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當行為》:一個學者,如何開宗立派,並成為大師的過程。

 

作者:蔡依橙

 

 

cover

 

 

你不是買股常賠, 看什麼經濟學?

 

前陣子,在《成與敗》讀書會時(書評記錄),跟我是 BBS 時代認識至今的活化石網友 Data 提到,雖然《成與敗》作者把經濟學罵得一文不值,但以他一個金融出身的人來看,批評的不到位,就是個憤青亂罵而已。

 

經過詳細的釐清後,有以下的共識:

 

  1. 《成與敗》作者 Joe Studwell(周博)批評的「以美國為主大力提倡的 自由貿易就是好 經濟學」,其實是很久以前的經濟學了,經濟學這個學門會長大、會更新、會迭代,站在現在的立場看,裡頭罵的東西,就只是經濟學的過去。
  2. 作個比喻,大概類似看了《殺客同萌》之後,憤青認為裡頭做的 frontal lobotomy 好可怕,精神科真噁心、神經外科真噁心、西方醫學有夠爛。但事實上,今天的精神科跟神經外科沒有人在講那個過時技術,西方醫學也早已埋葬的那不堪的過去,開始注重「實證」。
  3. 所以,朴正熙當政的 1963 到 1979 年,周博說「經濟學千萬不要信,讀讀歷史書治國比較實在」,的確還說得通。但站在今天,如果還只是讀歷史書,而不看現今經濟學的諸多思想與實證寶藏,那就很危險。

 

 

科學,是怎麼演進的?

 

做西方醫學的我們,都很清楚知道,西方醫學是怎麼長大的,尤其我做先天性心臟病,從 Blalock-Thomas-Taussig shuntFontan procedure 的演進、Norwood procedure()、TGA 的術式演進,全部都是在 70 年內快速演進出來的,而且,每一次的突破,都會打臉過去的知識。科學,就是再一次又一次的自我打臉中,前進。

 

不過,這個打臉的過程不是那麼簡單,處在其中的 key players,所承受的,可能是一生的苦難。

 

這個主題剛好羅胖也講過幾次,其中最好的,是下面這期,一次講通了為什麼科學會進展、為什麼科學還是最可信的知識體系、為什麼任何創新在科學界內部都會被冷漠傲慢的學閥忽略甚至圍剿?

 

 

 

經濟學是怎麼演進的?

 

這本書在講的,就是這樣的故事,只是場景換到經濟學,講的是主流的理性經濟學,如何逐漸接納考量人類心理的「行為經濟學(behavioral economics)」。

 

作為最早開始推動,也最為堅持的 Richard Thaler(理查塞勒),他從發現問題、找到可能解方、遭受猛烈攻擊、逐漸找到戰友,到論述全面被接受,甚至當上美國經濟學會的主席的整個過程。非常精彩。

 

這本書的體例非常特殊,算是三種目標的結合:行為經濟學入門書、行為經濟學歷史回顧、理查塞勒的個人回憶錄。一般人這樣寫,誰理他啊,但 Richard Thaler 就有這個資格,書寫得超級厚,一樣賣得很好!

 

簡單說,Richard Thaler 能挺過這一切,並成為經濟學名人,我認為有以下原因:

 

  • 他從心理學界找到靈感。因為當年各個學門各自發展,但彼此互不溝通,導致經濟學的「理性經濟人」假設,在心理學早就認定為不堪一擊。Richard Thaler 作為一個經濟學家,努力的跟兩位心理學家合作,也就是《快思慢想》作者 Daniel Kahneman 以及其長期研究伙伴 Amos Tversky 合作,從不同學門取得靈感。(Daniel Kahneman 是 2002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其實 Tversky 也該得的,但他過世了,而諾貝爾獎不頒給已經過世的人。)
  • 雖然從心理學界找到靈感,但他還是在經濟學界努力,並沒有因為經濟學界對他的冷嘲熱諷而退卻。這個堅持很重要,如果他放棄了,當初再有洞見,今天的 Thaler 就不會是經濟學名人。
  • 有洞見但卻選擇離開,這樣的例子很多。例如因為第一個證實心導管可行性的 Werner Forssmann,因為拍了那張歷史性的 X 光片後,冷嘲熱諷與各種整肅,超越他能承受的程度,所以後來不再做任何的嘗試,改而低調當個外科醫師,後續的許多獎項,包括 1956 年的諾貝爾醫學獎,對他來說,就是一些追認,但他早已從心導管相關研究離開,相關的獎項,並沒有協助他取得更多資源,完成更多突破。
  • Richard Thaler 本身的幽默感,在這個黑暗幽谷,扮演了很重要的關鍵。除了他自己總能笑笑地反擊各種批評與打壓之外,他有著能讓立場相對的人也笑出來的能力。一方面自己抗壓,一方面也能減少敵人,讓他的行為經濟學火苗,能逐漸長大。
  • 從對行為的洞見,發表後遭遇各種壓力,繼續建構理論、數據、實驗、模型,越來越多的人加入,這個新學派就成熟了,也被經濟學界認可為主流論述之一。

 

 

閱讀過程

 

最後,我想簡單提個幾點,有關「書」本身的建議。

 

翻譯流暢,但所有的人名與重要理論專有名詞,卻全部都翻成中文,而且連一次英文都沒附,這對讀者有點困擾。尤其一些「中譯名詞不那麼統一或不那麼常見於網頁」的人,像是羅伯貝羅,Google 這四個字,前幾則根本不是經濟學家,閱讀過程,多次得自行推敲,到底這個英文會是什麼呢?經過多次猜測,才知道原來是 Robert Barro。建議可以考慮在重要的關鍵專有名詞第一次出現或論述關鍵處,加上括號與原文。另外,書本中後段,偶爾可見沒校對出來的錯字。

 

 

robert

 

 

副標題與文案行銷,偏離本書「行為經濟學創建過程」的內容,改以「理財」為導向。事實上,作者在書中很少提到理財,真有的話,也只提到「利用不理性的市場賺取利差,是非常困難的,即使你看到也看對,可能在市場合理化之前,就被軋空軋到破產」,雖然他自己的確有經營投資,但他認為這並不是很值得推廣,所以放在註解中(第 334 頁)。不過中文書市就是這樣,先能賣先能活,再說理想。做為台灣書市的小小支持者,我也能理解。

 

書本構成,精美但不耐翻。一開始買到,對於軟皮精裝(線膠裝)的設計非常激賞,軟皮可捲、線膠裝可攤平反折不掉頁,這是大部頭書籍的最好裝訂法之一。但或許是因為書背硬度與受力傳導過於集中,經過 7 天的攜帶與零碎時間閱讀,我的書就皮肉分離了,有點可惜。呼應書中的秉賦效應(endowment effect),也就是敝帚自珍的概念,因為這是我買的書,於是就自動合理化為「書就是要有翻過的痕跡,才顯示他被閱讀過、被重視過、被愛過!」 建議日後可以選擇較軟的封面紙,尤其軟化書背,並加強翻折處的規劃,減少受力集中在接合處,應能改善。

 

 

img_20161119_015155

 

img_20161119_015125

 

 

商業成功,才能支持理想。

 

感謝圓神出版集團,翻譯並出版這麼大部頭的書,這本雖然好讀,但真的有點大本,翻譯、校訂、製作都不容易。你可以看 Malcolm Gladwell 訪問時,影片 1 分 36 秒處,那本書有多大!XD

 

更重要的,是銷量很好,書本出版兩個月後,我買到的就已經 5 刷,商業上的成功,讓這個模式能夠永續,這是很棒也很值得敬佩的事情!

 

 

相關連結

 

 

 

蔡依橙的閱讀筆記

 

 

2018 / 3 / 5「衛生紙」搶購熱潮後更新

 

最近「衛生紙」漲價,要不要搶購,是熱門話題。各方說法都很有意思。

 

有人認為,把時間跟空間算下去,根本省不到錢,有人認為,生活用品帶來安全感,搶購也有參與感。

 

的確,這議題就是剛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主題,人家已經做完系列研究、發表、開宗立派,而且得獎了。

 

Richard Thaler 認為,傳統經濟學都在算「省多少錢」,但事實上人類的行為不是只有這樣的,還有「我買這爽不爽」。專有名詞,一個叫做「獲得效用」,一個叫做「交易效用」。

 

獲得效用,就是說,我買這東西,省了多少錢。這部分你可以考慮金錢、時間、空間的成本去算。

 

交易效用,則是我買了這東西的過程,「爽不爽」!我參與了一個全民運動,我購物車放滿衛生紙周邊的人羨慕的眼神,我拍照打卡上傳,讓朋友羨慕我怎麼買得到,我把衛生紙放在家裡的角落,讓自己覺得「我為自己的人生盡了點心力」,這些都是交易效用。

 

在我的生活經驗中會發現,能純粹以「獲得效用」思考的人非常之少,這種人理性、冷靜到幾乎不太像一般人。

 

但有另一種人,他很清楚自己的行為,屬於「獲得效用」或「交易效用」,因此,即使「交易效用」,都會稍微分析一下,使之理性可控,然後盡情去享受他花有限資金買來的小小開心,生活中一樣有各種快樂點綴,但不至於因此明顯影響自己的現金水位,也不破壞自己長期的規劃。

 

這種人我覺得蠻值得學習的。如果能在生活中,用身教與言教,把這樣的後設態度傳遞給孩子,對他將會一生受用。

 

 

本篇發表於 小孩教養, 閱讀筆記 並標籤為 behavioral economics, richard, thaler, 不當行為, 搶購, 理查塞勒, 經濟學, 行為經濟學, 衛生紙。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