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編輯心得時,會不會剔除負評?

 

作者:蔡依橙

 

 

 

 

早期真的有,後來都全放。

 

校友問:「新思惟放心得跟手寫回饋,有沒有剔除負評?」

 

最早期的確有的,畢竟新創事業,小幼苗需要呵護一下,但大概一年左右,我們就決定「全數」放上,除了極少數例外。

 

 

批評與建議,我們都放了。

 

資深校友應該還記得,有次大活動,一位朋友具名回饋,提到對活動相當失望,引起熱烈討論。

 

在討論熱烈到即將失控時,為了保護這位同學,我們將之改為匿名。如果你想看的話,連結在此,經過兩年多,或許今天的我們,都會有不同的想法。

 

 

因為這是真實的感想,這位同學的文筆也不錯,是少見的人才,所以我們依然保留。而且,這兩年,確實我們也持續重視內容策展,對演講者的協助與規劃也比以前更好。

 

剛參加過《臨床醫師的學術研究》研討會的朋友,所回饋的心得,也多有提到這個面向的提升。

 

如果您仔細看過我們的匿名手寫回饋心得整理,不管是工作坊或是研討會的,應該會知道,我們都是全上的,裡頭有不少很直接的意見表達。

 

 

有沒有例外?有。

 

有沒有例外?有。但動機並非剔除負評。

 

主要是因為,極少數的心得跟手寫回饋,是對演講者的人身攻擊。

 

我個人在網路上混得久,對這些事情比較習慣,該怎麼調適、該怎麼做都比較熟。但不是每個演講者都有這樣的心理準備,有些朋友甚至因此失去對教學的熱忱、對人性的信任,之後再邀就邀不動,也不公開演講。

 

實際的作法上,我還是全部都會看過,與團隊一起討論並找到解決方案。需要改、可以改、應該改的,當天立刻就會跟對應的團隊成員或講者聯繫,由我來說,並直接給予具體改進建議。

 

至於人身攻擊,或批評外型、年紀、風格差異等無法改變的事實時,我們會做適當的刪除或編輯後,再上。

 

藉由這樣的評論策展,我們讓團隊與講者進步,讓評論者的意見能有效傳達,但彼此都不喪失對世界的信心。

 

 

回饋是金礦,只是需要提煉。

 

關於「評論」如何有效呈現,並發揮正向力量,策展的角色很重要。最近一篇討論「求職天眼通」為何失敗的文章,尤其「沒有洞察到資訊複雜的本質」一段,相當精采,值得一看!

 

 

總之,我想說的是,回饋與心得是金礦,但仍需要消化與提煉,才能獲得前進的動力,讓評論者與被評論者都更好,在這過程中,策展團隊的角色很重要。而我們持續努力著。

 

在醫院、大公司或新創團隊,我們都可能舉辦活動、或收集對服務或產品的客戶意見回饋,如何在公開透明的前提下,最大程度保留其正向意義,讓評論者的原意保留,讓被評論者真能進步,這是一門學問。

 

以上的一些經驗分享,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近期活動

 

 

本篇發表於 短篇評論 並標籤為 人身攻擊, 匿名, 回饋, 大活動, 工作坊, 心得, 新思惟, 研討會, 網路, 編輯, 蔡依橙, 評論, 課程, 負評。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

我們編輯心得時,會不會剔除負評? 有 1 則回應

  1. una liau 說道:

    好棒的觀念想法,很棒的作法~

回應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