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的假象》推薦序:認識人類認知的極限後,我們該怎麼做?

 

作者:蔡依橙醫師(蔡依橙的閱讀筆記板主、新思惟國際創辦人)

 

 

 

 

用白話科學,說明「人」的認知真相。

 

這本書,用各種科學研究,與清楚的論證,為一般大眾說明了,「人其實比自己以為的,知道更少。」而且,人類的認知與智慧,並不像一台一台強大的電腦,而更像連接在「人類知識之海」的小小終端機。

 

很多我們以為自己知道的事情,實際上根本說不清楚。像是馬桶的工作原理(包括精巧的虹吸現象)或電梯的運轉機制(包括負重平衡,所以一個人下樓最耗電)。但人類能夠稱霸全球,靠的就是非常複雜但有效的認知分工,以及集體協作。

 

書中大量的科學研究介紹,讓人驚訝於「人類對自己的無知」竟然那麼無知。獨立思考,並不那麼獨立;自由意志,也沒有那麼自由。論證清楚,說理清晰,非常值得一看。

 

書的最後,作者用了兩姊妹 L 與 S 的例子安慰我們:個性謹慎且知道自己懂得不夠的人,走得安全;總認為自己都懂,活在知識假象中的人,更有勇氣,往往能推進人類文明。這結尾明顯有減輕讀者焦慮的意圖。作為一個積極的讀書人,我們知道自己認知的極限後,該如何應對?在謹慎與勇氣兩極之間,尋找最適合自己的路?

 

 

積極讀者的功課

 

我建議,在閱讀的時候,反覆的問自己:

 

  • 好的,如果狀況真是這樣,我該怎麼做?在自己的終身學習與職涯發展上,該如何調整?哪些是已經不錯的作法,哪些可能之後要盡量減少?
  • 回想自己的個性,屬於謹慎的,還是容易自以為都懂的?如果謹慎,如何在保持對知識的理解下,增加勇氣?如果常自以為都懂,該採取哪些措施,讓自己更謹慎,減少行動風險?
  • 根據既有的科學證據,反思「教育」的核心意義,究竟應該是什麼?同樣的時間,應該讓孩子去背誦,反正「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還是我們該讓孩子學會使用「取得知識的工具」,讓大腦專心在處理資訊與理解脈絡?同樣的能量,應該叫小孩別問問題,快點去多做考題,還是讓他跟著自己的動機與步調走?即使理性上我們可能偏向後者,但實務上,前者容易看到成績,後者則可能缺乏客觀驗證的工具,感覺一事無成。所以,你打算怎麼做?
  • 書中提到,代表個人聰明才智的 g factor,其預測價值,不如個人進入群體後,對群體智能貢獻的 c factor。那麼,既有教育體系的鍛鍊與評估,如果都偏向 g factor 的話,做為父母或教育者,你該如何替孩子準備一個同時強調 c factor 的學習環境?

 

 

我個人的答案

 

以我個人來說,我會增加更多深度資訊的來源,繼續閱讀立場不同,但論述精闢的優質評論。持續辨認可信賴的作者與評論者,就像哈拉瑞在《紐約時報》推薦過本書,其為好作品且值得一讀的機會,自然更高。能讀書就盡量直接讀,避免過度消化或經高度選擇的次級資訊。閱讀過程中,永遠替自己的知識體系添磚砌瓦,並持續檢查過去的思考是否有明顯漏洞。

 

以教育來說,最近跟孩子玩 5v5 MOBA 遊戲,將更帶領他們觀察角色協同的加成效果,感受團隊動力對最終勝利的重要性,而避免過度追求「最強單一角色」的討論。進一步的,不管是社團、比賽、休閒、遊戲,多協助其察覺 c factor,幫孩子做好嵌入世界知識網絡的準備,避免英雄主義式的自以為是與自我孤立。

 

這只是我個人的答案,我們每個人都在「人類知識之網」的不同區塊,不同的角色與人生經驗,自然會導致不同的想法與行動。祝您順利找到最適合自己的!

 

 

相關連結

 

 

 

閱讀筆記 / 小孩教養

 

 

贈書活動(已結束)

 

  • 出版社很好禮,提供了 3 本給我們閱讀筆記的讀者,如果您想得到這本書的話,請到「這個連結」,閱讀活動辦法。

 

 

得獎名單

 

恭喜 Hsiang-wu Chen謝鎮陽王楽智 贏得「免費贈好書活動」!我已與得獎者聯繫,並請先覺寄書。祝 閱讀愉快!

 

 

本篇發表於 小孩教養, 閱讀筆記 並標籤為 knowledge illusion, 哈拉瑞, 圓神, 推薦序, 無知, 知識的假象, 紐約時報。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