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被退稿後,該怎麼辦?

 

作者:蔡依橙 醫師 (I-Chen Tsai, MD)

參考資料:有兩篇 Nature 學者回覆的 Facebook 討論串學術論文獲獎簡歷



TitleSDr500

我的學術發展策略 簡報投影片 @ 青年醫學研究論壇

 

 

Facebook 上,傑出學者 劉沁瑜 與 沈偉誌 老師,提到有關投稿,我也湊了點熱鬧,分享了我的作法,以下是相關整理:

 


退稿之後

 

問:最近人家論文都回來了,下週才要再出去…

 

答:那就今天晚上熬夜,明天 submit 吧!

 

我真的都這樣做,一回來的稿件,立刻想要投哪一家,隔天一定出去,像是彈簧一樣。因為這樣我就不用煩惱了,是雜誌社要煩惱 XD

 

問:所以投第一家之前,心裡早就盤算好排序了嗎?

 

答:是啊,我都固定丟某幾家,連格式要求都差不多的,reference 美式改英式還行,但如果連段落要求都不一樣的,我就不投了。

 

 

審閱意見

 

問:回來稿件的意見都… 完全無視?

 

答:是的,如果已經是資深研究者,因為 reviewer 每個人的意見都不一樣,A 嫌的不見得 B 會嫌,我們投稿出去之前,其實 limitation 是哪些已經都知道,能招的也招了。那些退稿意見就像分手意見一樣,場面話而已,重點只有一句:「我不想收你的論文。」

 

剛開始的年輕研究者還可以從中學習,但像我們這種,有點年紀,也做很久的,其實一開始的 study design 就已經決定後面的命運。

 

偶爾意見是真的可以參考,但很多時候他們挑的問題,一改就是好幾週,我覺得 C/P 值不好。

 

 

安打型 vs 全壘打型

 

我是鈴木一朗型的選手,強調快速安打、量大,大概排名 20%-30%-40% 左右的期刊依序往下投,三本之後就投國內期刊(實際上走到這步的很少)。

 

不像一些傑出的資深研究學者,寧願壓著不投,也要拼 impact factor。反正現在申請計畫也不看 RPI 了,一口氣出個十篇,變成一個系列,感覺很威啊,還可以寫 review article 呢!

 

這是有好處的!同一個主題,你從各種面向來看,連續做十篇,最後一個 review article 貫串思想起來,又都在一兩本期刊連續刊出,曝光很集中,外國人就注意到了,沒多久就會有人寄信來,邀請國際演講。

 

 

快速大量安打的優勢

 

年輕研究者,要快速登上國際舞台,我建議採用安打策略。

 

用一整年拼一篇 IF=10 又如何?人家不會因為「一篇文章」就邀請我去演講。

 

演講之後,有實質影響力,接著寫 perspectivereviewnew original article,收到稿件時,editor 都敬你三分,幫你排比較適合的 reviewer。

 

我到 2011 以後,投稿 AJR,這是一本 IF 將近 3 分,排名約 20-30% 的期刊,命中率約 8 成。因為心臟影像這個領域的人都知道我了,也知道我們團隊,做事有一貫的想法跟仔細度。

 

 

有限資源的分配

 

品質不是不重要,只是在 24 小時內,我們要兼顧家庭、人生 及 專業成績,在資源有限的狀況下,最快的方法應該是拼速度,盡量發中等程度的論文。

 

這概念其實就是創業界的 lean startup,別想一次做出曠世鉅作,先做出 minimum viable product,很多時候你的論述太新,市場需要一些時間去適應與接受,我們也在這個審閱、接受、演講、回饋的過程中,一邊調整,一邊 pivot

 

Facebook 的發明人,Mark Zuckerberg 說的也是一樣的話:「Stay focused and keep shipping.

 

我們要專注在自己的領域,但更應該大量的、快速的讓全世界知道我們在想什麼。

 

十年磨一劍的典範,在科學進展神速的當代,小弟以為,對資源稀少的年輕科學研究者,實務上可能很難生存。

 

 

近期研究課程

 

 

本篇發表於 短篇評論 並標籤為 review, reviewer, revision, 全壘大, 學術, 安打, 審閱, 專注, 意見, 投稿, 新思惟, 有限, 研究, 策略, 課程, 論文, 資源, 迅速, 退稿。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

論文被退稿後,該怎麼辦? 有 7 則回應

  1. I-Chen Tsai 說道:

    10:00p 發文,約 10:13 倒站,確認不行後,10:23 發信給主機商,10:50 修復,似乎是硬體有問題,已排除。

    我最近用主機的運氣不太好,今年倒站第二次……

  2. Jane Liu 說道:

    要發爐了這樣 XD

  3. I-Chen Tsai 說道:

    這邊,有美國學者的不同意見,以及我的回覆與思考:

    https://www.facebook.com/sillyduck.radiology/posts/766386756705002

  4. 蘇宗偉 說道:

    有某些老師一直”鼓勵”學生投十分以上的期刊,壓力太大了啦!

    • I-Chen Tsai 說道:

      讓自己有信心,也是科學生涯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一站上本壘板,就幻想自己是落合博滿,在擊出全壘打前,信心可能先被擊潰了。

回應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