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你看研究競爭力新聞】臺灣如何錯過一個世界頂尖的機會?

 

作者:蔡依橙(原出處

 

 

 

 

「最近有篇文章,說英國用 AI 把健康資料庫變金礦,台灣卻是坐在健保資料庫金礦上的乞丐,你怎麼看?」

 

「唉,這已經來不及了,台灣因為把隱私問題無限上綱,加上對健保資料庫的不理解,當時沒有選擇建立良好安全的機制,並廣為開放,而是選擇把資料限定在特定空間與特定時間,阻絕多數人的使用,自然沒辦法釋放民間活力。真正有心有能力的人,因為不得其門而入,也都離開去做別的事情了。

 

幾年前我就一直說,但網路輿論當時認為,健保資料庫是垃圾,而且攻擊非常兇,各種不堪的話在網路都還找得到,加上無止無盡的隱私討論,使得開放政策轉為保守。

 

我當時也說過,這是台灣的獨特自我閹割傾向,被殖民久了,自己有獨特的東西,竟然沒辦法有信心的大聲說,並做發揮。

 

本來有機會建構規範,產出高品質知識產業,並成為世界領導,做出一本國際資料庫研究頂尖期刊,成立一個國際資料庫研究頂尖學會,並成為世界重鎮,讓全世界飛來參加年會,增加內需與外匯,大做會議經濟。

 

結果現在只能看歐美、看中國、看別人,很悲傷。

 

機會不見的時候,不見得是愁雲慘霧的,而更常是一堆人暴民式地歡呼與吆喝。需要好幾年,才知道錯過了什麼。而更糟的是,人們可能也不願意面對。

 

我不是基督徒,但聖經說的沒錯,有時候,人,並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這是個案吧?還是反覆的發生?」

 

「歷史一直輪迴的。最近的例子就是 meta-analysis,當歐美是把規矩訂出來,變成 Cochrane 論述體系,然後跟全世界賣 know-how、賣雜誌,或者 Borenstein 寫書、寫軟體賣全世界,我們的領導機構們,卻是正考慮打壓這些年輕人擅長的新領域。

 

手裡拿著 EBM 的結論修理年輕人的時候,又一邊說年輕人做的 meta-analysis 沒有價值,不讓升等。再一次的自我閹割。」

 

「你的建議呢?」

 

「時代的窗口有時候就幾年而已,現在 meta-analysis 容易寫、容易發,也還被多數學校升等接受,能寫快點寫。這個機會窗口,有可能因為很多其他因素而關上,但我認為至少兩年應該還是有的,現在開始努力,就沒有問題。」

 

(圖出自我自己的演講,在 2015 年青年醫學研究論壇

 

 

看看熱鬧的討論 / 不再錯過機會

 

 

本篇發表於 醫學研究 並標籤為 dry lab, guideline, meta-analysis, NHIRD, 健保資料庫, 國際學會, 國際期刊, 研究, 統合分析。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