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蔡依橙 醫師 (I-Chen Tsai, MD)
完稿日:2012/3/29
藍弋丰說:「喜羊羊就是典型的華人兒童卡通,騙小孩的。」這句話很有道理。最近趁特價隨意買了一批童書,深有所感。
華人的童書畫家,也是得獎的喔,畫什麼「下雨了,動物擠來擠去輪流喝水,快沒水的時候就又下雨了真好」,沒啥明顯的衝突、封閉式的快樂結局,那故事基本上你念一次就過去了。這還比喜羊羊好一點,想想喜羊羊裡頭的故事,平面、沒有反省力,一整個虛構的和樂。喔,對了,雞排英雄也是這樣!

歐美的童書畫家就很猛,主題有「小朋友對寵物膩了要把它丟到森林去」、「小孩整天幻想但爸媽配合之餘偶爾會酸一下」、「兩隻像同性戀的動物一隻去摘葉子一隻很心疼他」。

圖、「小朋友對寵物膩了,要把他丟到森林去。」

圖、「小孩整天幻想,但爸媽配合之餘偶爾會酸一下。」

圖、「兩隻像同性戀的動物,一隻去摘葉子一隻很心疼他。」
看完這個,就知道為什麼華人的教育體系有問題,因為我們自以為可以建構一個更美好的世界給小孩,結果是造成小孩從這樣的環境中長大後,沒辦法在真實世界中謀生。
世界快沒水的時候,不會剛好打雷下雨又有水。但小孩總有一天會對他的寵物厭煩、小孩總要接受「幻想畢竟是幻想」的衝擊、小孩總要面對同性情誼跟愛情。
孩子還在懷裡時,我們不敢讓他接受這樣的情感衝擊,等到小孩進了社會,跌倒了,我們說他怎麼都長不大學不會,自殺了,我們說他怎麼那麼不會想。
這個潛在的意識型態問題,不只是兒童文學,其實我們整個教育體系跟文創產業,很大一部分都是如此,我們不敢放手讓學生去做去跌倒,總覺得多上課孩子就能永不犯錯,於是,學生進到真實社會的時機,一直被延遲,也一直無法面對「對曾經喜愛的人事物厭煩」、「幻想破滅」、「如何面對自己的性傾向」。
最後,多數的小孩唯唯諾諾平庸終生;少數的小孩,跌倒後在這個世界消失;只有極少數適應力強的孩子,能在一兩年內順利的適應社會,並找到屬於自己的出口。
原來,是我們,不敢讓小孩看到真實的世界。
童書傳遞的意識型態:我們敢不敢讓孩子窺見真實世界?
作者:蔡依橙 醫師 (I-Chen Tsai, MD)
完稿日:2012/3/29
藍弋丰說:「喜羊羊就是典型的華人兒童卡通,騙小孩的。」這句話很有道理。最近趁特價隨意買了一批童書,深有所感。
華人的童書畫家,也是得獎的喔,畫什麼「下雨了,動物擠來擠去輪流喝水,快沒水的時候就又下雨了真好」,沒啥明顯的衝突、封閉式的快樂結局,那故事基本上你念一次就過去了。這還比喜羊羊好一點,想想喜羊羊裡頭的故事,平面、沒有反省力,一整個虛構的和樂。喔,對了,雞排英雄也是這樣!
歐美的童書畫家就很猛,主題有「小朋友對寵物膩了要把它丟到森林去」、「小孩整天幻想但爸媽配合之餘偶爾會酸一下」、「兩隻像同性戀的動物一隻去摘葉子一隻很心疼他」。
圖、「小朋友對寵物膩了,要把他丟到森林去。」
圖、「小孩整天幻想,但爸媽配合之餘偶爾會酸一下。」
圖、「兩隻像同性戀的動物,一隻去摘葉子一隻很心疼他。」
看完這個,就知道為什麼華人的教育體系有問題,因為我們自以為可以建構一個更美好的世界給小孩,結果是造成小孩從這樣的環境中長大後,沒辦法在真實世界中謀生。
世界快沒水的時候,不會剛好打雷下雨又有水。但小孩總有一天會對他的寵物厭煩、小孩總要接受「幻想畢竟是幻想」的衝擊、小孩總要面對同性情誼跟愛情。
孩子還在懷裡時,我們不敢讓他接受這樣的情感衝擊,等到小孩進了社會,跌倒了,我們說他怎麼都長不大學不會,自殺了,我們說他怎麼那麼不會想。
這個潛在的意識型態問題,不只是兒童文學,其實我們整個教育體系跟文創產業,很大一部分都是如此,我們不敢放手讓學生去做去跌倒,總覺得多上課孩子就能永不犯錯,於是,學生進到真實社會的時機,一直被延遲,也一直無法面對「對曾經喜愛的人事物厭煩」、「幻想破滅」、「如何面對自己的性傾向」。
最後,多數的小孩唯唯諾諾平庸終生;少數的小孩,跌倒後在這個世界消失;只有極少數適應力強的孩子,能在一兩年內順利的適應社會,並找到屬於自己的出口。
原來,是我們,不敢讓小孩看到真實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