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多左、三十則右:從(土反)本龍馬說起

2006 年 04 月 03 日


ryoma

才短短的幾年,對事物看待的態度轉變,連自己都驚訝。

 

最近這陣子念了(土反)本龍馬,司馬遼太郎的書。正如同neutrino很久以前給我的導讀,他認為戰國時代的人物,過於激烈鮮明而不真實,反倒是幕末的龍馬,是他所憧憬的,neutrino是思考比我先一步的人,當我看完了共八冊的(土反)本龍馬,我大概知道他想講的東西是什麼了。

 

事實上,日本戰國時代的小說,或許因為年代久遠、史料不全,其實對於人物的刻畫多流於作者本人的單純詮釋,在深度上多有不足,看的時候或許不覺得,但當跟幕末的相關小說一比,其實差異不小。以織田信長來說好了,小說一般將他描繪成一個先知先覺、剛毅果斷、胸有成竹的大將,就連敗走時撤退都是當機立斷的,從吉法師時代到本能寺兵變,個性沒啥改變,永遠是那個「知道自己在作什麼」的天才。但幕末的人物,或者是因為史料較多,且維新後有大量的第一手口述歷史提供更貼近的觀察,在作家筆下,立體感比較夠。如西鄉隆盛,維新前是個權謀深重的大政治家,維新後卻變為寡言磊落的精神領袖,又如(土反)本龍馬,從小時不甚了了,到促成薩長聯盟與大政奉還的創意與毅力,心境的轉變躍然紙上。在幕末的故事中,我們看到「人」與環境的互動,隨著年齡增長,思考逐漸深化,各自的人生觀也漸趨完整。也因此,織田信長帶給我們的是直接而激情的鼓舞,但(土反)本龍馬能給我們的則是深重而複雜的反思。

 

司馬遼太郎在故事中,給予人物的評價雖然主觀,但卻是盡量多面向的,尤其對於推動維新的人物們褒貶更是用心。究竟造成明治維新誕生的,是維新後的諸位高官,或者是在幕末風雲中不幸喪生的無名志士,司馬給予相當多次的辯證。如武市半平太、(土反)本龍馬以至山內容堂三位,越早懷有勤王維新夢想的人卻死的越早,早期佐幕立場堅定、下令殺死武市半平太的山內容堂,卻又能活到維新之後,親眼看到日本的起飛,並以大政奉還推動要角的姿態享盡風光。到底人生是這樣複雜且諷刺的啊。

 

整個幕末的故事,也是個很好的學習範本,我們可以發現,想要榮華富貴的話,一定要立場與行為保守,最好還有良好的出身,但在時代改變的時候,更要馬上轉變立場,踩著先前志士的血前進,並成功苟活到改革之後,畢竟起碼要活著才能享受名利。而真知灼見者,若是盡全力推動時代進展,則非常有可能還沒看到最後的成功,便如武市半平太或者(土反)本龍馬一樣死於非命。

 

短短數十年的台灣自由史不也如此?當初以死推動理想的志士,死後誰記得他們的貢獻?真的為爭取自由坐過牢的,有幾個在檯面上活躍?現在檯面上的政治人物,又有幾個是當年美麗島時期的主力?被許為台灣未來救贖的政治明星,當年在鎮壓黨外的行徑又是如何?想想鄭南榕、許信良、陳水扁跟馬英九,事情也清楚多了。

 

我三十歲前的蛹內蛻變期好像還沒過完呢。




本篇發表於 短篇評論。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