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蔡依橙
一連串的意外
小一的兒子有次問我,如果是工程師的話,世界最好的大學是那個?你知道的,小男孩什麼都要世界最好、太陽系最大、宇宙最強這樣子問。
我搜尋了一下 QS 世界大學排名,跟他們一起看,才知道是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IT)。由於自己對世界名校的瞭解實在不夠,決定來讀些書,於是上網買了一些。
但我真的不太會用網路買書,像是這次,我是開始讀了才知道,原來這本書有點年份了。他講的是 1981 – 1984 年的 MIT 研究所生活,距今 37 年!而且本書一開始是在 1991 年出版,十年後的 2001,由 MIT 自己的出版社 MIT press 出版,顯示 MIT 對這本書有很高的認可,作者 Pepper White 還特別為了 MIT 版本寫了新序。
接著,2005 年由遠流出版,2013 年遠流再版。
最糟的是,明明就是網路上也逛得到,我買到的竟然是 2005 年版,而不是 2013 年的再版。
幫忙銷庫存,也是為環境盡一份心力,只是我覺得自己真的應該做點努力,改變行為模式,提升網路搜尋買書的精確度。(前情提要:我選書還是要到書局翻)
書在講什麼?
這是本關於一個研究生,在 37 年前的 MIT 讀書,所寫下的記錄。文筆流暢,雖然工程細節有點多,但為了更能理解其中故事,我覺得目前的比例也算還可接受。Goodreads 3.78 分,到近幾年還有新的評論增加。
裡頭提到,跟世界各地的頂尖學生齊聚一堂,加上更為傑出的各種教授,課堂的超快進度與超難作業,整個 MIT 的氣氛是令人壓力滿檔,且經常感到沮喪的。作者第一年,在金錢有限、能力有限的狀況下,一邊適應、一邊生存、一邊找助理工作、一邊追趕課業,勉勉強強存活。但第二年後,就開始得心應手,偶爾還能有些特別好的表現。
在這個過程中,他也實際看到了,MIT 對能力跟不上的人,非常冷酷,給所有學生的壓力,使得自殺頻傳,科技宅男的世界,對女性與少數族群的歧視非常露骨。他作為一個依然需要老師蓋章的讀書過客,即使心有同情,也往往不能做些什麼,更糟的是,有時候環境會在不知不覺中,讓自己成為加害者的一部份。
從全書結尾,可以明顯看到這種匱乏與反思。
我試著保留我的純真。
我試著當個好人。
我竭力不要變得太自我中心。
我很努力地嘗試,思考時要像個人。
還有參考價值嗎?
我也很懷疑,37 年,一個學校的文化到底還會不會一樣。上網找了一些文章後,我認為可能改變不大。或許性別以及種族的問題,會隨著時代進步而至少不那麼明顯,但全世界的年輕理工神人齊聚一堂,基調沒變,文化就不會變。
以下是我能找到的一些「學生體驗文」,都跟本書氛圍相去不遠。
我的感想
誠如週日剛過去的《當代家長的煩惱》研討會,問答時間所說,事實上,一個人的成就如果想走到世界等級,是不太可能平衡生命的其他部分的。走到那麼頂尖的位置,那是要拿人生 all-in 才有可能。在世界頂尖學府,這種 all-in 的人自然更多,其文化、價值、壓力、生活,也會有一定程度的扭曲。
但這些扭曲,才成就了全世界最強的工科人才,他們能用別人達不到的腦力思考,能想出別人已經放棄的難題,能在極限的預算內做出可行的解決方案,能獨當一面的處理任何自己熟悉或不熟悉的領域,並成為獨立自主的技術人才。
誠如作者,畢業後先受雇一陣子,就能獨立開設能源顧問公司,提供高品質的分析與建議,並進一步統包且提供解決方案。為什麼?因為 MIT 的思考強度、學習強度、工作強度、競爭強度,都是最頂尖的,回到真實社會,多數事情都能迎刃而解。
高強度的訓練,讓我們成為更好的自己。但回想起來,卻往往不是甜美的,更多的是令人無語的苦澀。這就是人生的弔詭之處。
相關連結
- 《創意工廠MIT:學習如何思考,在麻省理工》2005 年版
- 《創意工廠MIT:學習如何思考,在麻省理工》2013 年版
- 由此連結購買,你沒損失,4% 購書介紹費捐贈公益計畫。
閱讀筆記 / 小孩教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