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賓史》:認識菲律賓的第一本書

 

讀者:蔡依橙

 

 

 

 

年底即將到菲律賓在宿霧舉辦的國際學會演講,行前,想多認識一下自己即將要去的國家(第一次去實在太忙,就機場-飯店-機場-回家,雖然說這次可能也是……),上網找書,旅遊類的之外就很少了,其中這本令我獲益良多。

 

一開始由於感慨頗多、想法發散且剛接觸這領域,本想過陣子思緒沈澱以後再重寫,先聽聽網友們的想法。但貼文一出,多位朋友表達興趣,甚至私訊討論,我就稍加整理,拋磚引玉,希望藉由進一步的討論,讓大家都能更認識菲律賓。

 

 

三民書局「國別史」系列

 

這是三民書局出版的「國別史」系列,口號是「在字裡行間,實現您周遊列國的夢想」,認識我的人就知道,加上 Google Maps 與 Google Street View,對我這種宅男來說,這吸引力實在太大!這系列,我是第一次讀,希望日後有機會試試其他本 XD

 

 

 

 

菲律賓史,請到的是淡江外交與國際關係學系的陳鴻瑜教授來寫,初版於 2003 年完成,後續又根據菲律賓的最新發展,增訂過兩次,我買到的是 2016 年 10 月的增訂三版一刷。雖然經過兩次增改,但全書依然相當流暢,沒有任何銜接問題。

 

陳教授在序中也特別提到,自己是政治學者,所以講菲律賓史,難免以政治為核心,但對於一個長期被殖民、被佔領,獨立後也苦於政治紛擾的國家來說,以政治為核心自然是個很不錯的切入角度,「我覺得可以!」XD

 

全書節奏快速,簡潔扼要的在 250 頁內把菲律賓的歷史與政治大架構全部帶出,對我來說,有這本作為「認識菲律賓的第一本書」,感覺很棒。以下是一些相關心得筆記。

 

 

菲律賓獨立過程

 

菲律賓會想獨立,主要是西班牙殖民太兇殘所激發的民族意識,但真正看到獨立希望,則是美西戰爭之後,美國接管菲律賓,才有機會。

 

雖然還是個帝國統治(請見「沒有帝的新一代日不落帝國」一文),一開始衝突不少,但相較於西班牙,美國在治理後期,真的相對理性且現代化,即使菲律賓人民領袖多次赴美請願,被駁被敷衍,但至少不會把這些帶頭的抓起來、關監獄、使失蹤、被自殺,而是照國會與行政體系的路徑,一一處理。

 

二戰前,菲律賓已經成功說服美國,進入獨立前的自治時期,但日本殺上菲律賓,趕跑美軍後,美軍沒有趁機分手,而是重整旗鼓,重返菲律賓。並在戰後讓菲律賓順利獨立。

 

當然,這段歷史,對菲律賓人來說,會認為「你看日本打來了,美軍看情況不對就撤,沒有死守,顯示他們只是為了自己的戰略利益,不是為了守護菲律賓人。」

 

這話基本沒錯,但國際政治本就如此,美軍只會為對美國有利的事情承擔犧牲,期待美軍是菲律賓的守護者,本就不切實際。

 

就像 1995 台海飛彈危機,台灣必須單獨承受第一波封鎖,等日本、南韓、美國的海運貿易與原物料受影響,風向與情勢改變了,才有足夠動機,把第七艦隊開進來。

 

最近很熱的「共軍犯台」相關討論,大家都同意,解放軍只要願意花時間跟人命成本,遲早站上台灣,但重點是之後的國際情勢、地緣政治、中共內部的變化,是否讓這樣的行動,等同於政權自殺。

 

多極地緣政治,不能用兩軍對決的角度思考;自己的未來,更不能寄託在別人的施捨上。

 

 

美軍離開菲律賓

 

美軍之所以戰後願意將基地搬離,主要是菲律賓的戰略意義不再那麼重要,包括武器的進化,與地緣政治的改變。

 

在 1944 年反攻菲律賓時,用跳島戰術並摸上日本本土總決戰,是主要戰略;但 1945 年原子彈可用後,從馬里亞納群島就能直接轟炸廣島長崎,一瞬間,日本就不是敵人了。

 

二戰後的冷戰情勢,主要的對手是俄羅斯與中國,當年也沒南海問題,硬待在菲律賓很沒意思。加上皮納圖博火山爆發,克拉克空軍基地受影響而部分撤離,更加速了美軍的全數撤離決定。(反正克拉克基地搬走一部份好像也沒怎樣,不如蘇比克灣也搬一搬吧!)

 

 

對台灣的參考價值

 

菲律賓追求獨立的過程,以及為何獨立之後政治出現問題,都很值得台灣參考。尤其菲律賓人怎麼在各種強權踩踏之間,找到自己的路,以及獨立之後,政治紛擾導致經濟停滯的原因,很值得深思。

 

許多人說,台灣將會變成菲律賓,我覺得應該不至於。

 

根據過去所讀的書,菲律賓獨立後的紛爭,主要是因為寡頭政治複製了殖民時代的政治階級,根深蒂固的幾大家族,讓土地改革一直無法成功,不管是兩黨或多黨時代,真正呼風喚雨的還是底下跑來跑去的地主實力者,複雜的合縱連橫,癱瘓了政治系統,幾任總統嚴重的貪腐,更讓事情無力翻轉。

 

貪腐本身不好,沒錯,但要說貪腐導致菲律賓有今天,我認為稍微簡化了些,畢竟中華民國有貪腐、南韓有貪腐、中國有貪腐,但這些經濟體一樣能高速成長。這部分的討論,或可參考《成與敗》一書的看法。

 

 

 

中文世界對菲律賓的認識似乎……

 

在閱讀的過程中,對於菲律賓許多專有名詞,至今沒有統一的中文翻譯,感到相當挫折。

 

例如:2009 年 11 月,在民答那峨島,發生了選舉大屠殺,一個地方勢力帶了一百多人,殺死了對方派系與周邊人士共 58 人,其中有 3 名律師與至少 34 位記者。

 

這事情當然很大,可以探討的議題,包括菲律賓南部穆斯林區高度自治、容許派系擁兵、記者人權等,都可以討論。但你知道嗎?這事在維基百科的中文條目上,直接告訴你「華文翻譯混亂」。

 

 

 

 

為什麼?這麼說好了,這個地點用英文寫,是 Ampatuan, Maguindanao, Mindanao, Philippines,但那個 Ampatuan,可以翻譯成維基百科暫時使用的「安帕圖安」,也可以翻譯成本書作者用的「塔古龍鎮」(185 頁)。或許陳教授選擇「塔古龍鎮」這個譯名,是根據當地的伊斯蘭名或菲律賓語名,以我的能力沒辦法辨別,上網搜尋也沒有結果。

 

甚至 Maguindanao 這麼大的行政區,就「一個」英文名字,都能出現「馬京達瑙」「瑪京達瑙」以及「馬金達諾」三種寫法。

 

這還不是最讓我暈倒的。

 

菲律賓國父 José Rizal,國父喔,都有黎剎、厘沙路、黎薩、黎剎爾、黎薩爾、柯黎薩等多種翻譯!好,這些至少音還相近,但他的兩本代表小說,書名真的匪夷所思。

 

如果以林衡哲醫師寫的《菲律賓國父:黎剎傳》為起點,這兩本知名小說叫做《別碰我》跟《叛國者》,很直覺吧!似乎英文書名都在腦子裡浮現了,大概是 Don’t touch me! 和 Traitor 吧!

 

所以當我看到《菲律賓史》說,國父寫的《社會癌症》與《貪婪之統治》影響很大,我一開始還以為,國父很會寫書,四本都很有名啊!

 

不!

 

《別碰我》就是《社會癌症》,《叛國者》就是《貪婪之統治》。(暈)

 

如果您語言能力好,請幫我看一下這兩則維基條目,指導小弟,這些複雜的翻譯到底怎麼來的?Orz

 

 

我猜想這些翻譯的混亂,並不是個別翻譯者的問題,而是這個領域的文獻不多,討論不熱烈,導致大家也不知道該怎麼是好。

 

一個離台灣那麼近的國家,就他的南部有個記者大屠殺,我們連個專有名詞都說不清楚,他們國父寫的兩本小說,我們連書名都不確定,這真的蠻令我意外嚇到吃手手

 

 

很棒的第一本書

 

以上是一些個人粗淺的心得筆記,不見得對,很歡迎補充與指正。

 

總之,這本作為我認識菲律賓的第一本書,讓我學到很多。如果您對菲律賓有興趣,個人相當推薦。

 

 

相關連結

 

 

 

蔡依橙的閱讀筆記

 

 

本篇發表於 短篇評論 並標籤為 伊斯蘭, 南海, 台灣, 東西文化, 歷史, 穆斯林, 美國, 菲律賓, 西班牙。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