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有限,才藝那麼多種,該怎麼選擇?要「補」什麼?

 

作者:蔡依橙原發表於蔡依橙的小孩教養筆記

 

 

 

 

資源有限,才藝那麼多種,該怎麼選擇?要「補」什麼?

 

在臺灣,多數的孩子大概從國中之後,時間就開始變少,補習大多是選擇課業相關的內容,才藝最多保留一個就很厲害了。

 

也是因此,在國小時讓小孩多嘗試,並找到自己的熱情跟興趣,是很重要的。

 

我的建議是:多做短期嘗試、尊重一時興起、認真看待情緒。

 

例如女兒曾經對幼稚園開設的芭蕾舞課有興趣,我們就讓他學個一期,但要成果發表會時,他發現自己並不喜歡在眾人面前表演,悶悶不樂,於是一期結束之後,我們勸兩句無效,就放棄了。

 

當然,這過程中買的衣服鞋子都有點可惜,但孩子在這半年間,認識到自己其實蠻喜歡肢體相關的活動,但並不是芭蕾舞。即使看別人跳很羨慕,自己上台跳就是沒有很喜歡,還覺得有點尷尬。

 

這個過程本身很有價值,讓孩子更認識自己,我們也更認識孩子。

 

也是因此,所有的課程,一開始都不要為了打折而買太久的課,第一次繳費就是選那個時間最短、綁約最短的,一開始需要道具,能用租借的就租借,要買的話就買最基本的,先能用就好。

 

初期,先確定孩子有興趣再說。

 

這個初始過程,我們家長也要適應,接送的時間會不會造成壓力、路線會不會塞車,小孩和老師和家長三方的溝通狀況如何,都磨合了之後,確定要長期上,再繳長期的優惠費用。

 

回顧女兒國小與幼稚園階段嘗試過的才藝和補習,包括:數學、電子琴、芭蕾舞、武術、足球、科學實驗課程等。比起最後留下來的英文、日文、機器人,會發現,選到自己可以長期學的才藝的機會,只有 1/3。

 

這 2/3 並不是浪費,而是嘗試跟認識自己的過程,有些只有上過一堂體驗課,有些上了幾個月,也有上了一年後才放棄的。

 

我們做家長的,記得在每次接送時,觀察自己的孩子。他去上課時的情緒如何?下課後的情緒如何?問問他今天學到什麼?是否開心?光是這些,訊息量就很足夠,能夠協助我們決定後續的投資。

 

是要繼續在這邊上,還是換地方上?是要繼續學這個才藝,還是換個領域?孩子學了一陣子之後,你也可以看出他是否樂在其中,以及,他是否有機會在這個領域做到頂尖。

 

國小階段的孩子,開始嘗試之後,其實都知道自己適不適合某些科目或某些才藝,只是他們沒有強大的語言能力可說明,而只能用情緒表達。

 

畢竟他們不可能說:「我雖然很喜歡芭蕾舞者跳舞時的身體控制和身心融為一體的情緒,但當我自己穿上緊身衣跟蓬蓬紗裙的時候,我認為把身體展露在所有人的目光前,壓力太大,而且雖然我是女生,但那個蓬蓬裙不是我喜歡的女性形象。」

 

以上這一串,是女兒在大班放棄芭蕾舞後,隔了八年,綜合老婆跟我對她的長期觀察,才總結出來的。

 

在大班的時候,則是以悶悶不樂、覺得彆扭、不想去上課表現。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必須更關心孩子的情緒,並且去思考為什麼他會有這樣的情緒。

 

當我們跟孩子都說不出原因,但孩子就是不想要時,也最好尊重他的決定。因為有太多事情我們沒辦法看懂,但孩子表達出來的情緒,就是最後的總結果。

 

相對的,我兒子在數學領域的補習就很適合他,他學的是課外的數學,一題想十分鐘半小時也沒關係,想方設法找到答案,他會覺得很有成就感。

 

就算想不出來,老師或爸爸提示一下,就能找出答案,也很高興。隨著難度漸增,為了解新的題目,去學習新的數學工具,也甘之如飴。

 

這個特性女兒也有,只是他並不表現在數學上,而是表現在機器人上。

 

女兒為了解決機器人的問題,可以反覆的測試各種路徑跟做法,如果有新的結構想法,也會去嘗試,甚至因此學習許多進階的程式寫法,例如 PID 控制。

 

總結來說,每個孩子都有其特性,而找到這些特性前,我們能做的就是:多做短期嘗試、尊重一時興起、認真看待情緒。

 

 

閱讀筆記 / 小孩教養

 

 

本篇發表於 小孩教養 並標籤為 才藝, 數學, 日文, 機器人, 補習, 資源有限。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