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OS ONE 真的惡名昭彰嗎?並非如此。

 

作者:蔡依橙

 

 

 

 

前陣子,很令人尊敬的新思惟校友,台大醫院整合醫學科資深醫師蔡宏斌學長,在一串學術發表的討論中提到:

 

「早在 2017 年 5 月,台大創傷醫學部陳晉興前主任,就在整合醫學科主治醫師研究會議中,諄諄告誡我們有幾本期刊惡名昭彰,SCI 分數會狂掉,甚至消失,第一本是Medicine,第二本是 Scientific Reports,第三本是 PLoS One,第四本就是 Oncotarget

 

這幾本的評比會狂掉的原因,第一是文章收太多,賺錢行銷過頭;第二是 Reviewer 要退稿,但是 editor 堅持要 revision 到可以接受,讓人質疑 editor 的學術風骨,代表期刊是 MedicineScientific Reports;第三是收太多健保資料庫文章,次級資料庫的品質讓許多學門的教授質疑,探討的內容只談相關性而非因果關係,愛惜羽毛的期刊已經不再收純健保資料庫的文章!」

 

陳晉興主任與蔡宏斌學長,醫療專業與社會貢獻都有目共睹,令人尊敬。但在這個陳述中,我個人有些想要補充的。

 

簡單說,這四本分兩個等級,MedicineOncotarget 的操作與行為真的有問題,我也建議校友們不要碰。但 Scientific ReportsPLOS ONE 事實上做得很好,尤其我個人對 PLOS ONE 的社群經營和理念實踐,很看好。

 

從學術世界的角度看,比這四本期刊更爛、更貪婪、更惡名昭彰的,還很多,OMICS group 與「這張列表上的出版社」還沒罵之前,我們還沒教會年輕朋友觀察期刊之前,點名攻擊 Scientific ReportsPLOS ONE,可能不是太實用的建議。

 

學長第二段的三大理由,我也有不同看法。以下分述之。

 

這四本中,Medicine 的確審閱品質有問題,impact factor 也已經反應Oncotarget 則用全新手法操作,最近遇到被 MEDLINE 除名的問題,全世界都在看。這兩本自作自受,我不會替他們說什麼話。

 

Scientific Reports 我們之前專文說過,這本比較年輕,私人公司擁有,目前論文篇數剛剛超越 PLOS ONE,有興趣的伙伴可以參考這篇:

 

 

以下主要以 PLOS ONE 作分析。

 

 

文章收多,賺錢行銷過頭?

 

文章收多,是一個結果,一個現象,但更重要的是為什麼收多。是為了撈錢,還是有其理念?

 

以 PLOS 系統來說,PLOS ONE 扮演的就是跨領域期刊的角色,他希望建立一個社群,讓不同領域的科學家能互動,讓跨領域的創新研究有綻放的舞台。

 

 

PLOS ONE 是最早創立的 open-access mega-journal,也就是「開放全文」的「巨型期刊」。

 

 

為什麼要開放?

 

因為 PLOS 就是 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是兩位諾貝爾獎學者,不滿學術出版社賺太多錢,並且把學者研究的成果牢牢握住,當成財產,跟圖書館吸血,於是登高一呼:我們不要再刊登在這些學術出版社的期刊了!

 

結果呢?萬人簽名讚聲,沒人真做,為了證明科學家不是只會嘴砲,他們兩個決定繼續把這個理想,用可行的方法實現

 

PLOS 是在美國登記有案的 non-profit organization,中文是「非營利組織」,與各大公立醫院、財團法人醫院,你我都在裡頭奉獻過青春歲月的這些醫院,是類似的。

 

任何組織運作,都需要有人,人不能只燒熱情,需要有薪水養家,所以 PLOS 也跟台灣各大非營利醫院一樣,需要有收入,需要付薪水。既然已經決定不跟圖書館吸血,也希望能做到公平,那麼,使用者付費,由發表者自行負擔刊登費,就是不錯的作法。

 

為什麼由發表者負擔刊登費比較合理呢?因為過去要跟圖書館收多少錢,都是 Elsevier 這種大公司說了算,由他們來認定你的國家、你這間學校、你這家醫院需要付多少。

 

如果請發表者負擔,因為越有研究能量的國家,GDP/capita 相對越好(這個我做亞洲 guideline,在查亞洲各國發表量時,深有體會!),國際公平的概念,就內建在裡頭。

 

進一步的,PLOS ONE 還有對中低收入國家的特殊補助,裡頭的 group 1 countries 發表費可以全免,看看列表裡頭的國家,像是:阿富汗、安哥拉、孟加拉,我想您也會同意,台灣跟這些國家不是同一個等級的。

 

PLOS believes that lack of funds should not be a barrier to Open Access publication. Since inception, PLOS has provided individual fee support to authors and offers two programs. (PLOS fee assistance programs)

 

至於究竟是 PLOS ONE 賺錢行銷過頭,還是傳統期刊社綁架各國圖書館賺錢行銷過頭,我想這是很值得思考的議題。

 

 

為了讓傳統的 subscription fee 模式(圖書館或納稅人出錢),與新的 article-processing fee 模式(發表者出錢)能比較,我找了一些數字。

 

根據付給出版社的錢,以及最後花錢購買訂閱的機構所買到可閱讀的文章數,平均看一篇文章的價格,在 4000 歐元左右,約合台幣 143200,比想像中高很多。

 

讓一篇刊登的文章,被全世界看得到,PLOS ONE 收 1495 美金,合台幣 45000。Scientific Reports 則收 1375 歐元,合台幣 46719。都比傳統期刊社所收的錢少很多。

 

也是因此,如果你讓傳統期刊社給你報價,「這篇是我的文章,我要讓全世界看到」,報出來的價格通常比較接近 143200,例如 Springer Open Choice 與 Elsevier Open Access,都報 3000 美金,約合台幣 90300。

 

大致上,傳統期刊社的圖書館訂閱模式最貴,其次是傳統期刊社提供的 Open 選項,再其次則是新型態 open-access mega-journal 提供的選項。很明顯的,新科技與新模式,會持續降低學術界的整體出版成本。

 

 

為什麼要巨型?

 

因為 PLOS ONE 運用數位儲存費用低的特性,對於刊登文章沒有任何數量上的限制,理論上可以收到無限篇,實際上曾經衝到 31500 篇,最近則稍微掉回 22054 篇,大約是一般次專科雜誌一年約 300 篇的 70 倍左右。

 

如果我們借用 JCR 的分類,將科學分成 171 個領域,那麼一本跨領域期刊,是其他雜誌的 70 倍大,也不是很誇張的事情,畢竟連 C 171 取 2 都還不到,我們還沒取 3 取 4 耶。

 

而且,PLOS ONE 相信,一個科學研究的歷史價值,往往不是事前由幾個 reviewer 或 editor 就能決定的,沒有人能夠預知未來 (這是超能力系寶可夢的大招呢!洛奇亞可以 XD),所以,只要科學方法對、科學倫理符合、不是造假,我們都應該給所有研究一樣的刊登機會。

 

回顧人類史上的重大科學進展,我們會發現這是對的。歷史上被火燒、被處死、被誤解、被冷落,在多年後,全人類才認可其成就的科學家,多如繁星。既然 PLOS ONE 是一個走向未來的期刊計畫,那就讓我們吸取教訓,給更多有創意的、沒人脈的、沒學閥的研究者,一個機會。

 

 

PLOS ONE 要求嚴謹

 

真投稿過的人都知道,PLOS ONE 對於 research ethics 的要求非常高,對 open data 也有要求,真走過一次,都會尊敬他們在這方面的堅持。

 

PLOS ONE 成立 10 年,大家都在看,這麼大的期刊,多少有些小疏失,但至今刊登十多萬篇文章,只有兩個比較大的新聞事件,都跟 reviewer 有關。

 

一個是腦筋不知道在想什麼的 reviewer,審閱一篇兩個女性作者,關於生物醫學界的博士們,畢業後就業狀況的文章時,竟然回「你們還是去找一個男性共同作者,比較能得到正確結果,而且科學界最頂尖的位置,本來就該男性擔任,因為男性才有適當的人格特質。」(天啊!你知道自己在說什麼嗎?)

 

PLOS ONE 迅速終止與這位 reviewer 的合作,並要求負責這篇文章的 editor 辭職,然後在網站上公開道歉。

 

一個是中國研究者的論文,裡頭出現三次 Creator,不管你翻譯成造物者、上帝、神、創世者,在西方世界都很敏感的,瞬間就在 Twitter 和 Facebook 炸開,而且立刻被引用到一個維基百科條目(傳統期刊都不知道要隔幾週才會出現引用)。知道狀況後,PLOS ONE 很明快的撤除了這篇文章

 

後面這個例子,往往被拿來當正向範例,說明以網路發行的開放全文期刊,事後監督、社群討論、立即引用、立即更正的能力,比傳統期刊強很多。

 

有學者說:「這種事,傳統期刊直接假裝沒這回事就混過去了PLOS ONE 對社群的反應實在超快。」

 

 

PLOS ONE 促進科學與世界溝通

 

PLOS ONE 是最積極在做科學社群,以及促進科學與全世界人類溝通的期刊。他們有專屬的部落格 EveryONE,定期採訪、報導、出文。

 

 

 

 

最近剛好 10 週年,有許多專案整理,很有意思,包括:

 

 

您也可以看看這個影片,各個國家、各種口音、各個領域的學者,說明他們為什麼決定在 PLOS ONE 長期經營。

 

 

 

 

Reviewer 要退稿,Editor 堅持要接受,沒風骨?

 

的確,許多爭議期刊都有這樣的問題,像是我們之前聊過的 Frontiers 系列,或許多真的以營收為考量的小期刊也是。

 

 

但以單一 case 經驗,就說 Scientific Reports「都」是這樣,是爛期刊,我覺得可能要再斟酌。

 

我自己在國際期刊當 reviewer 很久,說實在的,editor 的「social 件」往往都是如此,有的是真的品質不好但要做人情,有的是直接從兩國外交系統下來的指令,有的是 editor 認為該文對期刊有戰略意義。我自己的經驗是,所有知名國際期刊,都零星有這樣 editor 自行決定的狀況。

 

畢竟 editor 對期刊負責,他的權力就是比 reviewer 大。

 

就像 resident 接了病人,開了處方,VS 原則上都會尊重,但可能因為 social、可能因為 VIP、可能因為有些不方便說的事情(例如:對這一批藥沒信心,或耳聞似乎有問題),偶爾幾次,堅持改處方。

 

我們能因為零星的經驗,就說這 VS 沒有風骨,不照 guideline 來,是個爛醫師嗎?大概不行。

 

 

收太多健保資料庫,所以是爛期刊。

 

這蠻有意思的,因為 Scientific Reports 是少數曾經不收健保資料庫文章的,但其邏輯與政策一致性有問題,在新思惟之友社團還掀起一波討論。請參考:

 

 

我引用兩段文字,並附連結,供有興趣的朋友們做繼續閱讀。

 

Scientific Reports 這本期刊,某編輯拒絕再接受台灣的健保資料庫文章,但是,實際上該期刊後續還有接受其他以台灣健保資料庫分析的論文。健保資料庫只是研究工具之一,基礎的幹細胞也是研究工具之一,也可能發生資料可信度的問題。」(張俊鴻醫師

 

「至於 Scientific Reports 不收 NHIRD 文章,這當然跟部分研究者的濫用有點關係,但其他的期刊都還是繼續收啊。期刊本來就可以有他們的喜好,臨床的不收基礎的,核醫的不收放腫的,放射的不收資工的,就像自由時報討厭國民黨,聯合報最恨台灣本土派一樣,這很正常。倒不用因為外國人的個別喜好,就失去了我們的自信!」(蔡依橙醫師

 

 

健保資料庫只做相關性而非因果

 

這是個很常見的誤解。事實上,大量的臨床研究,所做的都不是「因果」。例如:「作電腦斷層,打了顯影劑,結果病人腎功能變差。」這是因果關係研究嗎?

 

我們以為是,但實際上不是的。

 

有人作了一個研究,發現把病人送去做 CT,即使不打顯影劑,「不打」顯影劑喔,腎功能也會變差!(因為醫院患者的腎功能,本來就有一定比例會 fluctuating。)

 

我們今天作了 A 處置,病人得到 B 結果,這是現象的觀察,不是「因果」。我們只能用嚴謹的研究設計,想方設法除掉我們想得到的各種干擾因子,然後,「我們認為」這「應該」「可能」是因果。

 

健保資料庫,跟臨床研究,都是一種方法,有其強項,也各有其弱項,如此而已。

 

詳細論述與參考資料,請見:健保資料庫只能做相關性,所以沒有價值?

 

 

時代潮流在變

 

就在我們這一代,經歷了很多次的時代潮流變動。例如開大的 open 刀被內視鏡手術挑戰,當時的內視鏡手術,被批評為:「還要用那麼多耗材,賺錢行銷過頭。我直接開就可以。」言猶在耳,今天內視鏡手術成為主流。

 

前兩年則是內視鏡被達文西挑戰,當時的達文西,被批評為:「還要用那麼多耗材,賺錢行銷過頭。我內視鏡開就可以。」言猶在耳,今天達文西已經逐漸證明自己的價值。

 

我們如果因為新的思考模式、新的收費方式而感到不熟悉,有沒有可能在時代潮流改變的時候誤判?

 

我不知道,但的確很有可能。

 

所以我試著把每一個新創模式分開看待,看看他們的理念、他們的實踐、他們的成績、他們的堅持,「聽其言,觀其行」,再做建議。至少,我覺得 PLOS ONE 的理念不錯,實踐也用心,一直都可信。

 

如果有喜歡的次專科期刊,能在傳統的學術領域耕耘,很好。如果所從事的領域較為新穎、開放、跨領域,需要更多的對話,想要得到更大的政策影響力,PLOS ONE 是個不錯的入門選擇。

 

野人獻曝,只是一些整理,供前輩與各位在學術界中打拼的朋友們參考。

 

 

工商服務

 

實事求是,不打高空,給你最佳建議的新思惟,辦理各種研究、簡報、個人品牌工作坊。

 

想知道 editor 怎麼分稿、reviewer 怎麼審稿、revision 怎麼回覆嗎?想親自做出統計圖表,瞭解其應用嗎?歡迎參考剛剛開放報名,最多校友成功發表的《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延伸閱讀

 

 

 

新思惟近期課程

 

 

本篇發表於 短篇評論 並標籤為 Medicine, oncotarget, open access, PLOS, PLOS ONE, scientific reports, 健保資料庫, 學術, 惡名昭彰, 投稿, 期刊, 蔡宏斌, 討論, 開放。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