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蔡依橙
作者背景與本書目的
書名原為 The Millennial Myth(千禧迷思),是想破除傳統公司中,對千禧世代的種種誤解,重新取得議題詮釋權。
千禧世代的定義很多種,彼此有交集,但沒有分界共識,所以我們就用出版社在書腰上幫我們準備的吧:「千禧世代」定義為出生於 1981 至 1996 年(現在年齡在 21 – 36 歲之間)。
作者是印度裔的美國人 Crystal Kadakia,根據 LinkedIn 的學歷以及書封自述,20 歲拿到化工的大學學位,應該是在 1987 年出生的,正是千禧世代。在 24 歲那年,根據前幾年的職場經驗,深刻感受到美國職場的世代文化衝突,所以創辦了 Invati Consulting(印瓦提顧問公司),至今 7 年。主要協助企業中的資深人士們理解新一代年輕人,進而能夠減少誤會、增加產出,推出更好的產品與服務,贏得市場競爭。
這本書,就是她為了拓展自己的知名度,並讓更多人理解「千禧世代」以及其對應的管理觀念調整,所寫的書。
書寫得蠻實在的,而這種精確的實在,可以從一些細節看到。例如她的自述,不管在英文的 LinkedIn 或中文的簡介中,都強調自己是「發表過上百場演講,包括 TEDx」。
這點蠻難得,她並不會特別去混淆 TED 與 TEDx,從小細節呈現她的精確,告訴你她不唬弄。這點對於建立顧問公司的信譽,個人認為是蠻重要的。畢竟這些細微的差異,業界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如果被認為「你是會利用混淆近似名詞來虛張聲勢的人」,那顧問服務還怎麼賣?
您可以在下面這個影片,看看她是誰?台風如何?講的內容是否能打動你?
TED vs TEDx
TED 的活動分兩種,大家熟知的,是由 Chris Anderson 創立的 Sapling Foundation,旗下的 TED Conference, LLC(LLC 為有限責任公司的意思)所舉辦的活動。名稱特色是,會議名稱後面直接接主題,例如:TED2017 表示 TED 的 2017 年會;TEDGlobal2017 表示 TED 以全球議題為核心的 2017 年會。
以 TED2017 為例,五天的大會,入場費為 8500 美金,約合台幣 25 萬元。
TEDx 則不同,是全世界任何人都可以免費申請,獨立舉辦,申請通過後,獲得有限期的 TEDx 商標使用權,以及相關的使用限制。但會議籌備、講者邀請、策展規劃,全部都跟 TED 無關。如果演講影片夠好,且符合 TED Conference, LLC 的品味,極少數會被選到 TED 網站共同陳列。不過因為 TEDx 申請門檻並不高,目前會議的數量,已超過 27000 場。
台灣編輯團隊的用心
因為「千禧世代」不是一個台灣常見的詞,為了賣書,也讓台灣讀者更能運用這本書的內容,編輯團隊把原本的書名 The Millennial Myth(千禧迷思),改為了較長且較能促進購買慾的中文:「你以為的缺點,其實是我們的決勝點」。副標題則為「千禧世代、寬鬆世代又怎樣?5 個年輕人常被誤解的真相」。
這個修改蠻好,符合書本內容、符合台灣語境,也符合目標客群的閱讀習慣。光是這個設定就相當不錯,看得出來行銷決策團隊,對內容與台灣市場很有掌握。
本書核心要點
書的架構很清楚,她就是要告訴你,很多「長輩」看不慣「年輕人」的行為,但其實如果你站在時代的角度去看,其實這些「年輕人」選擇的是更符合時代潮流的策略。
如果你能懂,知道怎麼規劃資源與組織文化,那些「看不慣的事」,很有可能會搖身一變,成為「企業獨一無二的競爭力」。
這五個重點,在目錄就有:
- 刻板印象之一:懶惰 vs 重新定義生產力
- 刻板印象之二:自以為是 vs 創業精神
- 刻板印象之三:依賴指導 vs 靈活應變
- 刻板印象之四:欠缺忠誠 vs 追求意義
- 刻板印象之五:反抗權威 vs 重新定義尊敬
適合看這本書的人
如果你看了這五點,覺得很不能理解,「怎麼可能會是這樣呢?」那麼恭喜你,你就是最適合讀這本書的族群。面對管理「年輕人」的挫折,本書將是您的組織工作良伴。
書中有大量例子,一步一步帶你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為什麼你看似「懶惰」的那些行為,才真正是更有「生產力」;為什麼你認為是「反抗權威」的不良態度,其實只是「尊敬被重新定義」。
裡頭有表格與數據的整理,對於習慣看報表的高階經理人很友善。
真正的「年輕人」考慮的是……
但我想,對於所謂的「年輕人」來說,這五點光看標題就深有同感了。
對於「長輩」,我們是他們的「管理難題」,但對於我們「年輕人」來說,這是「生存議題」。
為了證明我講這個議題有資格,曾是被誤解的「年輕人」,曾夾在「長輩」與「年輕人」之間,也曾跟各種人溝通、共事,並一起完成許多其他團隊做不到的事情,以下簡短分享,過去 15 年,我所帶領過的,各種不同的團隊:
- 多切面電腦斷層團隊:主治醫師、放射師、護理師等,都比我年長,核心成員 4 位。而且我並沒有實際的人事與考核權力,只能用理念跟溝通去做。我們在 5 年內,從 local 做到 international,從技術被認可,到被邀請寫國際學會的 guideline。(論文列表)
- 兩院影像醫學部:主治醫師、放射師、護理師、行政人員等,共 55 人,多數比我年長,少數比我更年輕。我們在半年內,將報告完成率從 60% 左右,拉升到 95% 以上,接著,還舉辦了多場造成轟動的研討會,讓同事的老同學們從台灣各地打電話來詢問「你們怎麼會辦這麼酷的活動」,為團隊帶來驕傲。(行政成績、研討會一、研討會二、研討會三)
- 「新思惟國際」微型創業團隊:因應業務成長,成員從 2 人逐漸成長到 8 人。年紀從 24 到 40 都有。我們在簡報、研究、個人品牌、研討會等領域,不管是品質或對學員造成的改變,都是被信賴的第一品牌。(簡報課程評價、研究課程評價、個人品牌評價、研討會評價)
世代差異的根本原因
經過這 15 年的工作經驗,我的心得是,世代差異的確存在,但他形成的根本原因,不是「這群人就是這樣」的本質問題,而是時代改變,加上「人類」這種生物的生活史先天限制,所造成的。
舉個例子來說,「年輕人」在「長輩」邀請聚餐時,不給面子、不出席。長輩覺得生氣,年輕人真是不合群,但年輕人心裡想的,可能是「聚餐都你們老人在講,什麼學珠算、用算盤算加減乘除多好用,還聊到上面是一顆珠還是兩顆珠?哪牌的算盤粉才好用?這不是跑個 Excel 就全部都會出來的事情嗎?為什麼要多拿個工具佔桌面空間,還批評我們現在很幸福,不懂得吃苦耐勞?我們去吃飯,就只有閉嘴專心聽以及被數落兩種狀態,誰要去啊?」
成長的環境不同,相信的技術不同,光一個聚餐不去,小劇場就可以這麼多,何況各種更複雜的議題。
實務發展建議:關於世代問題
如果你剛進社會,以「一個人」的姿態開始在組織內發展,要記得,年代悠久的大組織,因為人多,世代問題最為嚴重,而且大組織的慣性超級大,不會為你改變。尤其特許與受保護產業,時代變遷與他們的生存無關,要他們根據這本書寫的內容去理解你,不可能。
所以,在大組織中,要以「經營自己」的態度去過好每一天,盡量藉由大組織的豐沛資源,去鍛鍊自己的各種能力。以醫院來說,多樣化的病人,你認真學習跟思考,讓自己的醫術增進了嗎?大醫院病人特別多,你有沒有運用各種研究資源,發表可以放在自己履歷上的論文了呢?大醫院任務多,你有藉由這樣的機會,讓自己更懂橫向溝通與任務協調了嗎?
「改變組織」不該是你的目標,「讓自己變強」才是。
如果你開始要領導小團隊,請記得,人數少的時候,個體差異一定大大大於群體差異,很重要所以說三次。你要觀察團隊的每一個人,他們關心什麼?他們在意什麼?他們的價值觀是什麼?
以前面的「聚餐」例子來說,作為 leader,在聚會時,去聊些每個成員都感興趣的話題才是比較理想的。對於這輩子沒用過算盤的人,我們幾個老人自嗨,很討人厭。問問每一個人,最近做什麼休閒?看什麼書?看什麼電影?上週末去哪裡玩?讓每一個人都說說自己,或許更好。
小團隊,只要把每個人都發揮好,人人適任,戰力就最大化了。
說到關心每一個人,你可以從小地方開始練習起。例如:有時老朋友約聚餐,而這些老朋友的朋友,剛好是我部落格或 Facebook 的讀者,會一起跟來聽。即使他們的期待是「我只是來聽你們聊天就可以學到很多,所以不用特別理我也沒關係」,我還是會先對這些忽然出現的朋友說:「請問你有什麼問題要先問的,歡迎喔!因為今天是我跟○○的老朋友聚餐,之後可能會聊很開心,怕忽略了你,沒讓你問到自己想問的,如果有想知道的,歡迎先說。」
如果你要開始領導大團隊,請記得,世代差異的確存在,自然形成的小團體往往跟年紀有關,順著既有的小團體去分配工作,效率會比較好,但太順著既有的人脈圈分配工作,會激化辦公室矛盾與對抗,適當的用任務編組增進跨世代、跨團隊的交流,很有幫助。
在隔絕、競爭、交流、合作之間取得平衡,是管理大團隊的重要關鍵!
如果世代問題很困擾你
本書寫作,目標對象是美國職場,尤其「長輩」與自認委屈的「年輕人」。但編輯團隊仔細的萃取出核心,在書名、封面、書腰等處都下了功夫,協助台灣讀者更容易進入狀況,獲取有效的知識。
如果你在管理或個人發展上,的確遇到嚴重的世代問題,這本書是個不錯的思考起點。他協助你用更宏觀的角度去看清自己的處境、自己觀念的限制,進一步引導你走向最適合自己的解決之道。
相關連結
- 《你以為的缺點,其實是我們的決勝點:千禧世代、寬鬆世代又怎樣,5個年輕人常被誤解的真相》
- 由此連結購買,你沒損失,4% 購書介紹費捐贈公益計畫。
閱讀筆記 / 小孩教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