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步的那一天」到「開始上軌道」,寫完我和我的小夥伴們都驚呆了!

 

作者:蔡依橙 (I-Chen Tsai, MD)

 

(做為一個宅男,標題跟流行是一定要的!XD)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課後

 

 

這次,與各位朋友,分享從「起步的那一天」到「開始上軌道」的變化。有「新思惟國際」創業的部分,以及「心臟電腦斷層團隊」建立初期的故事。

 

 

一次要比一次好

 

剛過去的這週末,是新思惟國際,第 14 與 15 次舉辦活動。其中一張學員的匿名手寫回饋,讓我感觸良多:

 

 

02_DSC05655

 

 

「第一品牌」真的過獎。雖然那是我們的目標,但目前還有太多需要努力的,著實不敢當。

 

但,「每一次都看到進步」這句,真的是我們團隊成員,在每次開課前,天天在想的。

 

不論是報到的流程、提袋的內容物、講義設計、互動引導……等,連續參加多次的朋友,應該都能感受到。這些細節,都是瑋琳、佩倫、婉君於每次活動後,寫在「課後檢討.doc」檔案中,一項項改進過來的。

 

我們離「最好」還非常遠,但「一次要比一次好」,真是我們的工作哲學。

 

 

開著汽車改汽車

 

之前在 facebook 上提過,從創業至今,那種心情,就像是「前驅車」帶大家起步後,與伙伴們一邊開車,一邊把動力系統修改成「四輪驅動」。場內、場外、品質、專案,每個伙伴拿走一些本來我規劃的事,而且都繼續作得更好。

 

好到我自己看著每次活動細節的進步,都會感慨:「這不是我坐那個位子能做到的」。

 

從自己一個人,擔任引擎兼輪胎,到逐漸變成「限滑差速器」這樣的協調角色,看著伙伴一一成為更有力的引擎、更強大的傳動軸、更細膩的行車電腦。短短一年,我也還在適應。

 

 

在醫院裡,發展專業生涯也適用。

 

這樣的概念,並不只在微型創業適用,其實身處大醫院、大公司,您用內部創業的概念發展專案、發展自己的專業生涯,也是如此。

 

心臟電腦斷層的發展,剛開始由我搞定注射細節、機器設定,但幾天內,老朋友陳明至放射師就能馬上接手,一開始我也擔心,如果不是我自己做,細節是否真能確保。但沒多久,就發現這樣的擔心是多餘的。明至不但協助我把技術標準化,還會回報「我發明的技術理論與實際不同處」,所以後來全身各部位,不同的注射技巧,其實都是由他完成最佳化的。

 

感謝明至專注在技術專業上,我因而能空出腦袋,繼續思考電腦斷層在各種疑難雜症的進階應用,從我一個人必須同時思考策略、完成判讀與技術實踐,變成一人專責處理策略與判讀、一個人專責處理技術,開始走入量產路徑

 

過陣子,可行性確認後,掃描量也起來,願意加入的伙伴自然更多。技術由四位 CT 同仁分攤、判讀也有瑋琳協助,於是,更加速了疑難雜症市場拓展,讓我們與世界一流醫學中心,平起平坐

 

 

單細胞到靈長類之路

 

總結以上,您會發現,開始的時候,都是一個熱情而多功能的單細胞。接著,「分工負責」絕對必要。從單細胞、多細胞,逐漸演化成複雜的靈長類,創始人的心態與角色,是變化最大的。

 

做為起頭者,要懂得放手、信任團隊成員,以及建立對的組織文化。從一開始身兼頭腦、心臟、手腳,迅速找來比自己更好的心臟、手腳,並將工作託付給他們。

 

往往你會發現,這些伙伴們擔任心臟、手腳,他們的效率、表現,以及持續修正細節的能力,比自己好得太多!

 

因為,「一個人」走的快,「一群人」走的遠。「開始」要快,「事業」要遠。

 

 

本篇發表於 短篇評論 並標籤為 內部創業, 分化, 創業, 單細胞, 多細胞, 專業, 工作, 新思惟, 新思惟國際, 生涯, 課程, 負責, 靈長類。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