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若望的疑問》:兩百年前的窮遊,很辛苦且值得深思的那一種。

 

讀者:蔡依橙

 

 

 

 

之前曾經看過文章,有年輕朋友,即使沒什麼錢,也有著環遊世界的夢想,想看看這個世界是什麼樣子。為了減少開支,機票能多便宜就多便宜之外,在國外,盡量搭便車,翻垃圾桶找食物,住剛認識的當地人的家,甚至當起流浪漢睡在街上,真的用了很低的成本,度過很長的時間,也去了想去的地方。

 

看到那些照片與文字,我是敬佩與擔心參半的,畢竟這樣的窮遊需要勇氣,想健健康康回家,更需要運氣。

 

這本胡若望的疑問,則是在兩百年前,一個約 40 歲,出身微寒的清國男人(當時的預期餘命約 30 以下),不懂外語、不懂外國文化,就憑著「想去歐洲看看」的夢想,用自己抄寫中文的能力,換取的到歐洲「打工度假」的機會。他甚至連自己會暈船都不知道,就這樣上了東印度公司的船。

 

接下來其實是有點悲劇的,除了數個月的暈船,語言跟文化的不通,導致他與雇主和船員都產生了嚴重的衝突,連表達友善的肢體語言都彼此不能瞭解的時代,他受到了很多的粗暴對待、肢體衝撞,以及情緒與健康上的折磨,甚至出現了明顯的精神症狀。

 

到了歐洲,衝突更甚,而且胡若望的行為更令人費解,到底是真瘋、裝瘋,還是終於到了夢想之地之後的好奇心,讓他太想探索這個新世界,於是與雇主的關係進一步惡化?總之,經過長時間的衝突與失望後,胡若望被當成精神病患者,關進醫院了。

 

兩年後獲釋,「我為什麼被關?」就成了本書的書名,「胡若望的疑問(The question of Hu)」。

 

這是個好問題,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回答。

 

史景遷秉持歷史人的角度,從歐洲各種記錄中還原胡若望的故事,並不做太多的評斷,讓我們從這樣一個故事中,去做出自己的判斷。

 

我不是作者,只是讀者,解讀的空間大很多。我認為在航行過程中,由於精神與健康的壓力,胡若望應該是真的有譫妄甚至精神錯亂的狀況,但似乎在船上的衝突經驗中,他開始學會用這些方式對歐洲人做情緒上的施壓,以換取他想要的物質或自由,於是在歐洲大陸的旅程中,他開始採取不合作策略,只是或許他也沒想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所以在理性與情緒不斷轉換之間,耗盡所有人的耐心,造成了一片混亂,也被丟到了醫院監禁。

 

胡若望有著堅韌的生命力,他順利活下來,並讓歐洲人幫他出船票送回國了,回到清國,他又要到了一筆錢,可以重新開始生活,這時候的他,完成了自己的壯遊夢想,也有豐富的經驗能在街頭巷尾成為風雲人物。

 

你覺得,他是成功,還是悲慘?

 

跟今天我們閱讀年輕朋友窮遊的經歷類似,是敬佩與擔心參半的,只是這故事在兩百年前,沒有網路、沒有新聞,沒有任何對外語和文化的認識,一個清國人,承受更大的風險,完成了這一切。

 

胡若望真的瘋了嗎?他為什麼被關。這個問題其實直指精神醫學最幽微的灰色地帶。事實上,人類到底怎麼定義「不正常」,不只生理定義,更多是文化與社會定義。怎樣的行為叫做不正常?誰來定義?誰可以說誰不正常?誰可以決定誰被關?這裡頭更有權力的問題需要討論。

 

史景遷在零散典籍中用心找到的胡若望故事,很值得一看,也值得思考。

 

本書於 1988 年寫成,在台灣也曾多次出版,這次適逢史景遷「追尋現代中國」第三版全新中譯發行,時報將之再版。是本很值得思考的小書。

 

尤其,當你決定不再只是當個觀光客,要壯遊、移民、工作、進入當地社會,文化和語言的不同,能讓事情變成什麼樣子?胡若望的故事,值得我們閱讀並深思。

 

 

相關連結

 

 

 

閱讀筆記 / 小孩教養

 

 

本篇發表於 閱讀筆記 並標籤為 史景遷, 東印度公司, 疑問, 窮遊, 胡若望。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