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手線啟示

 

作者:蔡依橙

專欄:非凡新聞周刊 五六年級菁英怎麼說

完稿日:2009/6/15

全文:

 

六月初,為了制訂亞洲區的心臟影像臨床指引,受邀到日本東京與亞洲各國代表開了一整天的會。這是我第一次住在東京,會議之餘,也在市區四處遊覽。

 

到過東京自助行的人,幾乎都坐過山手線,這是條環繞東京最精華地帶的國營鐵路。令我意外的,山手線電車全線都在地面以上行駛,並非地下化的捷運設計,不論是鐵軌或月台,其實與我們熟悉的台鐵相當類似,抬頭一看,鐵皮屋一般的簡單屋頂,更是如出一轍,只是他們的電車總是準點、車廂內更是乾淨安全。日本人在傳統鐵道的基礎上,做到現代高運量捷運系統的多數特質。

 

台灣在日治時期,其實擁有與日本同樣系統的鐵路達五千公里。二戰後,日本作為戰敗國,積極修復幾乎被炸平的東京,重新運作山手線,並配合電車路線擴充,建置交通運輸網路,完成高運量、安全、準確、效率的交通藍圖。隨著基礎建設的完備,東京也迅速重回世界一流都會之林。戰後六十年間,日本國鐵也曾嚴重虧損,為求生存與發展,經由《國有鐵道改革法》分割成七家公司,並逐步上市釋出股份,引進民間經營思維並彼此競爭,達致今日的良好營運狀況。相對的,台灣鐵道則由戰勝的國民黨政府接管,成立台灣鐵路局,修復部分日治時期鐵道後,完成鐵路電氣化,卻由於債務與人事費用過於沈重,無力繼續擴張版圖以成為各都會的交通命脈。以台中市來說,都市發展軸心早已遠離當年最繁華的台中火車站,移到了沒有鐵路經過的七期與中科園區。「鐵路」在台灣,總有著浪漫、懷舊的指涉,或者落伍、無力改革的負面意涵。

 

日治時期的台灣與日本本國曾有著同樣的鐵道與月台,經過六十年的經營,日本電車網路已經成為當地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我們從修築日本人留下的鐵路,轉變為以公路為主的車輛運輸,接著各縣市在捷運規劃上莫衷一是,更別說還有一個快速方便但財務不佳的高鐵,重創國內航空運輸。究竟台灣當初的交通願景是什麼?或者,政府從未思考過這個問題,總是先作了再說。

 

在施作肝癌栓塞手術過程中,最重要的其實是術前的規劃:患者的肝功能如何?肝癌大小如何?適合怎樣的栓塞藥物?要作左葉、右葉還是全肝?要不要用特殊的微導管作局部治療?栓塞後應該多久回診?是否配合射頻燒灼?這些都該在患者來到血管攝影室前規劃完成。有了良好的規劃,手術便能順利、也能從容應對突發狀況,更能有效延續患者有尊嚴的生命。至於手術本身,不過只是技藝而已。

 

孫子曰:「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不管是醫療、兵法或國家治理,道理其實相同。我們真正需要的並非藍綠,而是一群充滿使命感的技術官僚,以及能為台灣打造百年願景的政府。



本篇發表於 非凡專欄 並標籤為 五六年級菁英怎麼說, 非凡新聞周刊。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