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台北

2006 年 06 月 11 日

shinko


十年前的自己,在台北求學。

 

說好聽是求學,實際上大多數的時間都在閒逛。閒逛在東區的街上、在敦南誠品、在水準書局、在華納威秀、在中山北路七段、在貓空、在文化後山。比起現在,那是多麼簡約的生活。騎個機車到處跑,連悶熱的安全帽似乎都能帶來什麼哲學性的想法。那些年,自己像是個長期旅客,好奇的觀察著所有一切我不懂的東西:「為什麼房租能這麼貴?」「為什麼看不懂的戲會這麼多人看?」「為什麼幾十萬人會為了選舉走上街頭?」「為什麼一家整型診所能有全國的知名度?」或許生在台北的人不會有這些疑惑,但對台北以外的孩子如我,這些在電視上出現,看來理所當然的事情,其實從來都想不透為什麼。似乎,電視上的世界是台北的世界,而我未曾碰觸。

 

在台北的六年,遇到了兩次台北市長選舉,從阿扁當選、到四年後落選,我不懂為什麼民意支持度超過七成的市長會落選,所謂省籍情結,對那時的我還是相當難理解的。恰好那時我以役男身份申請短期出國,親眼看到小馬哥謝票吉普車把附近所有公家機關女辦事員通通吸出去,我還是不懂,為什麼一個沒有金城武年輕,沒有金城武帥的人,能讓行政部門停擺三十分鐘,所有申請件大排長龍。那時的感受相當的超現實,我覺得我無法完整的整合我的感官與認知。

 

結束學業後的幾個月,走在中山北路,感覺經過了六年,我似乎還是個過客,對任何事情雖依然感到新奇,但踏在台北的土地上,就是無法感應城市的節奏與脈動,那個在小學時代,寧靜的夏天下午,草屯老家給我的感覺。加以忙碌的實習工作,掙來的錢卻連房租都付不起,那年的我忽然失去了留在台北的勇氣和理由,於是在某個夜裡,我收拾所有的行李,回到了中部。

 

轉眼間,六年過去了,由於這些年發展的專業(多切面電腦斷層)小有特色,台北陸續有同行下來參觀指教,在這些台北的朋友身上,我看到了熟悉的風格,是啊,那就是「台北」人。在充滿競爭力與壓力的環境下,要不就是戰勝壓力的一群,充滿自信,要不就是面臨慢性壓力完成調適隨遇而安的一群,在他們或許從容或許急迫的氣質中,你看得到那個隱形的壓力。而我相形之下,就是個台北的逃兵。

 

現實仍然是殘酷的,選擇生活在哪裡,還有相當多的因素要考量。日益需要兒女的長輩、兩千元一個月住15坪的員工宿舍換成一萬八一個月15坪的出租套房。隨處停車不收費變成永遠爆滿的路邊停車格。出門開車吹冷氣聽音樂,換成坐捷運聽MP3隨身聽,或者在街上留著汗。

 

生活在台北,是需要勇氣和理由的。




本篇發表於 短篇評論。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