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liminary study 投稿一直被退?你可能忽略了這三個關鍵!

 
 

 

 

 

問:校長好,團隊預計做一個稍大型的研究約 60 人,我們想把初步的 11 人先做發表,之後的主論文就能引用這篇。不過目前的 11 人小規模結果,投稿一直不順利,該怎麼辦?

 

答:(蔡依橙)這是典型的 preliminary study 作法。如果想要順利的話,要考量以下幾點。

 

一般來說,審閱者一定會質疑,為什麼你個案數這麼少就跑來發表,畢竟 11 個案例,即使 p 值有意義,power 一定不太理想。

 

所以,通常 preliminary study 會被接受,有幾個重要關鍵: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醫學研究 | 已標籤 IRB, Office Hour, Preliminary study, 新思惟, 蔡依橙, 蔡校長, 論文寫作, 論文教學, 論文課程, 醫學論文 | 在〈Preliminary study 投稿一直被退?你可能忽略了這三個關鍵!〉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PGY 沒老師、沒資源,要怎麼在學術界活下來?

 

 

 

 

答:(蔡依橙)

 

積極的幾位 PGY,進度飛快!

 

最近這幾個月的 Office Hour,有五位 PGY 很常來。

 

他們從上完課,有了概念並操作第一次後,認真的照我們的建議去做,然後找題目。

 

遇到困難就來問,所問的問題,從「令人有點擔心」到「其實同學雖然沒信心,但其實自己的直覺都是對的」,也就是真的從零基礎,逐漸走到懂得學術圈語言跟文化的狀況。

 

 

他們是怎麼辦到的?

 

其中三位已經完成論文投出,另外兩位也快了。

 

所完成的,有傳統統合分析,也有網絡統合分析。

 

跟我們設定課程時規劃的一樣,這兩個課程都很適合初學者。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醫學研究 | 已標籤 NMA, Office Hour, PGY, 信心, 找老師, 擔心, 研究, 統合, 網絡統合, 臨床, 資源 | 在〈PGY 沒老師、沒資源,要怎麼在學術界活下來?〉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問:整理了一篇論文,高分期刊都退稿,說我的研究新穎性足夠,但個案數太少。該往低分期刊投嗎?會不會沒人看見,沒辦法發揮影響力?

 

 


 

 

問:校長好,我為了要升主治醫師,整理了一篇 original 投稿,但目前挑戰了約 8 分與 6 分的傳統知名期刊,都被退稿。退稿的理由,都是說我的研究新穎性足夠,但個案數太少,雖然 p 值顯著,但 power 太低。請問我該照退稿建議,再收幾年的個案,讓研究的人數多兩倍,還是該繼續往低分期刊投就好?但登在低分期刊會不會沒人看見,沒辦法發揮影響力?

 

答:(蔡依橙)

 

同學好,這個問題的關鍵,是「要升主治醫師」這個前提,所以我會建議,以現有的狀況,快點找願意收的期刊刊登就好。OA 也可以考慮。以下說明為什麼這麼建議的理由。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醫學研究 | 已標籤 MDPI, Office Hour, PubMed, 傳統期刊, 升主治醫師 | 在〈問:整理了一篇論文,高分期刊都退稿,說我的研究新穎性足夠,但個案數太少。該往低分期刊投嗎?會不會沒人看見,沒辦法發揮影響力?〉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Lancet 讀者投書爭議有感 / 用 AI 該注意的事

 

 

 

 

 

作者:蔡依橙

 

最近熱議的那篇 Lancet 讀者投書,整個過程實在很令人感慨。

 

跟學術比較不相關的討論,我這邊就跳過了。我能理解,剛起步的研究者,希望自己名字登上頂尖期刊的心情。但這個案例剛好可以說明,刊登出來白紙黑字後,是會被全世界檢驗的,包括自己的本國同行,大家連 supplementary materials 都會去看。

 

 

AI 的建議用法與注意事項

 

這讓我想到的是,最近有越來越多的新手同學開始使用 AI 工具,包括萃取資料、文獻引用等等,簡單下個指令都能瞬間噴出大量文字與資料,但我個人對這些進階的應用領域比較保守。

 

我認為,目前 AI 工具最可靠的是翻譯,但即使是翻譯,之後我一定會全文自己仔細看過。偶爾還是會有錯,而那些錯通常來自於給 AI 的中文就已經不精確。這個領域的可靠度,可以到 99% 左右。

 

但直接請 AI 去做文獻引用,這個正確率雖然最近有提升,但大概就是從全部亂講,到四成亂講的程度。也就是 60% 左右的準確性。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醫學研究 | 已標籤 AI, AI寫論文, AI工具, lancet, 文獻引用, 期刊, 統計法, 蔡依橙, 論文寫作, 論文書寫 | 在〈Lancet 讀者投書爭議有感 / 用 AI 該注意的事〉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問:新增 subgroup 分析與找到遺漏資料,有機會發表 updated meta-analysis 嗎?

 

 

 

 

 

 

問:最近想做一個 updated meta-analysis,如果跟之前發表的文章相比,新增了 subgroup 分析,以及之前那篇統合,提到某篇 trial 他找不到資料,但我們找到了,這樣有機會發表嗎?

 

答:(蔡依橙)

 

可以的。

 

 

更新資料有價值,就有機會!

 

如果這個 subgroup 分析得出的訊息很有意思,而且你資料更完整,呈現出來的解讀也有所不同,就有刊登的機會。

 

不過,一般來說,updated meta-analysis 最好是在篇數上有 50% 的增加。如果前一篇統合了 6 個 trials,你這次因為年份較晚,又多了 3 篇新 trials,總共有 9 個,會比較容易被接受。這樣即使分析出來結果是一樣的臨床意義,也比較容易被接受。

 

意思就是說,之前統合六篇說藥物有效,你這次九篇也是有效。或者之前統合六篇說無效,你這次統合九篇還是無效。光是因為篇數更多、資訊更新,就有機會被刊登。因為你的新統合,增加了趨勢確認、篇數跟可信度。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醫學研究 | 已標籤 subgroup, trials, updated meta-analysis, 批評, 統合分析 | 在〈問:新增 subgroup 分析與找到遺漏資料,有機會發表 updated meta-analysis 嗎?〉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專業的醫學論文,到底有誰會讀?

 

 

 

 

 

答:(蔡依橙)

 

獲得別人的認可,是人類與生俱來的重要需求。

 

一位醫學生透過老師介紹來問我:「當個臨床技術很好的醫師,做了許多研究登上 PubMed,但這些專業的醫學論文,到底有誰會讀?是不是乾脆自己成立一個 YouTube 頻道,還更有宣傳效果,訂閱數跟觀看數都更多,偶爾還能接業配。」

 

很榮幸同學信任,能提出這樣直接的問題。我也就自己的經驗跟看法作回覆。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醫學研究 | 已標籤 PubMed, YouTube, 網紅, 醫學生, 醫學論文 | 在〈專業的醫學論文,到底有誰會讀?〉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問:如何讓文章不要被秒退,讓期刊社願意多考慮一下?

 

 

 

 

 

答:(蔡依橙)

 

如果你的文章經常被秒退的話,通常是一些顯而易見的地方出了問題。這些顯而易見的部分包括了:稿件整體排版、標題與摘要的專業度、圖表本身是不是已經把故事說完。

 

 

稿件整體排版

 

如果打開你的稿件,看起來就是混亂,字體、縮排、標題頁都不夠乾淨簡潔,或者做了很多酷炫但非學術稿件業內的設計,通常就是直接退稿回家。

 

主要的原因是,現在的期刊接受率常常低於兩成,只要你的稿件看起來像那 80% 的一般人,就是直接請回家。雜誌社會禮貌的說一堆漂亮的客氣話,卻連一個明確的建議都不肯給你。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醫學研究 | 已標籤 reject, 圖表, 審閱者, 秒退,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 | 在〈問:如何讓文章不要被秒退,讓期刊社願意多考慮一下?〉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問:審閱意見怎麼看?帶你親自讀一段

 

 

 

 

 

答:(蔡依橙)這是 Office Hour 時,同學問我的,內容稍做調整顧及隱私。

 

他自己試著找了一個題目,做了病歷調閱與統計,投稿後被 reject,問我接下來該怎麼辦?要不要照審閱者的意見修改後,再投同一本期刊?

 

「The authors conclusions are noteworthy, but low study numbers prevents the potential for generalizability of results, and while a retrospective chart review is an elegant way of investigating potential risk factors, it does little to meaningfully influence our current management of these lesions.」

 

我們先請 ChatGPT 翻譯成中文,大家比較好理解。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醫學研究 | 已標籤 ChatGPT, frontiers, major revision, MDPI, OA 期刊, Office Hour, PubMed, reject, resubmit, reviewer, revision, 審閱意見, 蔡依橙 | 在〈問:審閱意見怎麼看?帶你親自讀一段〉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到底大家都來 Office Hour 問些什麼?

 

 

 

 

 

作者:蔡依橙

 

Office Hour 這個課後免費服務,開辦即將兩年,數百人來問過。當然有一些很類似我們上課時 QA 的精確提問。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醫學研究 | 已標籤 AI, Office Hour, 期刊社, 統合, 臨床意義, 臨床研究數據 | 在〈到底大家都來 Office Hour 問些什麼?〉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問:無對照組的小樣本研究,可以做統合或網絡統合嗎?

 

 

 

 

 

 

問:我想做統合的主題,因為很新,所以目前並沒有對照組研究。五篇相關研究,研究者都是收了少數幾個病人,給予新的治療,然後就報告療效。請問這種研究可以做傳統統合或者網絡統合嗎?

 

答:(蔡依橙)

 

首先,這種只有單一組,沒有對照組的實驗設計,叫做 single-arm study。如果五篇都是 single-arm study 的話,可以做傳統統合分析,「不能」做網絡統合分析。

 

其次,使用五篇 single-arm study 去做傳統統合分析,技術上沒問題,我們建議使用的 CMA 就能做。實務上就相當於把這五篇的總效果做報告。

 

不過,這一類的研究在投稿的時候,很常會遇到審閱者質疑:「你收的研究跟你做出來的統合都沒有對照組,我怎麼有辦法確定這個治療一定比較有效?說不定你給受試者傳統治療,或給予假治療(安慰劑效應),也能夠有同樣的療效。」

 

而這一類質疑的回覆,也有固定的做法,就是你可以從前面的五篇 single-arm 研究中,看看人家是怎麼回應這個問題的,去做參考。

 

之所以世界上會只出現 single-arm study 的臨床研究,一定有其原因。例如:他這個新治療處理的都是末期癌症,而且各種治療都試過一輪也都失敗了,有在做這個領域的人都知道,這種狀態的預期餘命大概只剩 1 個月,在這種狀況下,再去用一個之前失敗過的治療作為對照組是沒有道理的。所以,如果 single-arm study 作為可行性初探,有其意義。你的統合總結這五篇的初探,也很有意義。

 

又或者是,明明之前的研究者也應該可以做對照組研究,但他們就是選擇沒做。(有各種原因,常見的是商業考量,因為市場需要,所以他們做點研究比較有學問,但擔心做對照組研究會輸給傳統療法,所以做個 single-arm study 能開記者會能宣傳就好。但這種質疑跟考量通常不會寫在論文裡。)

 

這種狀況其實主要壓力也不在你身上,被審閱者質疑的時候,你只要說:「目前這個領域還在探索階段,而我們是就既有的研究去做統合,提出一個總結性的結論。而我們的統合分析結果顯示,雖有療效,但與傳統治療相比孰優孰劣依然未知,也確認了未來規劃對照組研究的必要。」這樣就可以。

 

實證類的研究就是這樣,我們是根據既有的文獻去做整理跟歸納。有什麼好題材我們就做什麼。當然,這些研究既有的限制,我們也會同樣繼承,這時,我們也能從前面的人是怎麼辯護這個限制,去找出一些回應審閱者的好策略。

 

 

近期課程

 

 

發表於 醫學研究 | 已標籤 meta-analysis, Office Hour, 報告療效, 審閱者, 對照組, 小樣本, 統合, 網絡統合, 質疑, 題材 | 在〈問:無對照組的小樣本研究,可以做統合或網絡統合嗎?〉中留言功能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