛山神秘的怪病讓他自行辭職,但下台後卻又活得很長壽?安保鬥爭岸信介下台後,忽然轉向的媒體輿論等。乍聽之下,很容易讓人嗤之以鼻。但如果他寫英國 MI6 / 007,我們當然笑笑就過去,但美國可是有大量軍人跟裝備在日本國土上,甚至還曾經偷運核武器進去。用佔領時期所佈建的情報體系,保護自己的利益與投資,頗為合理。
  • 本書核心,就是把日本歷任首相,根據其態度與作為,分為「自主派」與「隨美派」。自主派就是以日本價值為優先,爭取自主自立,隨美派則認為一切美國說了算,不討好美國,日本無法有安寧之日。把故事說完,列表整理,發現「自主派」的任期都很短,「隨美派」的任期卻有好幾位都超長。
  • 一般陰謀論,會將角色簡單化。但作者很清楚,美國內部也有意見不同與鬥爭派系,政策也可能瞬間搖擺,書中交代得很清楚。

 

如果你問我信不信?說實在的,我也沒把握。

 

只能說,或許書中的一些推論,只是作者個人的意見,但 2015 年的台灣,當馬政府迎合中國 M503 航路與亞投行規劃,F-18 竟然剛好降落在台南,你覺得「美國隨時緊盯東亞變化並對第一島鍊有實質掌控力」,是陰謀論,還是合理推測呢?

 

 

日本再起的過程

 

我個人很喜歡裡頭對於日本戰後至今的各種描寫,佔領時期,困窘到如「太平間」的經濟(書中語);岸信介等政治老手的趨勢觀察(只要冷戰爆發,我就能免於一死);本地政治人物與美國的談判,有卑躬屈膝的,也有不亢不卑的(想當然下場都比較慘)。

 

靠著作者的經驗與論述,我們清楚的看到從廢墟中站起來的日本,一個到現在都不知道能不能算是完整國家的日本。

 

 

二戰-冷戰後的理解,為何重要?

 

之前,看《羅輯思維》聽羅胖講中國歷史,畢竟在空間與時間上都離得遠,就是從中學到策略、思考,以及看待事情的各種不同面向。

 

最近,讀「二戰-冷戰後」的各國資料,才發現,這更是每個台灣人都該知道的,因為,我們其實還活在「二戰-冷戰後」的格局之中。

 

讀懂過去,是為了瞭解現在,知道我們的位置,以及未來該往哪走,包括:個人的專業學習,該往那個體系?小孩的教育投資,怎樣的戰略能最大化生存機會?都會受到你對世界的認識論所影響。

 

我們怎麼認識世界,就決定了會用什麼策略生存。

 

過去國民教育所學的,之所以記憶模糊,是因為有太多不能講的事情,關鍵因素都說不出口,讀到的知識自然支離破碎。很幸運的,我們能靠閱讀,自行補足。

 

 

 

 

本篇發表於 短篇評論 並標籤為 一國一書, 二戰, 佔領, 冷戰, 台灣, 孫崎享, 控制, 日本, 日美同盟, 沖繩, 美國, 首相。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