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小小兵》:教育,到底是中國式的還是美國式的好?

 

讀者:蔡依橙

 

 

 

 

如果你是爸媽,曾經煩惱過小孩教育,這本書絕對可以讓你更焦慮 XD

 

中國式的高壓制式填鴨教育,在分數上有效,在知識學習上有效,但整體國力就是不如美國。美國的頂尖大學,中國學生總數逐漸增加,還必須用「族群多元化」為名,壓抑亞裔比例才行。

 

本書就是中國人,移民美國三代後,擔心美國教育競爭力不夠,在眾人欣羨的眼光中,帶著孩子到上海念幼兒園與小學的故事。

 

刺激思考是一定有的,內容跟書寫都相當不錯,全書帶來了很多衝擊,最終也沒有絕對的答案。如果你生活已經焦頭爛額,而且是很需要人家給你解答,不太習慣自己找到答案並堅持的個性,或許找人一起讀一起討論,會是比較好的選項。

 

我自己讀完後,思考了很久,還跟老婆、朋友、同事都討論過,才漸漸比較平復,大概花了三天左右。

 

為什麼這本書的衝擊會這麼大,跟作者的出身背景、書寫的時間點,以及臺灣的獨特位置有關。

 

 

作者背景與本書故事

 

作者 Lenora Chu,是祖父母一代,逃離文革,從中國移民美國的。

 

Lenora 在美國出生、美國長大,讀過史丹佛與哥倫比亞大學,擔任記者,為典型受美國教育長大且讀到名校的優秀例子。因為同為記者的先生,有機會代表 NPR 派駐中國,滿懷希望地在 2010 年移居上海。

 

要知道,雖然他們家是文革時逃離的,但之後看著中國逐漸強大起來,加上 PISA 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劃,2009 年上海學生的成績,代表中國,在數學、科學、閱讀,都取得世界第一。那是習近平還沒上台前的胡錦濤年代,全世界都相信中國終將開放,這些傑出的成績,讓中國人自豪,美國人自卑。

 

除了 Lenora 夫妻自己很想移居中國,給孩子「更有競爭力」的教育外,他們的美國記者朋友,也對於他們能夠讓孩子在中國受教育,感到相當羨慕。

 

到了中國,他們選擇了學習超前、規範嚴格的私立幼兒園與小學,一邊是很開心看到自己的兒子,在知識、中文、數學的進步非常顯著,大幅超越同齡美國小孩,但也一方面非常憂心學校威權式的管理,像是兒子不吃雞蛋,老師竟會硬塞進孩子嘴巴,即使覺得噁心吐出來,老師還是再塞、再吐、再塞,直到小孩屈服而吃下去為止,這對從小在美國長大的 Lenora 夫妻,造成很大的震撼。

 

就在這些價值觀衝突的同時,他們也發現,雖然教學體制並不尊重孩子的自主性,但生活的確更有規矩,孩子也不會處處頂撞父母,在禮貌與應對上,更為「得體」。

 

當然,這孩子也逐漸如書名所說,Little Soldier 化,服從集體秩序,熱愛老師給予的紅星貼紙,融入中國社會的規範之中。

 

就在思考與猶豫中,二兒子也快要上學了。私立學校於是建議 Lenora,要趁孩子一歲到兩歲時,報名「親子班」,一年 6000 美金,一週上兩次課。實際打聽,這比較像是學校與家長的社交班,並做為校方額外收入的項目,考量時間與金錢,Lenora 婉拒了,打算三歲以後直接上幼兒園就行。

 

如你所料,二兒子因此落選,無法進入哥哥的學校,只好進入美國式的國際學校就讀。在中國,這意味著放棄學習與過於鬆散。

 

但看著兩個孩子,一個養成中國樣,守秩序、集體性、競爭性強,一個養成美國樣,創意自由奔放,但學科能力普通,不會凡事請示大人,覺得可以自己就去作,作者自己也沒有一個確定的解答。

 

最後,Lenora 綜合自己和「在中國的外國人」的普遍看法,認為中國式的教育在學術知識上的確有其獨到之處,把中文、數學、科學學好,是美國教育所做不到的,但在走火入魔之前,最好準備離開。而他們討論的共識是,這個離開的點,最晚是小學六年級。

 

 

在臺灣,這樣的書很難簡單定位。

 

從以上的介紹,您應該可以知道,為什麼這本書會很有衝擊性了。因為他沒有答案,即使最後的建議,也比較像個實用性的折衷。

 

在美中貿易戰的今天,香港回歸中國後,社會價值衝突巨大,導致反送中浪潮與中共政權對撞;臺灣站隊美國,至今享受自由安全,連經濟成長跟軍事國防都同步向上。

 

要二分法,在中國式教育跟美國式教育間,作個定論,實在很難選。

 

因為威權時代、聯考制度長大的我們,知道填鴨教育跟苦讀,分數就是好看,但也很清楚知道,自己喪失了勇氣跟創意,畢業的那一天,拿掉成績單和獎狀,老師不再派發海量作業、指定考試範圍後,我們都不知道自己是誰。直至今日,大量考卷、補充教材、超前學習,依然是許多縣市的主流。

 

但擁有強大科技、金融、軍事力量的美國人自己,看到許多受了美式國民教育的成年人,連簡單的找錢都不會,只能依賴自動結帳機,也認為美國教育出了問題,這正是本書在 Goodreads 獲得 4.16 高分的原因,他賣的,是美國人對自己的反省。反省力強的書,只要作者文筆流暢,在 Goodreads 的分數普遍都高。

 

相對地,反省中國體制的書,可能無法發行,或被禁下市

 

臺灣的角色更是尷尬,從文化與歷史上來看,我們都是個很好的美中過渡,我們曾有科舉式的教育,並逐步過渡到素養導向。要填鴨的教育一定有,要開放的教育,各種自學、實驗教育、私校或外國學校也有。

 

但仔細思考各種不同的實踐,會發現根本不可能截長補短、取其優者集其大成,最終每個家庭、每個孩子教育的選擇,都只是在這個光譜中,找個適合自己的位置,一邊擔心、一邊焦慮、一邊長大。

 

而這個最適合的位子,仔細去思考,都只是父母價值觀的投射,並在資源所能及處,能負擔的一個可行選擇,如此而已。

 

即使是美國人,即使是可以自由選擇美國教育與中國教育的美國人,即使是到了上海不用跟中國人排隊而能受到禮遇的美國人,竟然也一樣焦慮。這或許是本書給我們最大的安慰。(知道你也那麼焦慮,我們就放心了 XD)

 

總之,本書題材好、書寫好、刺激思考好,但可能會讓你思考並焦慮好一陣子。幸運的是,正也是因為這些焦慮,我們想過更多,也成為更好的父母。

 

 

出書之後

 

本書原文出版於美中貿易戰白熱化,與香港反送中抗爭之前的 2017 年。我也很好奇,面對之後發生的這一切,Lenora 做為一個記者,有中國也有美國背景,兩個小孩分受中國與美國式教育,回顧起來,又會有什麼心得呢?

 

或許,這會是下一本書的主題。

 

 

相關連結

 

  • 《中國小小兵:狼性是這樣教出來的?一個美國媽媽的中國養育實錄》
  • 由此連結購買,你沒損失,4% 購書介紹費捐贈公益計畫

 

 

閱讀筆記 / 小孩教養

 

 

本篇發表於 閱讀筆記 並標籤為 lenora chu, little soldier, 三采, 中國小小兵。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

《中國小小兵》:教育,到底是中國式的還是美國式的好? 有 1 則回應

  1. 小玉 說道:

    對這本書超有感!站在書局,看了一大下子,
    要把它買回來看了!
    帶小孩到上海,幼稚園大班下學期開始,現在小二,
    現在又因為疫情,轉學回來 XD
    下學期會不會在過去,就…順勢了
    雖然我念的是台商 哈哈
    念台商也是有人很爭議啊(什麼太溫良謙恭 競爭力 封閉…等等)
    但入學前我也是紮紮實實的經歷了一番震撼教育 XD
    如同你說的,作者都焦慮了,我怎麼可能不焦慮呢?
    非常認同這段↓↓↓
    但仔細思考各種不同的實踐,會發現根本不可能截長補短、取其優者集其大成,最終每個家庭、每個孩子教育的選擇,都只是在這個光譜中,找個適合自己的位置,一邊擔心、一邊焦慮、一邊長大。
    而這個最適合的位子,仔細去思考,都只是父母價值觀的投射,並在資源所能及處,能負擔的一個可行選擇,如此而已。

回應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