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灰姑娘》:東南亞幫傭在台灣的社會學觀察

 

讀者:蔡依橙

 

 

cover-final

 

 

在太陽花學運期間,偶然看到藍佩嘉老師的演講,對於老師在街頭的臨時舞台,能將各種面向深入淺出的說明白,感到敬佩。得知佩嘉教授對教養也有關注,並有研究論文後,很榮幸這次能邀請老師到《新思惟論壇》演講。

 

在整理相關資料的過程中,找到藍老師寫過的《跨國灰姑娘》這本書,因為我個人的生命經驗中,沒有與幫傭相處的經驗,長輩沒請,我自己出社會後也沒有,對於這個主題感到好奇,加上最近的閱讀主題為「亞洲」,本書提到台灣、菲律賓、越南、印尼等國,於是買來拜讀,即使人家初版是在 2008 年,到 2016 的現在,都已經滿 8 年了。我真是個其實沒什麼讀書的人 Orz

 

全書結構清晰、書寫流暢,對於以「東南亞幫傭」為核心,周邊相關的議題,所做的觀察、記錄、分析都非常精彩。如果您對這個議題也有興趣,值得一看!不過,我想對這個議題有興趣,8 年都還沒看過這本書的大概也很少吧 XD 以下,是一些我閱讀過程中,最有感觸的部分。

 

 

閱讀速度

 

這本書有個特色:即使中文流暢、內容有意思,但讀不快。主要的原因是,知識與思考密度相當高。

 

社會學的紮實訓練,讓本書在各種故事的描述,角度兼具關懷、同理與冷靜。尤其那個「冷靜」的部分,甚至會看到很多「光描述出來都顯得直白」的細節。例如第 214 頁的這段,將第四章「跨越國界與性別藩籬」的諸多觀察,作了總結:

 

在故鄉擔任家庭主婦的女性移工,出國幫傭後成為主要的養家者。她們雖然賺了錢,卻賠掉道德形象,因為她們無法負起照顧自身家庭的責任。面對成為經濟獨立女性,卻跨越性別界線(女人養家、不顧家)的困境,女性移工試圖重新建構家務與母職的意義與實踐。她們透過匯款、簡訊、信件和包裹來傳送愛與關心,並藉此操持「跨國持家」與遠距母職。

 

這樣的中性描述,你幾乎看不到作者本人的「立場」,但就是這種中性,才讓人看到一個社會學者的專業素養,讓「觀察力」,化作字裡行間的「威力」。

 

這也是我在讀這本書時的內心小劇場,一開始,會覺得移工實在弱勢,在國家發展的巨大差異下,成為不得已的受害者。但進一步,到本書中後段,佩嘉教授又提醒我們,其實移工並不是單純的「受害者」,在這樣的過程中,她們主動追求了人生價值,也找到許多對抗策略,而且,移工與家鄉之間,有時也不是我們想像的那麼天真簡單。

 

 

極化時代

 

現今台灣,習慣簡單的結論,網路民意常在兩極擺盪:「移工就是可憐要保護他們 / 移工就是一份工作沒那麼可憐」、「唯一支持婚姻平權絕不妥協 / 同性結婚就會讓家庭崩解」,任何介於其間的中間光譜、折衷解法,或更完整論述配套,目前仍不是言論主流,相當可惜。

 

激化,是近年世界政治與民意的趨勢,明顯的對抗、族群的撕裂,讓 Chris Anderson 感到焦慮,特別請來研究 moral psychology 的 Jonathan Haidt 一起對談,討論分裂的美國是否可能癒合?您可以點進去聽聽,我個人認為,雖有行動呼籲,但結論其實是悲觀的。

 

在 Facebook 的討論中,我常說「凡事應有度」(事件後續),意思就是,我們不應該成天思考事情,就只有「愛之欲其生 / 恨之欲其死」這樣的兩極選項,而是應該全面理解事情的複雜度之後,做出適當且有層次的建議和選擇。

 

就如開車,油門不是只有踩到底跟全放開兩種選項,光強度就能分成 10 段以上,更別說其間的調整與變化。也只有如此細膩的微調與收放,才能讓我們平順到家,而不是暈車想吐。

 

在這喧鬧的時代,好好的說一件事並不討喜,但台灣這樣的明白人還是不少。像這樣冷靜且多角度的社會學著作,8 年下來,我買到的這本,竟已經「5 版 14 刷」!成千上萬的人,願意去用更完整的角度理解事情,再形成自己的立場與看法。這樣的台灣,很好。

 

 

婆、媳、菲傭

 

第三章「女人何苦為難女人?」是我覺得對多數讀者最有啟發的一章。即使沒有請過幫傭,也能從這章學到很多。因為,很多家庭請外傭,是為了緩解婆媳關係!

 

內容書寫非常有意思,講到雙薪家庭其實大家都沒時間做家事,女性往往是家事主力,但偶爾也會藉著家事分配,讓「新好男人」自己說出:「這種生活我不要再過了!我們雇個菲傭吧!」XD

 

如果菲傭是來照顧公婆的,又出現了有趣的工作轉移,原本公婆老了,是丈夫要盡孝道,但這個責任很自然地移到妻子身上,如果妻子本身有工作,往往又轉移到菲傭身上。「外包孝道」這段,非常精彩。

 

另外,女主人與菲傭之間的隱形競爭,母職勞動階層化,女主人往往保留更為精神層面的核心工作,婆婆因為煮飯被菲傭做走了感到失落,都有非常深刻的描述!

 

 

雇主四類型、家務勞工四類型

 

第六章「屋簷下的全球化」,是本書最精華所在。藍老師將所有觀察與思考,作了總歸納,把雇主與家務勞工,各分成 4 種類型。

 

這個分類,不只在家務勞工雇用的場景適用,稍加延伸,會發現其實應用層面很廣,不管是上班族、醫院、學校、研究單位,畢竟只要是人的社會,就有階級。當然,這些分類只是概念,實際在生活之中,往往可以連續轉換。

 

 

table

 

 

在書中,有大量實例,說明這 4+4 的 8 種分類,甚至連不同類型家務勞工,遇到不同雇主,其後續的反應與結果,都有非常多的描述。

 

 

本書彩蛋

 

本書有個小小的彩蛋,不知道是佩嘉教授刻意或不自覺留下的。假設一個問題:「如果研究了這麼多家務勞工的藍佩嘉老師,有天必須雇用一個,他個人對哪一種類型的雇主,比較認同?」

 

這問題我認為是有答案的,答案就在副標題以及書本裡頭。

 

因為副標題藍老師自己訂為「當東南亞幫傭遇上台灣新富家庭」,但事實上「新富家庭」的描述,剛好對應到其中一類雇主,在第 283 頁:

 

相對於上層階級家庭夠過繼承取得的財富與聲望,中產階級雇主強調靠自身的努力所獲致的社會地位;相對於老有錢人家庭有著聘僱奴僕或傭人的世代傳統,她們強調新富雇主(the new rich)的雇傭關係是以平等為基礎、建立在需求之上的勞務購買關係。

 

而這個彩蛋,也被「結論」一章所確認。你可以看到藍老師幫美國教授屋主代管房屋,在鐘點女傭來打掃前,準備了冰水、果汁、水果、點心,希望讓這個素不相識的女性,感受到「勞動不一定要那麼冷冰冰」的故事。

 

至於,溫暖的心,是否就有溫暖的結局?後來又發生了什麼事?就留給各位自己閱讀了 XD

 

 

相關連結

 

 

 

本篇發表於 短篇評論 並標籤為 中產階級, 傭人, 印尼, 台灣, 婆媳, 幫傭, 新富, 新富家庭, 灰姑娘, 菲傭, 菲律賓, 越南, 跨國。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