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海人生》:輕鬆筆法,戳出豪華郵輪(也意外戳出台灣)的各種苦澀。

 

讀者:蔡依橙

 

 

 

 

這是本很有趣的書。用有趣的筆法,點出許多苦澀。

 

 

Goodreads 的苦澀

 

首先,本書在 Goodreads 獲得 4.11 分,但不是很可參考,因為我看到的時候也只有 9 個人評分而已。

 

一本 2014 年就出版的書,2017 翻譯成中文,怎麼 Goodreads 這麼少人給評價?原來,這是一本法文書,在美國亞馬遜查,只有法文原版,以及德文版而已,沒有英文版本。

 

常看電影的人應該知道,這和 IMDb 的偏誤一樣,在 Goodreads 也同樣有的。基本上這兩個評價網站,雖然資訊很多,但還是以英語系國家為主,尤其二戰冷戰最強戰勝國:美國。只要不曾在美國上映的電影,或不曾以英文在美國出版的書,在上面的資訊都少得可憐。

 

法國、德國、美國,同是所謂的「西方先進國家」,裡頭的異質性就大到令人驚訝。更別說整個世界了。

 

 

社會的苦澀

 

作者 Slimane Kader 是法國人,移民後代(Kader 這個姓可能是穆斯林後裔),住在巴黎郊區,現年約 30,做過許多街頭與底層工作。

 

這本小說,是基於他自己在加勒比海豪華郵輪上工作的經驗,創作而成。根據書末「編輯後記」所說,Slimane Kader 真實存在,而且的確到處打工,聯繫很不容易。但另一方面,由於他的生活環境與「文化圈」差太遠,所以也有不少懷疑其真實性的批評,持續出現。

 

如果你想看看他長怎樣,這裡有兩個連結可以參考:有露臉的沒露臉的

 

 

我為何對這主題有興趣?

 

近幾年,因為台灣旅行社的強力行銷,陸續聽過幾位親人好友,都去豪華郵輪度假,加勒比海的、地中海的、亞洲的都有,回來的分享幾乎都是:很舒服、很豪華、服務很好、吃的很多。

 

 

 

 

我自己沒上去過,但在長崎港看過一次那種大船之後,真有點讚嘆。那麼大的船,要保持那麼乾淨,要讓那麼多客人開心,要維持全船所有「人類」的秩序,該是多麼不容易的事情。

 

這本書,就是用主角的經歷跟你分享:那些辛苦的工作誰做?以及如何維持秩序?

 

 

真實世界的苦澀

 

辛苦的工作誰做?

 

從世界各國招募底層勞工,根據你的護照國籍敘薪,根據對種族的刻板印象分配工作,巴基斯坦人在最底層做骯髒的勞力活,中國人在廚房,奇卡諾人(墨西哥裔美國人)負責打掃,阿根廷帥哥在酒吧舞廳。乖巧、順服且會講英文的模里西斯人,則是完美的低調服務生。

 

站在富裕社會看到的,是公然歧視;但從組織運作的角度看,是易於溝通、便於管理、最大效能;從勞工角度看,也是情感上最容易獲得同鄉支持的作法,不然,適應不良時,隔壁跟你一樣揮汗如雨的同事,連語言跟文化都不同,是要怎麼產生人際支持,一起熬過去?

 

如何維持秩序?

 

講好薪水,上船後就收護照,以防你逃跑,每個工作都是高強度、長工時,休息與吃飯時間甚少,在極度疲倦下,就不會嫌棄空間超小且有低頻輪機噪音的睡房,結黨鬧事更是沒機會。如果做不習慣,可以拿回護照離職,在下次停泊時下船。但請放心,因為薪水比行情高,又供吃住,想上船工作的人,還多的是。

 

站在富裕社會看到的,是嚴重剝削;但從他們每一個人的生命看,是工作機會。

 

 

中文翻譯的苦澀

 

由於作者想傳達主角的低俗、直接、粗野,在語言上用了對應的設定,不標準的法文發音、不標準的英語,翻譯者(周伶芝)很用心努力的,希望讓閱讀中文的人能感受。

 

這部分也是閱讀的重要樂趣之一,尤其露骨描寫情慾、奴性、衝突與有錢人的假掰時,真會讓人精神一振!

 

原作的嘲諷筆法,以及對郵輪的階級觀察,已經很苦澀。但這本書的中文版,有更苦澀的細節。

 

為了表達主角的「低俗」,作者自稱 Wam,這是法國的街頭俚語,意思即為「我」,是法文的我(moi)的快速發音倒裝而來,並混有移民後裔口音。(我不懂法語,這是翻譯者周伶芝特別用心加註的說明。)

 

中文版為了忠實呈現,翻譯為「偶」,也就是所謂的「台灣狗語(台灣國語)」,主角每次講到不標準的英文,也用類似的方式去呈現。例如第 71 頁,主角搞不清楚狀況時,所說的話,是加上粗體的「瞎咪?」也就是台語的「什麼?」

 

這對台灣人是特別苦澀的,甚至到了「心痛」的程度。

 

台語原本是早年社會共用的語言,但中國國民黨統治過程,系統性的從教育、媒體、政治、軍公教等領域,讓台灣人認為,台語是低俗的、台灣國語是次等的、只有統治階層認可的口音是高尚的。

 

而我們今天在台灣的語言環境中,想在翻譯作品中表達低俗,就不自覺地讓主角講出台語,或台灣國語。那個原本這塊土地上,也可以用來吟詩、朗讀、高雅溝通、感受音韻之美的語言,幾十年間,變成粗野、低俗、社會底層的代名詞。

 

我無意責怪翻譯與編輯,畢竟,台灣經過幾十年系統性的觀念改造,整個社會幾乎都以草根、台味、台語、台灣口音為恥,才剛開始有一點點覺醒,以今天的社會環境來看,你還有更好、更容易讓社會理解的譯法嗎?你在台灣,還能找到另一個被污衊到這種程度的,能令人秒懂這是社會底層的語言或口音嗎?我真的想不到。

 

整個社會要脫離這個苦澀,我們該考慮用管仁健管大的建議,根據時代現況,做些翻轉,才能重新認識自己。

 

 

看著封面的白色與藍色,想著這多層次的苦澀,原書標題「海海人生:我在豪華郵輪工作的日子」,台灣人讀到的,或許是「海島人生:台灣人在中華民國治下的日子」。如果真寫成後面這本,將會比 Slimane Kader 的更苦澀,也需要比本書更多的樂觀與開朗去貫串。

 

 

推薦讀法

 

不管你用電腦、手機還是 iPad,打開 Google Maps,把作者提到的每個港口找出來,標記起來,會發現這真是個完整的加勒比海之旅。讀著書中的故事,進入那些即使你花錢上船都看不見的空間,對照 Google Maps 上全世界網友跟你分享的旅遊照,這樣的對比,特有感覺!

 

之後,再一個一個點進去看,這些相鄰的小島,被不同的殖民者統治過後,有怎樣不同的命運,不同的街景。而他們,又為什麼都有著一樣的巨型郵輪,載著作者所說的「美國肥仔家庭」,停在港口。

 

 

 

 

神來一筆

 

我個人高度推崇本書編輯,找來《做工的人》作者林立青寫序,呼應了最近的出版話題,呼應了勞動文學的角度,也呼應了各種出版後的批評與爭議!

 

尤其原書最後一章,編輯後記的最後一句,正是:「一個不在我們視線裡的世界,但是它已長久存在、且能與我們的世界對照,而通常,文學並不會從這世界出現。」

 

非常精彩的頭尾呼應!

 

 

相關連結

 

 

 

蔡依橙的閱讀筆記

 

 

本篇發表於 短篇評論 並標籤為 低俗, 勞工, 台灣國語, 台語, 底層, 時報出版, 海海人生, 編輯, 翻譯, 語言, 豪華郵輪, 郵輪。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

《海海人生》:輕鬆筆法,戳出豪華郵輪(也意外戳出台灣)的各種苦澀。 有 1 則回應

  1. uhbijnokm 說道:

    單純針對『我』這個自稱要有「那個」感覺的話,或許『俺』是個不錯的選擇。
    它的問題是沒有像所謂「台灣國語」那樣「一整套」

回應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