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蔡依橙
白話社會學再來一本!
作者岩本茂樹前一本《寫給每個人的社會學讀本》,用白話分析生活經驗,並提供理論框架,協助讀者認識生活中的各種困難,並能定義出問題,非常值得一看。
順著前一本書的成功,這次作者再挑戰一些更猛但也更不容易思考完整的議題,例如:瘋狂追求,是執著的愛戀,還是跟蹤狂?為什麼有些女人遇到渣男就是每次都無法自拔?社會階級對於教養真的有無形的限制與框架嗎?瞧不起升學體制,決定尋找其他的替代路徑,走到最後可能會如何呢?
全書挑戰 11 個比上次更深刻且更有層次的主題,從性別、愛情、教養、殺人事件、動機與司法系統、瞧不起、電影,都有。
本書一樣厲害的,是作者的敘事功力,像是兩小時的經典電影,我們自己看可能看不太懂,但作者可以用一到兩頁,把關鍵的情節說完,並提供足夠的討論元素,以做後續的論述開展。講到社會學理論的部分,雖然引經據典,但說明非常白話,讓我們這樣的一般讀者,也能認識到「原來這些複雜的問題都有人想過,而且提出看法了!」
而作者本人非常謙虛,懂得在適當的時候自嘲,減低批判言論給讀者帶來的壓力。正是因為這樣的溫暖行為,使得他能處理更為沉重、甚至讓人不敢直視的議題。
關於教養與升學
關於教養與升學的第四與第五章,很值得一讀。分別是「想法創造現實:育兒戰略」與「考試惡夢:何謂文化資本」。
第四章提到,雖然很多研究都證明,孩子的語彙量跟其出身家庭有關,高社經階層的孩子,語彙量大,而且能掌握並思考複雜的議題,但作者也用自己的例子說明,很多時候,弱勢家庭的孩子意識到這點後,就會不繼續努力而放棄,這點是相當可惜的。
而現代的教育體系,以及家長自身,更應該多給孩子鼓勵,避免強化了既有的限制,讓其實本來有機會更好的孩子們,安於自己的階級與現狀。
第五章提到,日本高強度的升學教育、階級爬升、階級差異,以及學校教育事實上是鼓勵向上流階級學習,並以各種評核機制來為人分等級的過程,也是因此,察覺到的人們,開始構築各種反學校的文化。作者不只停在這裡,還進一步分析了這些反學校文化最終會走到哪裡,發現其實幾乎都沒辦法與掌握資源的主流文化挑戰。最終,更引用漫畫《東大特訓班》,把這樣的矛盾以及無助,作了有力的總結。
這章應該是最能代表作者立場的,他並不是體制的捍衛者,而是體制的洞察者,他選擇看清各種事物,並給予清楚的框架詮釋,協助在裡頭迷惘的讀者們,至少能知道自己是困在怎樣的狀況中,感到困難。
但他也不是體制的反對者,因為各種反叛策略出現後,他都有興趣去思考並觀察最終可能造成的結果,人類社會就是這樣,事實上資源還是在主流路徑上,因為這是更多人相信並支持的體系。
至於理解了這一切後,每個人都可以選擇一個自己想要站立的位置,或許你決定擁抱體制,或許你決定跟著體制走但保留批判與反省的能力(作者是這個位子),或許你決定試著走一條全新的路,都可以,但在這之前,能把事情看清楚,能讓自己做的決定更適合自己,決策品質更好。
同理與溫暖
同樣是社會學,有的學者喜歡說「我跟你講啦,這個事情就是這樣了,你努力也沒有用」,有的學者則喜歡說「你的困境是在這樣的框架裡,你現在感覺很想反叛逃脫,但其實框架之外也差不多是這樣。不用急,看清楚後,你會發現其實自己不需要那麼焦慮的。」
岩本茂樹的筆調,比較接近後者,更多的同理,更多的溫暖。
像是最後一章,還明白的跟讀者分享,其實去美術館看不懂是正常的,因為那需要很強的文化資本,而繪畫本身除了「美」之外,能傳遞的也有限,不少學者也曾經就這個分析過。是不是很同理又溫暖呢?XD
這是一本很容易讀的小書,由於書寫非常平易近人,即使只是 10 分鐘的零碎時間,也能很快速的進入狀況,我自己就是這樣,沒照順序,陸陸續續把全書讀完的。
相關連結
- 《鍛鍊思考力的社會學讀本:為什麼努力沒有用?戴上社會學的眼鏡,幫你解決人生的疑難雜症》
- 由此連結購買,你沒損失,4% 購書介紹費捐贈公益計畫。
- 《寫給每個人的社會學讀本》:增進洞察力的好入門!
閱讀筆記 / 小孩教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