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蔡依橙
專欄:非凡新聞周刊 五六年級菁英怎麼說
完稿日:2008/10/7
全文:
有次討論處世之道,朋友說了一個包拯與歐陽修的故事:
在包拯擔任北宋監察委員(御史中丞)時,鐵面無私,兩任財政部長(三司使)都被他以生活奢侈與巨額家產來路不明的理由彈劾下台。財政部長這種重要位子總不能出缺太久,因包拯以清廉聞名,皇帝和宰相便商定由他擔任,包拯亦領命,準備赴任。歐陽修(除了文章寫得好,也是個好官)認為朝廷此舉不妥,立即寫了《論包拯除三司使上書》給朝廷,認為包拯連續將兩任財政部長彈劾下台,如讓包拯自己取而代之,會引起朝臣與社會大眾懷疑他當初彈劾的動機,為避瓜田李下之嫌,不應由他接任該職。
財政部長統管國家財政,是國家的重要官員之一,歐陽修的考慮自是合理周詳。不過宋仁宗並未採納歐陽修的意見,包拯也不聽勸告,「我行得正坐得端,心中有鬼才需刻意迴避。」照樣走馬上任。
接著包拯繼續當了一輩子的清官,在老闆宋仁宗力挺下創造了中國史上少有的廉潔公正典範,西元1062年病歿於開封,次年歸葬合肥,墓地曾於1199年重修,但於1973年文革時期被革命委員會「遷墳」破壞。
朋友說:「包拯是被掘墳的。過於特立獨行的行為,也許正確,卻不見容於一般社會。」很中肯的評論。
我則說:「沒有人為歐陽修作電視劇,中國史上百大政治家可能也排不到他,瞻前顧後的個性讓他兼顧施政與人脈,但他卻沒有用自己的人生,去實踐一個能夠超越時空數百年的價值。包拯立德,歐陽修不過立言立功罷了。」輕狂年代的我,總為典範型人物多些辯解。
經過了幾年工作,我體認到:我們需要許多能力強、同時八面玲瓏的行政實業家,把力量組織起來,使社會持續進步;但我們更需要典範,以傳承獨立思考與剛直不阿。這個社會需要很多歐陽修才得以持續運轉,但絕對需要「一個」包拯以防止腐化。
要成為包拯這樣類型的人,當然是不容易的。除了要具有「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勇氣,當社會主流價值偏向時(關說、送禮、政治力介入可往往是主流),也可能落得顛沛流離、千夫所指,更別說在人生的路途中,將反覆煎熬於他人榮華富貴與自身清苦境遇之間。毫不妥協的一生堅持,在政治的場域是那麼困難。因此,典範型人物那麼的稀少,也那麼的可貴。
包拯所堅定抱持的價值,以及他所做到的一生實踐,想必是超越時空、跨越文化的,所以我們在一千年後的民主台灣,還是感到景仰與讚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