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老師,上次提到 data-driven writing 很不好,但實務上我們當然都是從自己做很久的手術或治療出發。該怎麼做才能用同樣的資料處理成 hypothesis-driven 呢?
答:(蔡依橙)好奇心!
假設你做一個手術十年,也真的做得不錯,患者的 outcome 很棒,甚至國際學會也邀請你演講或示範。這樣的資料非常寶貴,只是你要多一點好奇心。
這十年來,你一定有些想法。某些患者一看就覺得預後會很好,某些患者一看就覺得可能術後會感染;某一群術後不幸過世的患者,其實你在跟家屬解釋之前就已經知道有風險。
那就把這些觀察量化,以這些問題去想一些假設,然後收集相關資訊。
臨床上的直覺,就是研究問題的起點。
例如,你感覺年紀輕、瘦的患者、女性、經濟狀況比較好的患者,似乎預後特別好。那麼你在回顧十年的患者資料時,就記得收集這些欄位,然後去分組做統計比較。
胖瘦可以用 BMI 當作指標,經濟狀況勉強可以用住院時是否加錢升等病房,或其他與手術預後無關的自費品項作為指標。
如果你覺得術後感染可能跟手術時間、出血量、助手是誰、後續換藥照護者有關,那就收集這些欄位。助手與換藥照護者可以分類為 PGY、本科住院醫師、專科護理師、護理師,並計算他們的臨床工作資歷,以年作為單位,就能變成連續變項。
同樣的,那些不幸過世的患者,你在術前觀察到什麼,也可以收集。例如發病一開始症狀的嚴重程度、疾病診斷時的分級,或某個功能性指標等等。
當然,以上這些想法,最好是目前文獻中還沒被提出,或者即使有被提過,探討的深度或個案數都沒有你多。
這樣就能從 data-driven 變成 hypothesis-driven,說出一個令人覺得有意思的研究與論述!
近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