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的孩子都不會自動自發?為什麼他們怎麼好像什麼都不會,不願意自己想自己做?(答網友問)

 

作者:蔡依橙(原發表於蔡依橙的小孩教養筆記

 

 

 

 

網友問:「為什麼我的孩子都不會自動自發?」「為什麼他們怎麼好像什麼都不會,不願意自己想自己做?」

 

我舉一個例子來說明好了。

 

青少年之後,孩子都有自己想要獨立的欲望,只是他們需要幫忙。

 

但我們作爸媽的,沒有受過專業的支持訓練,多數時候,就是就是耳提面命,一直念、一直把標準放在比孩子目前能達到的程度更高的地方,一直嫌。

 

似乎嫌得越兇,孩子就越成材。(真的嗎?)

 

假設,孩子數學不會的時候來問,我們作家長的耐心算給他看,還問他,你怎麼連這個都不會?學校不是有教嗎?不是有去補習嗎?

 

這時候孩子學到的是什麼?他學到的是,原來我這麼差,原來我上課聽過,補習也去,竟然還是不會。而爸爸什麼都會,我不可能超越爸爸。我就是個資質不怎麼樣,未來也不怎麼樣的人 😬

 

在小學階段,我意識到這個問題後,就開始改變自己的角色。

 

即使自己也略懂的領域,我盡量不要自己去教(孩子也不願意我教),而是交給專業的老師。

 

像是兒子的數學,以及兩個孩子國小的時候一起學的機器人(後來長大就各自組隊了)。我們會跟老師密切的合作,去觀察孩子的進步,在每次孩子競賽得到好成績的時候,給予肯定跟鼓勵。

 

但上了國中之後,事情就變化得更快,兒子的進階數學難題,我開始完全無法下手(我的高中數學是強科……)。女兒的機器人程度,不管是程式或硬體,也到了我不能理解的程度。

 

這時候我們改做啦啦隊跟經理,永遠都肯定他們的努力,協助他們分析局勢。

 

他們比賽失誤覺得可惜的時候,太太跟我會抱抱他們,幫他們擦眼淚。他們有好成績的時候,幫他們拍照傳到家族群組,並且用客觀分析的方法,告訴他們,這些成績真的很不容易。

 

但只是當啦啦隊,作為父母,自己也會心虛,總覺得還能做些什麼。

 

所以,我選擇在跟孩子不同的領域去努力。

 

附圖的這兩個影片,是這一年半我在射擊比賽上的差異,我特別找技術難度差不多,都有單手也都有後退的關卡。我想,即使對射擊運動完全不了解的人,也能夠看出移動效率的差異、信心的差異、多餘動作的差異。

 

 

 

 

 

這一年半,孩子有時候跟我一起打,大部分時候則沒有,但我都會跟他們分享我的困境、我的努力、我的決策、我目前最弱的是什麼、我打算嘗試怎麼變強、我遇到了什麼人事物。

 

每次比賽之後,我會第一時間把成績傳到家庭群組,並告訴孩子們我是怎麼想的。

 

所以,他們都很清楚我曾經有多弱,我的排名曾經在後段,然後慢慢的往上爬。直到現在,偶爾可能在一些比賽拿到很不錯的名次,即使我的年紀比較大,即使我的運動天分並不好,也都可以進步到一開始無法想像的地方。

 

這過程中,他們清楚看到,即使是爸爸,也有困難的時候,也會因為瓶頸無法突破而困擾。

 

當我們想要突破,想方設法去嘗試、去做一些改變的時候,也不見得是立竿見影的。進步,需要時間、需要練習,有時候有效、有時候沒效。但就是這樣逐漸去累積。但這些微小的進步累積起來之後,就是自己的實力。別人拿不走。

 

而最近這半年,我又開始練習跑步。這是一個過去我完全沒有嘗試過的領域,從 1 公里買個便當都跑不完,到現在能夠輕鬆跑完 10 公里,就是半年間的改變。

 

跑不快怎麼解決?會喘而跑不久怎麼解決?爸爸怎麼上網查資料、看影片,學會這個領域的基本知識,然後融入生活,堅持下去。

 

用這個方法,你不會干涉孩子太多,但在他們還在家的時候,能夠給他們最好的身教。

 

我很感謝這一路協助我成長的許多人,孩子也將學到,每個人的成長是很多因素的總和,自己努力之外,需要心懷感激。

 

 

閱讀筆記 / 小孩教養

 

 

本篇發表於 小孩教養 並標籤為 IDPA, 啦啦隊, 射擊, 支持, 自動自發, 變強, 跑步, 身教, 輔導。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