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 最精實思考創做力》:很適合台灣孩子閱讀的一本國外求學之書

 

讀者:蔡依橙

 

 

 

 

讀者來信

 

校長好,我是在台北某大學理工科就讀中的大學生,前幾天看見您轉貼哈彿涉嫌歧視亞裔學生的那一篇文章之後,心裏有很多的感觸(橙編按:我猜應該是常春藤的種族問題普通人的自由主義攀藤而上這三篇之一。)。

 

我個人的人格特質和負面刻板印象中的亞洲學生特質不但吻合甚至更嚴重,我的個性極為孤僻、內向和討厭社交以及完全沒有領導特質。我大概在兩年之後就會出國唸書,我這種人格特質出國和出社會之後是不是註定會很慘?有沒有什麼方法能夠讓這些負面特質轉為正面效用?

 

我不想自暴自棄,但是因為上述的人格特質導致我長期以來都很自卑和恐懼,尤其上大學以來整個人都很負面和憂鬱。看到網路上各種對臺灣的未來和一些臺灣學生的評價和批判,更讓我更加擔心。我真的很想振作起來。

 

如果您方便的話,能否給我一些建議;不好意思很自私的佔用到您的時間,感謝您。感謝您長期以來的一些貼文和網站上文章以及對臺灣付出的熱忱,它們都帶給了我一些啟發。

 

 

我的回覆

 

您好,你的狀況很適合讀個書,遠流才剛出版,我也剛開始看。

 

 

作者就是典型的台灣學生,較為內向,自述沒有領導特質與經驗。但他在 MIT 生存下來,八年拿到博士,也創業了。

 

作者七月還會在台北有兩場演講(資訊在書腰上有),有興趣的話你還可以直接聽他說,問他問題。

 

祝順利!

 

這個問題實在太典型,也是多數在亞洲讀書長大的孩子,從「有嚴格階級倫理 / 相對隔絕的校園文化 / 高強度應試教育」的求學環境,準備進入美國的可能焦慮。剛好這本書的作者背景與來信者類似,剛好有新書,作者也剛好有演講,應該能幫上這位同學。

 

 

關於本書

 

 

 

 

宮書堯博士,在台灣長大,可能念到高中,之後就讀普林斯頓大學物理系、英國劍橋大學物理研究所。在進入 MIT 之前,作者是這樣描述自己的:

 

「剛進 MIT 時,我對自己十分沒自信,除了知道自己是乖寶寶型的書呆子,我認為自己就是個不會交朋友、沒有領導能力、做事優柔寡斷的人。這或許與我早年在台灣接受的教育模式有關,我對於長者和教授都十分恭敬,認為他們有一切的答案,因此我只要遵從他們的建議、爭取他們的贊同,那麼凡事都能一帆風順。」(第 25 頁)

 

這樣接受中華民國教育下的學生思考模式,在接下來 MIT 的 8 年間,如何在未來一片混沌的狀況下,淬煉成能交朋友、懂領導、面向實際生活問題,並以工程能力解決的傑出獨立工程師。

 

本書雖然只有 237 頁,但文字密度高(鬆點做可以做成 300+ 頁的大書,但遠流選擇讓讀者用 CP 值更好的方式取得),文筆流暢,提供的細節與心理狀態描述很真誠,甚至連自己的弱點與曾經做錯的事,都一五一十的呈現。這樣清楚的八年回顧,有細節又有架構,據說與宮博士本人習慣寫日記有關。

 

  • 如果你在亞洲讀書,想知道自己可能缺乏的是什麼?
  • 如果你可能到歐美留學,想知道別人是怎麼克服的?
  • 如果你想知道,在體制內求學,如何轉變成一個獨立的研究者、獨立的創業家、獨立的「人」?

 

以上的狀況,這本都很適合你。

 

 

相關連結

 

 

 

閱讀筆記 / 小孩教養

 

 

本篇發表於 閱讀筆記 並標籤為 MIT, 中華民國, 博士, 宮書堯, 普林斯頓, 物理, 環境工程, 生物工程, 盧珮如, 美國, 遠流, 頂尖學府。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