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文章
關於蔡依橙
彙整
近期文章
- ChatGPT 怎麼幫你寫論文?最新趨勢介紹
- 臨床論文退稿主因:Data-Driven Writing
- ChatGPT 和 Perplexity 該用哪個?寫研究論文的話。
- 選對時間點,讓統合分析更有說服力!
- AI 持續在進化,使用者也要跟著進化!
- Preliminary study 投稿一直被退?你可能忽略了這三個關鍵!
- PGY 沒老師、沒資源,要怎麼在學術界活下來?
- 問:整理了一篇論文,高分期刊都退稿,說我的研究新穎性足夠,但個案數太少。該往低分期刊投嗎?會不會沒人看見,沒辦法發揮影響力?
- Lancet 讀者投書爭議有感 / 用 AI 該注意的事
- 問:新增 subgroup 分析與找到遺漏資料,有機會發表 updated meta-analysis 嗎?
2016 / 4 / 18
打破同溫層是第一考量嗎?Facebook 七年觀察。
作者:蔡依橙
2009 年開始,因為 Facebook 讓大家的 connection 更容易,那時候,大家很興奮的認識各式各樣不同的人,權限全開,廣泛交流。
但這兩年,從萬人送仲丘、318 開始沸騰,到大選時大家已經累了,選後竟然還是持續過激,越來越多人選擇不再跟各種意見對立且情緒討論的人交流,而是在自己的社群、自己的社團、追蹤自己喜歡的主題,沈澱下來。
兩年前,「打破同溫層」「避免訊息泡泡」都是很夯的議題,潮、文青。但說老實話,人生不只是這樣的,以專業上的累積與深化來說,沈浸式的學習,其實就是進入知識與專業的同溫層,並讓自己 24 小時的深化在裡頭。
與其在過熱的各種議題中迷失,為了一種博觀與平衡的假象讓自己燒盡,不如適當調整自己「同溫層」與「世界」的比例。
你喜歡一個整天意見不同,深度無法形成、行動遲緩無力的團體嗎?你會跟價值觀南轅北轍且整天吵吵鬧鬧的人形成夫妻、朋友、伴侶嗎?
不會,因為人生要前進。在「不用討好任何人」的前提下,才能前進。
互聯網思維,除了「連接」,還有「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