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彈、政客與祕密外交》:台海危機的精彩歸納,但是……

 

讀者:蔡依橙

 

 

 

 

呼應網路熱點

 

剛好最近的網路熱點是「如果中國打過來?」包括奇葩的投降日報以及眾多精彩討論。我也才發現,上次幾乎開戰的 1995-1996 台海飛彈危機,已經離現在超過 20 年了。

 

「台海飛彈危機」是最值得分析與思考的重要事件,因為它很近,因為它也真的很危險。

 

從裡頭,可以知道美國、中國、台灣,彼此之間與內部勢力的各種折衝,可惜當年親身經歷的成人,到今天都老了超過 20 歲。現在剛出社會的年輕朋友,當時甚至還沒長記性。

 

由於政治是台灣的超熱點,所以公開資料都刻意保守處理,盡量只羅列「事實」,避免「脈絡論述」,以防被立場不同者攻擊得體無完膚。因此,今天要從網路文章或維基百科,去理解飛彈危機的深層肌理,太困難。

 

也因此,由一個長期關注台灣的美國人來整理,很適合。

 

 

作者與其書

 

本書作者康培莊(John F. Copper),關心台海情勢 40 年,寫過 26 本關於台灣的專書。但有趣的是,即使在美國,這些書或許只有政治與外交工作者會看,在 Goodreads 上的評價數目很少,分數也不具參考性。也反應出,今日台海情勢已經不在美國讀書人的討論熱區了。

 

當你不用整天因為自己的言論在 Facebook 或 PTT 上被罵的時候,當你用著離開台灣稍微有點距離的英文書寫的時候,或能更平靜地做好整理。

 

 

最值得看:台海危機的形成與後續

 

整本書,我認為非常值得一看的部分,就是飛彈危機的前世今生。作者從天安門事件開始講起,說明飛彈危機之前的幾條重要線索,彼此如何交互激盪,最終形成一觸即發的嚴峻對峙。接著,美國為何決定介入,以及後續李登輝接受《德國之聲》專訪的佈局。

 

 

 

 

這個「非常值得一看」的部分,能夠讓對飛彈危機不熟的朋友,重新以大架構認識整件事情。

 

不只對台海危機沒有印象的年輕人值得看,我認為即使當年已經懂事的成年人也應該看。因為 1995 的時候,台灣獲取資訊管道非常受限,那是電腦要撥接上網,搜尋引擎不是很好用,多數學生都到「計中」才能用電腦的時代。

 

當年,沒有 Facebook 能讓你在一個早上瞬間獲得三種以上不同角度的報導與論述,也沒辦法讓你瞬間知道國外觀察家是怎麼看這些事情的。

 

康培莊幫你把中國、美國、台灣的各種角度都說明清楚,中國包括軍方勢力與鄧小平江澤民的黨勢力,美國包括白宮、國務院、國會三方思維,台灣則有執政與反對勢力。這些力量如何交互作用,造成飛彈危機,又化解飛彈危機?

 

更重要的,那個時代的國際媒體,比起還正在習慣新聞自由的台灣,角度多元,素質也好,作者在當年的歷史場景中,深入且廣泛閱讀,歸納出的脈絡,清晰又言之成理。

 

 

風格瞬變的最後幾章

 

不過奇怪的是,作者能清楚梳理李登輝時代的千絲萬縷,在陳水扁、馬英九與蔡英文時代,觀點卻明顯扁平許多,忽然沒了層次、高度與深度。

 

簡單說,對作者而言,李登輝是高瞻遠矚的政治領袖,但陳水扁是個低級的跳樑小丑,馬英九是難得的聖君,只可惜遇到民進黨成功煽動民粹主義,不被人民理解。蔡英文則是支持率低落的好戰總統。

 

尤其對於近年時事的評論,讓人懷疑他的資料來源與正確性是否有問題。例如:

 

  • p 296,說到「彭明敏在選後創立了自己的政黨,比民進黨更強烈地主張台灣應該與中國分離。」實際上彭明敏雖然成立了建國黨,但一直並沒有成為重要的政治力量,在 歷次總統大選時,與民進黨也依然有很深的合作。
  • p 310,提到 2004 總統大選,明顯認為當時槍擊是陳水扁刻意舞弊,引用的事實竟包括「一名護士表示,一位穿著打扮類似官員的人曾在槍擊案發生的前一天到醫院視察」。咦,這不就是知名的「奇美小護士」嗎?如果他懂中文,Google 一下,應該會知道這說法至今仍無任何證據支持,台灣人普遍不信,甚至藍營自己都曾檢討,因這個惡質抹黑才導致連宋敗選。
  • p 302 與 p 304,作者認為民進黨將超人氣立委的票,配給同選區其他人,以達席次最大化,是很糟糕的手段。但卻同時覺得,國民黨在 2004 年總統選輸之後,提出「如果為兩輪選舉制,陳水扁當選總統的可能性根本不存在。泛藍陣營主張,國家應走向議會制路線」的論點,「此一觀點大體上無誤。」這不是明顯的雙重標準嗎?

 

我個人認為,即使撇開立場不說,只看論述的完整與精彩程度,全書前 2/3,講台海飛彈危機前因後果的部分,各方角力的分析,結構立體、層次分明,可給 Goodreads 滿分 5 分。

 

但是,後 1/3 的水平完全不同,失去了對台灣民意脈動的敏銳度,證據怪異,淪入正邪論述(萬惡的陳水扁、蔡英文、台獨思想與民進黨),實在可惜。

 

 

為什麼會這樣?

 

我想了很久,為什麼會這樣?目前認為最可能的原因,是作者的年紀。

 

網路上少數的資料推測,作者大約在 1939 年出生,在 1975 年拿到 PhD,約 36 歲,是收集資料、統整思考、批判辯證最強的年代,所以能夠清楚的從天安門事件,一直看到台海危機。但是,2000 年陳水扁當選時,他已經 61 歲,2016 年蔡英文當選,他也已經 77 歲,或許思考路徑以及資料來源,已經固化並有所偏誤,無法清楚看到台灣在這些年的快速變化。

 

可能也因為這樣,遠足文化特別請林濁水來寫序,林前委員也盡責地提到了這個問題,但口氣實在很委婉,沒做好心理準備的我,看到本書後段時,屎尿未及 依然非常訝異。

 

如果,一個研究台灣 40 年的美國人都是如此,或許,我們更要積極地與美國的白宮、國務院、國會持續溝通,更要積極地與中國的軍方與黨文職建立連結(如果他們願意的話),更要謙卑地面對時代推移,認知到,每個參與者、每個觀察者,都可能固化、老去,逐漸看不見全貌的殘酷事實。

 

我們必須不斷的書寫、論述、溝通,讓一代一代的人懂,讓看中文與看英文的人都懂,才能讓這個世紀之結,順利找到幸福未來。

 

 

相關連結

 

 

 

蔡依橙的閱讀筆記

 

 

本篇發表於 短篇評論 並標籤為 copper, john, playing with fire, 中國, 兩岸, 劉泰廷, 台海危機, 台灣, 政客, 林濁水, 獨立, 祕密外交, 統一, 飛彈。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

《飛彈、政客與祕密外交》:台海危機的精彩歸納,但是…… 有 2 則回應

  1. Josh Ho 說道:

    被天朝統戰了或許

    “後 1/3 的水平完全不同,失去了對台灣民意脈動的敏銳度,證據怪異,淪入正邪論述(萬惡的陳水扁、蔡英文、台獨思想與民進黨)”

    • I-Chen Tsai 說道:

      但是前面他講李登輝的時候,就跟天朝上國的態度不同,所以非常費解。或許當年 2006 出版後,再版才補寫後段,但所做的功夫沒有以前詳細了?

回應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