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助忙碌爸媽認識這本書的一些建議:《金錢如何影響愛與教養?》導讀

 

作者:蔡依橙(素養教育工作坊 核心講師)

 

 

 

 

你曾經為了教養而焦慮嗎?

 

你曾經因為教養問題,而感到焦慮嗎?我們都有過,我也不例外。

 

之所以會焦慮,是因為我們不知道自己這樣做,是不是對的。不管是路線選擇的不確定,或者教養方式的不確定。

 

這些自我懷疑像是:我這樣都讓孩子決定,可以嗎?我這樣課業也看、課外活動也看、考試比賽都接送關心,會不會過度教養?過度教養會不會養出爸寶媽寶,小孩沒辦法獨立?但放著不管,孩子靠自己,會不會錯過什麼重要的機會?

 

這類焦慮出現時,我自己的處理方法是,藉由閱讀,用更大的視野,回看自己。

 

用經濟學、社會學、數據分析、比較文化、歷史歸納等概念,去認識「教養」之後,我們就能意識到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的位置,了解今天我們的行為,其實是受到那些動機的驅動,也了解所走的方向,是否適合自己與家人。大方向對了,在一些小事情上,就能比較釋懷。

 

這本《金錢如何影響愛與教養?》就是這類的書,而且跟同類書籍相比,完整度跟解釋力都很不錯,值得細細閱讀並思考。

 

 

教養方式,和貧富差距與教育投報率有關。

 

這本書,是由兩位美國知名大學的經濟學家合著,主要想藉由數據分析證明,我們今天採用的教養方式,以及產生的教養焦慮,原來都能用經濟學概念解釋「大部分」。(等一下我們也會講到那個「大部分」以外的部分。)

 

經過分析,兩個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所在社會的貧富差距,以及教育的投資報酬率,書中並有大量數據與統計支持。

 

舉例來說,如果有個社會,小孩不管你用心養還是隨便養,成年之後都很容易找到工作,而且薪水差異也不大,家長就沒有動機花時間陪孩子閱讀、比賽、考試、督促他挑戰大學研究所。

 

像是美國煤礦的黃金時代,高中畢業的孩子,好手好腳進礦坑工作,年薪就有 10 萬美金,讀了大學研究所,年薪只多一些,貧富差距不大,高等教育的投資報酬率也不高,家長就比較不會選擇花那麼多時間在孩子身上,督促他們寫功課、陪他們評估學校、度過那些高強度的考試。

 

再舉例來說,如作者書中所提到的親身經歷,在義大利的波隆那,由共產主義者連續執政時,藉由左派的政策補助,使得白領跟藍領的薪資幾乎一樣,當時的社會文化認為,功課好的孩子應該感到羞赧、白領家庭要對自己的職業低調。因為強制財產重分配,造成貧富差距小,教育的投資報酬率也不高,家長就幾乎沒有動機採取密集教養,不需要幫孩子看功課、不需要注意孩子的學習。

 

 

 

 

全球化後的美國與臺灣

 

經歷過 1980 年代至今的全球化浪潮,現在的美國,就是貧富差距大(2019 年家戶基尼係數 0.48),而且教育投資報酬率超高的代表。在這樣的國家,家長自然會採取密集的教養策略,投注更多時間、注意力、資源,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希望他們成年後的人生,較為成功。

 

 

 

 

在臺灣,我們的貧富差距沒有美國那麼大(2019 年家戶基尼係數 0.33),但教育的投資報酬率高,大家從報章雜誌或身邊的經驗都知道,孩子考上好學校、前幾志願,或考上醫學系,預期的年收入就是不一樣。教育的投資報酬率好,才會那麼多人要擠進明星高中,這樣的升學狂熱,甚至延伸出台中的考私中熱潮。

 

對臺灣的讀者來說,用經濟學的動機角度看,的確可以很有效的解釋大量家長採取密集教養的原因。我們作為家長的,就能稍微釋懷,其實不是我們愛管,也不是我們有強迫症,我們只是跟人類史上絕大多數的父母一樣,愛自己的孩子,希望他們未來更好,根據我們手邊擁有的有限資源,作出最理性有效的投資選擇。

 

 

密集教養:威信型 vs 專斷型

 

只是,密集教養,其實還細分成兩種:回應小孩需求的威信型,以及不回應小孩需求的專斷型。差別在於,在跟孩子意見不同時,威信型會用勸的、用講道理的,希望能潛移默化孩子,但最終依然以他們自己的決定為主;而專斷型則是直接替孩子決定好,沒有討論的餘地,也沒有反駁的機會。多數家長會混合使用這兩種教養方式,比例各有不同。

 

根據書中的歷史分析與跨國研究,會發現這兩種教養模式,各有好壞,也對應家長對未來的認知。

 

通常,家長若選擇威信型,把最後的決定權放在孩子手上,是因為他們認定未來是不可預測的,未來的世界將充滿許多機會,而且老化後的自己可能看不懂也看不見這些機會。與其現在要求孩子一定要走什麼路,他們更認為,在成年之後,孩子必須根據自己的判斷,去作出最好的決定。威信型的教養,養出來的孩子,成年之後能獨立作決定,且有較大的機會,能在自由且充滿機會的世界裡成功。

 

而選擇專斷型的家長,可能是因為他們認為世界有不變的法則,未來的世界也會遵循一樣的規律,用家長多年社會經驗所選擇的這一套,將最正確,孩子不用有自己的意見,複製這套就對了。或者,家長所看到的世界,有真實存在的風險,想了不該想的事情、說了不該說的話、跟不對的人合作,可能瞬間失去財產,甚至生命,自然家長會希望把孩子雕塑成安全的樣子,認為順從與規訓,才是重要的價值。

 

這也能說明,戒嚴時期的父母為何多是打罵教育,而總統直選後的時代,開始有越來越多父母,給孩子更多的自由。從「直接幫孩子規定好」到「給孩子決定權」的變化,見證了臺灣政治體制的轉變。

 

 

歷史、社會、跨國比較、宗教、政治等面向

 

剛才我們說到,貧富差距與教育投資報酬率,只能解釋「大部分」。所以,作者們也採取了其他的角度,協助我們用更大的視野來看待教養,包括歷史、社會學、跨國比較、宗教、教育制度等,非常精采。

 

因為這本書比一般的教養書,要更學術一點點,也就是稍微比較「硬」,我建議在閱讀的時候,可以不照順序,而是照著自己的興趣閱讀。

 

首先。把「第一章 教養方式經濟學」讀完,認識四種教養類型之後,就能跳到任何自己喜歡的章節。

 

如果你對於其他國家都怎麼教小孩,以及他們為什麼這樣教,特別有興趣的朋友,建議可以先讀「第三章 現代全球的教養方式」,以及「第九章 學校系統的組織」。作者們採取了比較多面向的分析角度,去說明為什麼這些國家的教養會長成現在的模樣,也能解釋為什麼那些如夢似幻的自由教養故事,在臺灣導入時,總覺得格格不入。

 

如果你對前陣子網路熱議的少子化議題有興趣,「第七章 生育能力與童工:從大家庭走入小家庭」非常精采,從歷史角度、經濟動機、二戰前後的社會、女性勞動參與率等切入,說明了為什麼工業化國家的生育率,普遍都低到不行。

 

 

 

 

對階級敏感,喜歡探討社會議題的讀者,「第四章 不平等、教養方式與教養陷阱」就是你的菜,社經階層對於教養的影響、社會流動的可能、各種不同婚姻狀態、單親家庭、種族、出生國、婚姻市場,以及可能造成的教養陷阱,都作了探討。裡頭甚至有張圖表告訴你,不同的教養方式,最終產生階級向上流動的機會,截然不同。至於答案,就讓各位自行翻閱,看看作者們怎麼說囉。

 

我個人最喜歡的,是「第八章 教養與階級:貴族與中產階級價值觀」,很有歷史縱深,從工業革命前的英國貴族、中產階級、勞工,分析其不同的價值觀、教養觀,以及後來在工業革命時代造成的劇烈階級流動,非常發人深省。也清楚說明了,為什麼今天的中產階級教養觀,那麼重視耐心、長遠思維、延遲享樂、知識與技能教育。如果我們想避免在變動快速的時代家道中落,這個章節介紹了許多警世的故事,很有參考價值。

 

 

教養認知框架+清楚的自我定位=更少的焦慮

 

這本書提供很好的框架,協助我們看清楚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不只是空間的(跨國比較),更是時間的(歷史縱深),讓我們有更多思考工具,能面對教養時遇到的每個難題,也更清楚每個決定可能導向的未來。

 

清楚自己的位置、想法更為完整,自然就能大幅減少焦慮了。

 

教養的路上,一起加油!

 

 

相關連結

 

 

 

專頁筆記

 

 

 

閱讀筆記 / 小孩教養

 

 

本篇發表於 小孩教養, 閱讀筆記 並標籤為 導讀, 教養經濟學, 親子天下, 貧富不均下的育兒經濟學, 金錢如何影響愛與教養。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