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是這樣,然後呢?

 

作者:蔡依橙

 

 

hand sketching myths or facts concept with white chalk on blackboard.

 

 

上一篇「去國外念博士,回國會受到重用,升遷更快速?」引起熱烈迴響(這裡這裡),也讓我覺得,應該把後半部對未來的建議寫出來,畢竟,升上主治醫師絕對不是終點,而是生涯發展的起點。

 

 

名校博士很好,只是期待要合理。

 

您如果仔細讀過我的文章,會知道我並非否定「去名校讀博士」,而是想讓事主清楚,這不是一條「因為你這麼選就必勝」的道路,尤其在現金不足、小孩正在燒錢、未來連在哪工作都不知道的情況下,有些事情還是要先想清楚。

 

就像是,「念醫學系」當醫師有其意義,救人很好、學習尖端知識很好、幫助患者很好、有份穩定收入也很好,但絕對不是長輩跟你說的,只要一畢業,全村有身份地位的家長都會來「講親戚」。那種年代,早就過去了。

 

拿到名校博士有其意義,世界頂尖學府很好、傑出同學與教授很好、拉高自己看事情的層次與視野很好,但絕對不是過去認為的,只要一回台灣,工作邀約如雪片般飛來,你還能從薪水、工作地點、研究資源、發展環境裡頭去挑選最喜歡的一家。那種年代,早就過去了。

 

 

選擇先升主治,然後呢?

 

這次,我們繼續說明以下這段話,實際上要怎麼實踐?

 

先理解事實,然後我們才能找到屬於自己的機會。這個世代、這個專科、這個微環境的,屬於我自己的機會。

 

為什麼我會建議他先升主治醫師?因為除非你很幸運,遇到開明長官肯挺,否則要從「主治醫師」開始,你才是一個能夠獨立作業的個體:有自己的門診、自己的刀房、可以經營自己的品牌,能夠專注在你喜歡的疾病,接受同儕轉介,並能夠申請 IRB、研究計畫。

 

而且,當你是主治醫師的時候,才能開始盤點「我有哪些資源」,進而在這樣的資源上,去思考自己能做什麼?哪些是有發展機會的?哪些在現有的環境其實不切實際?

 

有這樣的理解,當公費出國、短期進修、攻讀學位的機會出現時,你所學到的技術、所累積的經驗,對你自己,以及對所服務的機構,才能發揮最大價值。

 

我們在上一篇提到的許多例子,就是缺乏了這一點思考,才導致後續的悲劇。

 

 

渾身武藝變成時代眼淚

 

例如:去學「標靶藥物研發」,結果回來連計畫經費跟實驗室都沒有,請問怎麼做?先聽長輩的,到急診蹲兩年,等終於回科內升主治時,這種日進千里的當紅學門,兩年過去,當初學的技術全部都過時,人脈兩年沒聯絡,人家也忘了你是誰?當初歸國的雄心壯志,還有多少殘存?

 

例如:去學「心臟 MRI」,回國才發現,台灣極為忙碌的 MRI 流程跟極低的給付,與美國天差地遠,根本不可能讓每個患者做一小時,就算你肯花時間,後面那一串 brain 與 spine 的單子全部被延後,客訴大量噴到院長室,你能挺多久?

 

例如:去學最新的「心臟移植」技術與相關研究,回國後,好不容易找到的地區醫院缺,病人是「連你跟他說要開 CABG,都會跑到醫學中心去」的荒地,積極耕耘三年,也只勉強發展到一個月一台 CABG,三年前學的「心臟移植」技術與研究,全都變成時代眼淚。

 

 

那,什麼是有效益的呢?

 

你去名校拿學位,作的是深層訊號分析預測患者預後,回國只要任何有 ICU 病房的醫院,拿自己的筆電接醫院的 monitor,就能做。這種情況你就有絕對的主動權,有現金、想念、就去,回國之後,這家醫院不收,還有那家可以去,醫學中心沒缺,去區域醫院也行。當有了「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的能力與自信,就沒有問題。

 

既然知道自己未來可能碰不到「心臟移植」,不如就專攻「周邊動脈疾病」或「靜脈曲張」,讓「連未來在哪裡都不知道」的自己,不用受限於醫院等級,區域、地區皆可去,真不如意,貸款開家診所創業,也是選項。

 

 

需要 lab 的,一定要先想未來。

 

這次問事的苦主,他想去念的學門,需要建立一個 lab 才能作。現在有兩個選項,你覺得那個好?

 

去念了博士,四年回來,一邊找全台灣醫學中心的主治醫師缺,還要人家給你空間、儀器、設備、耗材、人力,在你還不能證明對醫院有醫療產值與研究溢價時,以現在的台灣來說,光憑履歷,有可能讓人撥出千萬 budget 去支持你嗎?

 

比較務實的方法,當然是先抓住手上既有的好缺,在臨床研究以及醫療收入上,證明自己的能力,建立信譽,接著提出一個能與醫院共存共榮的計畫,兼顧儀器採購與團隊訓練,包入自己的進修行程,用雙贏的方式,建立這些服務。

 

前者是「器官移植」式硬著陸,你就算真有貴人相助,找到缺進去,一進來就拿千萬預算,眾目睽睽之下,要適應全新環境、處理政治跟各種「排斥反應」,還要拼出成績不讓人看笑話,非常困難。太多例子,都是光鮮亮麗剪綵,灰頭土臉離開。

 

後者,則是「滲透生長」式軟著陸,把自己當「幹細胞」送進組織,認清環境、可動用資源、盟友與醫院目標,然後在更穩健的情況下,完成自己夢想。

 

 

認清這點,才能開出一朵花。

 

哈佛/耶魯/劍橋/牛津的博碩士訓練當然很好,優秀的同儕、紮實的訓練、硬底子科學、從小的夢想。這些都沒錯。

 

但幻想著拿到名校博士,回台後找工作左右逢源,大家搶著收你,並樂意切割資源送你建立團隊與研究環境,這可能有點不切實際,我自己的朋友就好幾個,連找個主治醫師缺都不順利,幾個月過去,甚至開始否定自己。

 

出國念學位,能給你不同的生命經驗與視野,也能滿足你的留學夢想,但他不會解決你在台灣醫療環境所將遇到的任何挫折。

 

我想說的是,名校學位是名校學位,台灣醫療是台灣醫療。你很棒是你很棒,但工作就是工作,稀少資源就是稀少資源。

 

認清這點,你才有機會放下身段,在台灣這塊土壤,開出一朵專屬於你的「花」,一朵與世界頂尖醫學中心相比,一點都不輸的「花」。

 

 

給正在發展的伙伴們

 

現在是網路時代,學習管道很多,不管是技術突破、臨床研究或論文寫作,在決定出國前,我建議各位先思考「我是否把身邊的資源用到最好了?能力發展到瓶頸了?」,如果是,出國念學位能帶給你的才會更多,因為一個更強的你,才能從更強的環境,學到更多、獲得更多的尊敬、更多的連結。

 

試想,如果你沒什麼基礎,上台報告遜、文獻回顧缺臨床洞察力、不會寫計畫、論文寫作不熟、呈現數據混亂,好不容易得到出國圓夢的機會,卻一直苦於補足基礎能力,而不能跟老師同儕進入更深的討論,這不是很可惜嗎?大家都喜歡跟強者作朋友,如果什麼都要麻煩別人、請教別人,看著那些不耐煩的眼神,以及疏離的人際關係,你不難受嗎?

 

事實上,光靠身邊資源就能學到的,比你想像的要多很多。

 

像是讓我們被國際認定為頂尖,並能領導制訂亞洲 guideline 的技術,如:新生兒心臟電腦斷層、全心臟評估、植入物掃描、血管電腦斷層等,都是讀別人論文、實作、看結果並用醫學物理的角度從根本思考,就做出技術突破的。

 

甚至,procedure 類的 CT-guided biopsy,我們也是看看國際上的論文,就開始做超小病灶、毛玻璃病灶與穿胸骨技術並有論文刊登

 

類似的發展故事,在新思惟之友裡頭,比比皆是,並非個案。

 

在這個時代,學習要專注在「本質」,並集中能量,用最少時間、最好方法、最高強度完成,才能應對瞬息萬變的世界。

 

想學技術,就去學技術;想學做研究,就去學做研究;想學寫論文,就去學寫論文。這些都不需要特別去念研究所,也不需要出國拿學位就能學到的。技術可以藉由讀論文、參加國際學會、醫院參訪來學;學做研究可以參加各種課程,或跟著醫院裡的好老師。

 

當你有了更強的能力、更強的現實感,在這個領域更熟悉了,你才會知道,該去哪裡念、該找誰學、該學什麼,以及回國後拿到學位後,怎麼繼續發展。因為你是醫院派出來的,所以回國不用擔心位置,因為你耕耘了幾年,不用日日為錢苦惱,沒有了這些後顧之憂,學習才會更集中、更有效率。

 

 

險峻社會,美好夢想。

 

最後,社會是很險峻的。如果你真的想完成自己的夢想,不管是留學或發展,就更應該用犀利的現實,去方方面面的質問自己,思考過各種困境並依然決定前進,才真正是在「實現」你的夢想。

 

我永遠尊敬,真去做的人。

 

若只用著粉紅泡泡與想像包圍自己,拒絕瞭解真相與時代變遷,在遇到不可避免的困難、挫折與質疑時,因自卑而憤怒,甚至憤世嫉俗,這樣的行為,是對夢想,最大的褻瀆。

 

各位能力都很好,前程似錦,可千萬不要這樣喔!

 

 

近期課程(論文 / 簡報)

 

 

本篇發表於 短篇評論 並標籤為 主治, 劍橋, 博士, 名校, 哈佛, 接地氣, 牛津, 碩士, 耶魯, 訓練, 醫師。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