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藤而上》:常春藤名校、美國上層社會、WASP 與猶太人

 

讀者:蔡依橙

 

 

 

 

這是本不錯且有用心寫的書。即使作者描寫到台灣的政治時,有明顯的侷限與錯誤,即使這是本簡體書,即使這是中國國家所有的中信出版社。

 

 

好在那邊呢?

 

好在那邊呢?好在,他把常春藤盟校與美國發展歷史,以及常春藤校友掌握美國上層社會的各種脈絡,講得很清楚。例如:民主黨多數是走法律系、律師路線,然後進入政壇;而共和黨則是走商業路線,然後進入政壇。但他們幾乎都是常春藤校友,即使不真的是常春藤那 8 家,往往也是同等級的頂尖名校。

 

對於美國社會經濟階層逐漸固化,WASP (White Anglo-Saxon Protestant) 如何從開國以來逐漸喪失階級優勢,猶太人又如何在二戰之後,藉由進入名校、進入學術圈、進入金融經濟政治圈,填補這個空缺,都寫得非常清楚。

 

作者用的是筆名「于時語」,從相關介紹中推測,可能是中國出身,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念博士,已入加拿大籍,在加拿大政府工作。他很努力的栽培兒子,也順利進入哈佛就讀。算是對美國社會有很深的洞察,並懂得如何讓自己與孩子在這樣的社會中,向上跳升階層。

 

有這樣的經歷與背景,寫出的常春藤名校觀察,以及美國精英教育描述,自然是非常精確深刻。

 

 

培養「主人」還是「僕人」

 

書裡提到,「正」常春藤講的都是「大學部」,尤其以人文學科、文理學院為主的這種。研究所才進來的那就「次」了。

 

美國上流階層,認為研究所的工程師、研發人員,都是專業僕人,是的,他們可能有高薪、有專業技能,但世界政經大勢,與這些科技人無關。真正重要的,還是法律、政治、商業。而作者也從歷屆美國總統,以及國會議員出身,用壓倒性的數據支持這樣的論點。

 

常春藤的頂峰「哈佛」,裡頭是怎樣的校風,知乎有許多關於「在哈佛讀書是怎樣的體驗」的討論,很值得一看!

 

「價值觀的“洗腦”,永遠在講“干點不一樣的(make a difference)”,永遠有人說領導力。其實很多美國好學校都強調領導力,但哈佛的特點是大家把這個東西掛嘴上,基本每天都能聽到。……所謂“謊言說一千遍也成了真理”(這個引用真的合適嗎?!!-_-),何況本來招學生的時候就已經考察了很多“領導力”潛質了。」

 

「上面也說了領導力的校風,是好事也是壞事;或者說大家都覺得自己很能幹可以改變很多事情,這個意識本身是好事,但如果不考慮當時自己的能力和情況就會有點傻。比如我就見過沒有工作經驗又剛畢業的小弟弟妹妹在銀行實習,事事都要展現自己的能力,反而搞得領導同事都覺得不靠譜,這個時候連展現自己能力的機會都沒了,還怎麼 make a difference?」

 

培養世界的主人,需要的元素很多,家世、背景、金錢、人脈、機會、資質。但常春藤盟校的篩選機制,看來是用了很不錯的機制,持續的組建強力的人脈圈。

 

 

談到台灣與馬英九

 

書中,作者自己也多次提到,其實常春藤盟校,常會因為父母的背景與影響力,收了一些糟糕的二代進來,不管是吸毒的、行為不檢的,甚至連課業都跟不上的,都有。畢竟他們要的是「畢業後的世界影響力最大化」。

 

但提到所謂「中國台灣省」時,他就認為……(前方高能預警)……台灣還是中國國民黨人重視教育,是君子紳士的代表,念哈佛的馬英九,學問豐富,講究 fair play,但就是鬥不贏台灣本地以暴民政治為主,學歷與國際視野不甚理想,小動作很多的民進黨政治人物。台灣人民沒能給這些精英舞台,作了愚蠢的選擇,很可惜云云。

 

不管作者是真不懂、不想懂、還是不能懂,這一段真的是令人很有平行時空之感。但也還好,佔全書比例不高。

 

 

整體評價

 

如果您能讀簡體中文(跟追劇不一樣喔,這要嚴肅閱讀的),也對於小部分詆毀台灣的文字能勉強忍耐,這本對於常春藤、美國上流社會、社會階層延續,都有很好的描述。

 

與過去我所讀的其他以美國中下層社會為主的書(如:窮忙階級世代下一個家在何方)不同,讓我們能更清楚地看見上層社會的脈絡。很現實,但的確有其道理。

 

 

相關連結

 

 

 

閱讀筆記 / 小孩教養

 

 

本篇發表於 小孩教養, 閱讀筆記 並標籤為 于時語, 哈佛, 哥倫比亞, 常春藤, 波士頓, 耶魯, 馬英九。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