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下一步:後脫歐之境》:選後憂鬱嗎?出本書,用論述影響未來,是最積極的作法之一。

 

讀者:蔡依橙

 

 

 

 

與其崩潰,不如寫書。

 

這本小書,是在英國確定脫歐之後 4 個月出版的。作者 Peter Wilding 本人是留歐派的智庫學者,早在 2012 年的一篇文章,就已經觀察到英國「有一天」或許真會離開歐盟,在該篇文章的標題,他發明了 Brexit 這個字。

 

由於 2016 年 6 月的公投結果,與 Peter Wilding 的政治傾向相反,他也看到自己的同溫層各種崩潰與難過,於是振作起來,以他自己對英國與歐盟政治的理解,寫下這本書,在 10 月出版,作為「務實的取暖」。

 

把這本書用白話介紹的話,大概是這樣:

 

伙伴們,我知道這個結果很糟。不過事情已經確定了,我們來把英國從二戰之後的外交關係作個回顧,看看我們曾經錯過什麼,曾經做對什麼,然後根據現況,給脫歐的未來一些務實的建議,怎樣可以真脫歐,但又保留英國的競爭力跟影響力,並釐清有哪些領域是我們夠強,可以作為外交支點的。

 

 

值得台灣人看的內容

 

讀這本書,我認為對今天的台灣人,很有意義。

 

最近的公投以及縣市長選舉結果,讓許多對台灣未來有期待的伙伴,各種崩潰。我們可以從曾經同樣崩潰的留歐派英國人身上,看到他們怎麼振作起來,務實地繼續論述,影響未來。

 

他所提供的論述架構,是從邱吉爾打贏二戰後的外交規劃開始,說明英國慘勝後,國力衰弱,世界第一領導國家的位置,已經和平轉移到美國身上。那時的英國有志之士們,提出了三環概念,也就是歐洲環、英美環、大英國協環,如果適當地發揮外交手腕,英國可以是串起這三環的樞紐國家。

 

不過,由於國際局勢變化甚快、英國人民仍在失落中尋找自己的認同和定位(接受自己的國家已經不是世界頂點需要時間),加上民主國家天生的搖擺特色,三環的巧連結,最終沒有實現。(關於民主國家天生的搖擺特色,建議也可以讀這篇「陪你看國際新聞」。)

 

接著,陸續介紹各任首相,以及英國加入歐盟過程的各種傲嬌,以及法國拼死阻擋的各種機車。其中,作者認為,柴契爾其實做得不錯,書中頗有為他辯護之意。而卡麥隆時代,因為歐盟推動超國家、超主權架構,英國內部的擔憂與反彈不小,各種歧異無法整合,只好走向公投決戰。

 

然後,留歐派,戰輸了。

 

 

 

 

作者整理心情後,認為英國還是大有可為,如果不要再犯過去的錯誤,努力保留市場合作,穩住國力,利用歐盟內部很多國家對超國家架構一樣有疑慮的狀況,在「歐盟」以外的各種組織多所著墨。例如:北約、歐洲合作暨安全組織、歐洲委員會、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等,依然能發揮極大的影響力。

 

也就是說,與「依然想合作但不想讓出那麼多主權」的國家們合縱連橫,表達「我們依然願意合作,只是你知道的,歐盟要我們交出部分主權,這個我沒辦法,我想你也沒辦法,所以,我們都來這些不同的組織裡合作玩耍吧」的積極態度。

 

事實上這個架構,依然是英國離岸平衡手的歷史傳承,決定不被歐盟拖著走,自己從其他的合作組織推動民主價值、安全架構、經濟合作,作者並明確指出了英國目前仍具實力可以推動的能源市場、數位市場、資本市場、科學市場,作為施力點,重新復甦邱吉爾的三環計畫。

 

 

台灣也需要這樣的論述

 

我們一起用十年的尺度,來觀察後續的英國走向。

 

也期待,同為離岸島嶼的台灣,也能有越來越多出版物,用深厚的歷史與政治趨勢,解釋每個重要的當下,並務實指出未來可能的走向。

 

台灣,正有那麼多人徬徨著,也正處在最需要優質論述的時候。

 

 

相關連結

 

 

 

專頁筆記

 

 

 

素養教育工作坊

 

 

本篇發表於 閱讀筆記 並標籤為 brexit, 三環, 公投, 巧實力, 柴契爾, 脫歐, 英國, 邱吉爾。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