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放射科醫學院年會參訪報告:中英文化交會的香港



tn_01

作者:I-Chen Tsai, MD
完稿日:2007/10/31

很高興這次由香港放射科醫學院(Hong Kong College of Radiologists; HKCR)[1]邀請,並經由中華民國放射線醫學會(Radiological Society of Republic of China; RSROC)甄選[2],代表台灣赴香港放射科醫學院年會參觀,收穫良多,以下就各方面分別報告。

tn_02

放射醫學制度

香港即使在九七回歸後,醫學制度變化不大[3],還是大體依照英式傳統,與我國的美式系統差異甚多,在香港,一個醫學生經過五年的醫學訓練後,便實習一年,畢業後可選擇各專科繼續訓練,在專科的訓練過程中,第一年與現今台灣推行的PGY1是一樣的,必須接受一般醫學訓練,接著才開始放射專科訓練。所以雖然放射科訓練也是四年,但一年為一般醫學訓練,實際放射學訓練時間為三年。[4]

經過四年的放射專科醫師訓練後,在台灣,我們是考專科醫師證書,以確認執業能力[5],在香港一樣要考試[6],這個考試稱作Joint Exam of Royal College of Radiologists and Hong Kong College of Radiologists,通過考試則成為Fellow of Royal College of Radiologists (FRCR),所謂的Royal College of Radiologists指的是英國的放射科醫學院,所以除了香港本地的考官,還會有約八到十位的英國放射界大老專程飛到香港來協助香港放射學會舉辦考試。一般而言,這個關卡是被年輕醫師認為最困難的一關,但也因為其困難度較高,通過的醫師也格外喜悅。在每年年會舉辦的同時,會為通過考試的醫師舉辦英式的「加入學會儀式」,相當正式且傳統,除著正式禮服外,還會出示權杖。通過這個考試以及儀式,便有了基礎的放射執業能力,在名字後也能加上FRCR的稱謂(例如:I-Chen Tsai, MD, FRCR)。

tn_03
tn_04



必須說明的是,雖然Hong Kong College of Radiologists的中文翻譯是香港放射科醫學院,但實際上這個「醫學院」的意涵跟我們所謂的「學會」是差不多的,並沒有真的一個建築或是學校教育的成份,與台灣所謂的「陽明醫學院」、「台大醫學院」是不同的。

多數的香港放射科醫師在成為FRCR後,會選擇繼續接受兩年的次專科訓練,但由於香港的放射科醫師總數較少,僅231位[7],無法確實細分次專科,所以在未來兩年的次專科訓練中[8],每位放射科醫師都必須選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次專作訓練[4]。對此現象,學術卓著的香港中文大學Professor LAM Wai Man Wynnie (林慧雯教授)的反應是:「我討厭人家說我專精於心臟『與』神經放射學,因為這明白顯示了香港的放射學界人力根本是不夠的,也無法真的『專精』。」[9]

經過了兩年的次專科訓練後,不管所選擇的是哪些次專科,也就是不管是breast imaging、interventional imaging或者cardiac imaging等,進一步的認證都是由香港放射醫學院自行統一認證,成為Fellow of Hong Kong College of Radiologists (FHKCR),其加入儀式一樣是與年會合辦。

tn_05

學會與年會

香港的醫學院制度是有階層的,最高的是香港醫學專科學院(Hong Kong Academy of Medicine),其下分為十五個醫學院[3],所有新的次專科或專科都必須在這架構底下,以HKCR來說,其下除了Clinical Radiology以外,還有Clinical Oncology、Nuclear Medicine以及新成立的Palliative Medicine[7],所以香港放射科醫學院開年會,除了放射科的廠商會參展,連癌症相關藥物如:chemotherapy、target therapy以及anti-emetic等都會參加。這制度與台灣的差異不小,台灣綜合性的學會如台灣醫學會或中華醫學會,其下並沒有其他次專科,以中華民國放射學會來說,基本上跟台灣醫學會是平行而獨立的,並非如香港的從屬關係。

香港的制度與台灣最大的差異可能是在行政以及科際交流上,以放射科醫學院辦的年會來說,幾乎所有其他醫學院的理事長都會來參加,而香港醫學院的理事長也親自到場,顯示他們彼此間的認同都是在香港醫學院的架構下。另外,香港醫學院的理事長是從十五的專科醫學院中產生的,所以偶爾是婦產、偶爾是內科、偶爾是外科,對於整體醫學資源的分配,或許可以避免獨大內外科的狀況。

香港醫學院的所在地是在香港島南方的黃竹坑區,由香港賽馬協會捐錢建造的「香港專科醫學院賽馬會大樓」[3],賽馬協會在香港的發展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或許是為了減少社會的負面觀感,賽馬協會長期協助了很多慈善事業、教育以及醫療機構的建置,是香港主要的慈善機關之一。[10]香港畢竟是一個徹底的資本主義社會,任何人都可以捐錢並為機構命名,如香港大學的醫學院便是「李嘉誠醫學院」,在香港專科醫學院賽馬會大樓中,也有「包玉剛講堂」,富人捐了錢希望人們記得他,而需要錢的醫學會也蓋起了大樓,可謂互利雙贏。

tn_06


與台灣相比,由於會員總數較少,香港的放射科醫學院規模較小,所使用的會議室只有三間,分別由核醫、腫瘤以及放射科使用,台灣的放射學會僅以放射科醫師來說,便常是三四個房間平行進行。至於其他部份,如廠商展覽區以及閱片有獎徵答等,與台灣差異不大。

 

tn_07

有關社交活動,香港的放射學會兩天的中餐跟晚餐都是在同棟建築物的二樓提供並全體一齊用餐,這個用餐的豪華場地稱作「邵逸夫會場(Run Run Shaw Hall)」。與其他華人社會一樣,不時有大老上台致詞,也有人起身繞桌敬酒。主桌除了放射學院的主要成員外,還有來自英國協助香港舉辦聯合考試的幾位英國大老,香港本地放射學院的主要成員與英國來訪的學者們關係都相當良好。第一天晚上的晚宴除了菜色豪華外,還印製了專屬菜單,甜點盤上也有印著HKCR標誌的巧克力片,相當有意思!



tn_08
tn_09
tn_10



學術

在學會中,學術活動都是在包玉剛講堂展開的,大約一半是學術演講,一半是科學論文的發表。學術演講部份,九成是由英國的外賓主講,香港本地的講者只有約兩位,其中最令人敬佩的是Professor LAM Wai Man Wynnie [9],這位女教授相當年輕有活力,其學術專長是Cardiac MRI,尤其在iron overload的研究上,在其演講或討論時,會散發出迅速確實的氣質,回答問題也是直指本質。所有的演講者中,只有他與英國放射科醫學院主席Prof. Andy Adam兩人是教授級的教職,可見其在學術上的成就。不過,具有這樣特質的香港放射科醫師並不多,大多數香港醫師與英國醫師散發的氣質是類似的,一種溫和、紳士(或淑女)的態度,注重生活品質以及優雅風度,以男性來說,西裝、領帶是必要的,襯衫的長度必須剛好超過西裝,並能裝上金屬製袖扣,講究一點的,袖釦上還有自己名字的英文縮寫。餐桌禮儀更是嚴謹,包括刀叉擺設、餐具配置等都是完全的英式。若有女士前來,男士必須起身致意。台灣當然也有人擁有這樣良好的禮儀,但或許我們融合了更多台灣本土、日本、美國等地的文化,對於這樣純英式的風度與禮儀,我個人還是覺得相當新鮮,與會期間用餐,也都努力的去學習並模仿,希望給國外的放射科醫師一個好的印象。

tn_11

據當地廠商所言,多數的放射科醫師下班後不會留在醫院,相當注重個人生活,專注於研究的醫師畢竟是少數,而多出現在幾個重要的大學附設醫院。或許一個地區(或國家)的社會制度以及對未來的期許,會相當程度的影響到這個地區(或國家)的學術走向,以這幾年放射線界各個地區的發展差異可窺得一二,如:南韓國家定位清楚、民族自尊心甚強,從上世紀末經濟破沫化後,近十年由國家與學會領導一系列的學術突破;日本也秉持一直以來的自我期許,由國家與Toshiba等廠商通力合作一系列的科技創新;相對來說,台灣與香港的放射學術發展似乎仍停留在少數個人獨自與世界競爭的狀態,這或許與政治定位不明、對未來的不確定感有關。

以當地年輕醫師發表的論文來說,有幾個特點是我所觀察到的:首先,他們的發表相當正式嚴謹,即使是一個很簡單的題目如retrospective study,也會遵循科學程序煞有其事的完成,演講時間的控制也很好。其次,可能是由於早期中英文化交會的關係,他們在做本土研究時,會很強調「Chinese population」,這個對人種差異的敏感度,或許也跟香港一直有一個「英國」的觀察他者以及香港多種族多文化的社會有關,畢竟在台灣的研究,較少特別去強調「Chinese population」。但相對來說,瞭解自己的人種以及特殊性,在醫療研究也是相當重要的,例如肝癌、肝炎的研究,或者最近幾個target therapy藥物在亞洲人的特殊性研究,都是奠基在對人種的認知下所展開。

中華民國放射年會的論文發表有時會穿插一些比較主觀性的經驗陳述,讓我們瞭解其他醫院一年來的近況,這是與香港年會比較大的不同。個人意見認為,其實我國放射年會這種交流經驗的主觀討論其實也不錯,畢竟學術發表的世界很大,有SCI期刊、有中華放射醫學雜誌等,但公開分享自己的臨床經驗的場合卻相對的少,年會除了學術研討外,彼此熟絡感情瞭解島內現況也是不錯的。

在學術演講中,最讓我有所感觸的是英國放射科醫學院主席Andy Adam的演講:「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Veni, vidi, vanished?」[11]他以本身作為interventionist的角度去分析interventional radiology的未來,並提出許多可能的走向:首先是interventional radiology獨立為一個新的專科,並開立門診與病房,與血管外科、心臟科並駕齊驅,但這麼作事實上無法吸引到病人,畢竟病人會認器官找醫師,卻不見得能接受一個在名稱上不能認出器官或疾病的學科,這是我們與臨床科最大的差異。其次是interventional radiology維持與diagnostic radiology合併的現況,這是絕大多數放射科醫師希望也習慣的,但這個方式面臨最大的考驗便是神經外科、心臟科醫師等臨床部門逐漸拿走我們的治療部份,且未來新的治療科技問世後,其使用勢必是越來越簡單,也不需要複雜的技術,甚至逐漸會全部電腦化(如:gamma knife、focused ultrasound等),那麼臨床醫師直接使用新科技的機會便大增,放射科醫師沒有相對的利基,可能會逐漸萎縮。第三個可能,interventionist與臨床更緊密的結合,這個方法建議NeuroRadiologist乾脆併入神經醫學中心,而作TAE的放射科醫師進入腸胃科,但此法猶如在老虎口中拔牙,隨時可能一口被吞掉。演講到了最後,其實結論相對悲觀,Prof. Andy Adam也只能用William Osler的一句話來勉勵大家:「The best preparation for tomorrow is to do today’s work superbly well.」,雖然結論相當冠冕堂皇,但實際上也隱喻了現今放射界的無力,只好專注眼前,不去想未來。


tn_12


香港社會

tn_13

在會議開始前,有一天半的時間在香港地區走動,有幸與許多計程車司機或餐廳老闆聊天,作作田野調查。大學時代,為了一窺九七前的香港,特別在1996年的聖誕節前往香港自助旅行一週,從大樓看到蜑戶(居住在漁船上的人家)、從市區走到離島,當時的香港,混亂卻有活力,人們喜歡在路上辦活動,肥皂箱演講、路邊演唱隨處可見。但十年後的今天,香港建設更加繁榮,但人民的活力減低了些許,對於中國與英國的態度也更加糾結複雜。經濟上的進步是確定的,中資的直接進入以及作為外資進入中國的基地,都使得香港持續繁榮了十年,尤其SARS後的再起更是快速[12]。但一般民眾對偉大祖國的態度卻是近情情怯,許多香港人並不會講「普通話」,對於使用「普通話」、來自偉大祖國的中國遊客,有時也相當不友善。政治方面,李柱銘[13]為主的民主派與握有實際權力的親中派之間的鬥爭代表了香港在外國勢力、民主取向、偉大祖國、經濟發展等方面的持續矛盾。在學術方面,以HKCR來說,也努力維持與英國的直接接觸,對中國並無類似的緊密交流。這種種曖昧以及幽微的矛盾,我在舊稱「尖東情人道」的「星光大道」上,從官方印製的電影發展史中,找到了很好的註解:

『八十年代末,中英談判主權問題令香港市民產生信心危機,逃避現實的無厘頭電影與「賭片」乘時而起。』[14]



tn_14



另外,香港的福利制度相對並不健全,社會階層明顯,多位計程車司機皆提到命定論,認為窮人跟有錢人根本生活在不同的世界,即使繁華如香港,其時薪護士或工讀生,薪水都在每小時20港元左右,合台幣僅84元,且相關保險以及福利制度相當薄弱。在居住地點上,九龍半島以及香港島北部是有錢人的世界,也是觀光客熟悉的世界,有捷運、大樓、購物商場、便捷的公路;但在九龍半島的邊緣卻有著所謂的「籠民」,所居住的地點只是一個床舖,外頭以鐵絲網圍起以保護財物,是個與動物無異的狹小居住環境。這嚴重的貧富差距以及社會不公,網路上很容易找到許多評論專門研究這個現象。[15-19]

至於階層間的上升流動,在香港實屬不易[19],雖然「少林足球」等電影鼓吹努力向上的正向價值,但事實上由於教育資源以及職業分配的不均,計程車司機以及當地業務員認為,要造成階級向上流動,可能必須三代以上的持續努力才有可能,一般在香港廣為人知的由窮翻富的故事,絕大多數是由炒股票以及炒房地產(炒樓)所致,而辛勤工作、努力向上,並不像港片所演的一樣,是民眾致富的康莊大道。畢竟以時薪84元台幣的服務業或行政工作來說,在高消費的香港,要存錢簡直是不可能的,何況致富。

以計程車司機來說,其結構也與台灣不同,在香港,所有的計程車都是車行的,這些車行完全都是擁有巨大財富的資本家,因為一般司機負擔不起一台22萬港元(92.4萬元)的石油氣Toyota Crown,以及一張370萬港元(1554萬台幣)的計程車執照[20-22],只好淪為車行的廉價司機,以計程車司機來說,一週工作六天,每天十二小時,工時甚長且生活品質亦差,月薪僅八千港元左右(台幣33600元)[20-22]。台灣一般計程車都是自有車,然後加入無線電車行營業,以交通部統計,每天工時約十小時,月淨收入平均亦約三萬元[23]。香港物價比台灣高,計程車司機工時卻更長,是屬於香港低下階層的職業。[20-22]



結語

很高興這次能有機會代表台灣參加香港的放射科醫學院年會,不論在學術、制度、社會、禮儀各方面都學到了很多,同樣是華人,對比不同的文化、歷史以及現況,讓我收穫甚豐,非常感謝香港放射科醫學院以及中華民國放射線醫學會對於旅費的贊助,有了這些協助,這次的參訪才得以成行。


參考資料

1. HKCR官方網站 http://www.hkcr.org/
2. 中華民國放射線醫學會甄選結果 http://www.rsroc.org.tw/news/news_detail.asp?id=116
3.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 http://www.hkam.org.hk/
4. 與香港年輕放射科醫師聊天所得訊息。
5. 中華民國放射線醫學會 專科醫師甄審訊息 http://www.rsroc.org.tw/news/news_detail.asp?id=123
6. 香港放射線醫師訓練相關規定 http://www.hkcr.org/edu/regulati.htm
7. 香港放射線醫學院會員人數資料 http://www.hkcr.org/member/memberlist.htm
8. 香港放射線醫學院認定訓練醫院 http://www.hkcr.org/edu/centre.htm
9. Professor Wynnie Lam 於2007/10/27 1000-1030 發表演講「MR evaluation of iron overload in the myocardium」,於主持人介紹其經歷後所說的感言。
10. 香港賽馬會介紹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A6%99%E6%B8%AF%E8%B3%BD%E9%A6%AC%E6%9C%83
11. 英國放射科醫學院主席Professor Andy Adam 於2007/10/27 1130-1200 發表演講「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Veni, vidi, vanished?」
12. 聶中評 榮辱與共--記香港回歸祖國十週年 http://blog.wenxuecity.com/blog/frontend.php?act=articlePrint&blogId=22747&date=200707&postId=2170
13. 李柱銘 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D%8E%E6%9F%B1%E9%8A%98&variant=zh-tw
14. 星光大道對無厘頭電影現象的註解http://www.avenueofstars.com.hk/chi/avenue-milestone.asp
15. 李東昇 香港貧富差距日益擴大
16. 多維新聞網 香港貧富差距拉大﹕堅尼係數創歷史最高http://www7.chinesenewsnet.com/MainNews/SinoNews/Hongkong/2007_6_19_18_40_37_535.html
17. BBC中文網 調查稱香港貧富差距繼續惡化 http://news.bbc.co.uk/chinese/trad/hi/newsid_3750000/newsid_3750400/3750452.stm
18. 中國時報 人人想賭一把 資本叢林裡的生存高手 http://www.uwants.com/viewthread.php?tid=2536191&extra=page%3D1
19. 香港貧窮現況
20. 新華網 香港出租車牌照是拍賣的而且不讓壟斷
21. 香港的士現況 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E9%A6%99%E6%B8%AF%E7%9A%84%E5%A3%AB
22. 香港的士牌價走勢圖
23. 台灣計程車收入與工作狀況 大紀元時報 台灣計程車調度 聰明上路http://www.epochtimes.com/b5/4/10/13/n688330.htm




本篇發表於 短篇評論。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