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之路》:Charles Schwab,老闆自己講的嘉信故事,該怎麼讀?

 

讀者:蔡依橙

 

 

 

 

大名鼎鼎的嘉信

 

會讀這本書,是因為從綠角很多年前,開始介紹用海外券商做指數型投資的時候,就聽過 Charles Schwab,中文稱做嘉信,而且是唯一提供 VISA 金融卡跨國提款免手續費的。之前帶小朋友到美國旅遊時,也實際在路上看過 Charles Schwab 的分行。想說來認識一下。

 

這本書是 Charles Schwab 本人,介紹他的金融人生,從史丹佛商學院畢業後,工作一陣子創業,然後把公司名字改成自己的名字,用低成本新模式切入證券市場,直到將近 50 年後的今天,嘉信理財集團(Charles Schwab Cooperation)所曾經經歷過的各種起伏。

 

 

自己寫自己的公司,咦?

 

自己寫的書,你可以想到的各種缺點,大概他都有,網路上的評價也幾乎集中在這些。

 

  • 對於成就自吹自擂,對於醜聞避重就輕。
  • 碎碎念,很多內容感覺有點重複。好像就是一直在困境、正確的團隊合作、度過、順境膨脹,又遇到困境,這樣的循環。
  • 沒有什麼深度的想法,就是用他自己做為老闆的角度講故事。
  • 一直在講公司的事情,也沒提到他自己這個人,其思想與感受。

 

以上的看法我完全同意,但這並不代表我會給這本書很低的評價。就如那天在信義誠品演講所提到的,我們讀書,就是讀到自己需要的東西,並不是說別人說的我們就得照單全收,相對的,別人說不好的書,說不定對你來說非常重要。

 

 

以創業者角度看這本書

 

我的意思是,既然我們知道,這是一本創業老闆自己寫自己公司的故事,我們就不要用歷史書寫的角度,或者對調查記者等級的要求,去期待看到內部鬥爭、天人交戰、價值崩壞與重建等等優秀傳記或報導文學的內容。

 

為什麼不用一個創業者的角度去看呢?

 

是的,做為創業者,做為老闆,現在公司還在營運,有那麼多人靠嘉信生活,當然不能講出什麼會造成嘉信公關危機的事情。對於過去曾經有爭執,或甚至有不同意見的離去夥伴,得饒人處且饒人,利用書本發表的機會去修理別人,也不是大老闆等級該做的事。就這個角度,本書四平八穩,是當然的,也表示他的確做到一個專業老闆該做的事情。

 

 

你也可以這樣讀

 

那麼,我們應該看些什麼呢?

 

我們可以看到,創業者幾乎都是在迷霧中前行的,有些一開始認為很棒的決策(被美國銀行收購),後來卻變得不甚理想,留下的只有教訓;有些一開始擔心會不會過於急躁的決策,事後看卻正確無比(賣掉美國信託、從美國銀行脫離後馬上準備 IPO 而沒有喘息)。

 

為什麼本書會得到「碎碎念,很多內容感覺有點重複。」的評語呢?因為創業就是這樣的事情,每天都在大小不同的危機中度過,外部危機、內部危機、人事危機、財務危機。創業第一天也是這樣,創業五十年也是這樣,一直重複。

 

但,這些經歷對創業者本人,每個可都是不一樣的,也留下了跟不同夥伴的不同回憶。而這些不同的故事,對沒有自己事業在做的讀者,可能就很難理解。

 

就像不懂籃球的人,會覺得奇怪,籃球賽怎麼那麼重複,就是重複的搶球、丟球、進球,但對粉絲、職業選手、教練來說,每一場球賽都是獨一無二的,甚至每一次的進攻也都獨一無二。

 

 

可以萃取出一般性的原則嗎?

 

又,我們能從本書中,看到什麼一致性嗎?有什麼是讓一個人能適用 50 年且值得學習的特質嗎?年輕的我可能會認為有,但現在中年的我,認為可能沒有。

 

年輕的我會認為,嘉信就是緊抓「為客戶節省投資成本」這一點,所以在金融市場上屹立不搖。

 

但事實上,書中就提到,嘉信並不總是市場上最低手續費的券商,甚至還經手賣過市場上手續費最貴的共同基金。也曾經因為自己的各種科技嘗試,以及堅持開實體分行等花費,而無法與新興業者拚低價。

 

而且,如果嘉信真的那麼在意「為客戶節省投資成本」,那為什麼在指數型投資觀念興起時,他們完全沒有把握到,眼睜睜的看著 Vanguard(先鋒)成為行業第一?這個遺憾,Charles Schwab 自己也寫在書裡。

 

這表示,即使「為客戶節省投資成本」是一開始切入金融市場的利基,但真正創業後,就是柴米油鹽醬醋茶,開門就有員工要養、開門就有固定成本在燒,每天要解決的,都是很務實的生存經營。

 

而且,當你以破壞性創新切入市場之後,成為市場的一員,對於新興業者的破壞性創新幾乎沒有抵禦能力。因為當你有了一家公司,要親手破壞他以成就創新,是非常反人性的,也可能讓自己所有的員工暴露在失業風險中。

 

「為客戶節省成本」這句話,只能解釋一部份的嘉信故事。值得學習,或許你也可能因此找到屬於自己的創業機會,但這絕對不是什麼萬用教條,或成功密碼。

 

 

總有一天,我們會變成自己曾討厭的大人。

 

回到海外券商,看著網路上許多比較開戶的文章,都提到 Charles Schwab 是老牌券商,但弔詭的地方就在這裡,事實上 Charles Schwab 的崛起過程,就是以新秀挑戰華爾街既定運作,並用低成本與低價切入市場,有點類似新興的廉價航空,對上傳統航空公司。

 

但 50 年後的今天,Charles Schwab 已經變成年輕人心目中的「老牌」,而這 50 年間,嘉信也歷經了瘋狂的膨脹、併購,然後失去效率與核心,然後裁員、重新聚焦。嘉信,也曾變成自己所討厭的,效率低落、巨大而無法快速反應的老金融機構。

 

這也正是我在惠文高中演講時,跟高中生說的:「同學們,你們總有一天,會變成自己討厭的大人。」雖然現在的你們覺得自己不會,認為迂腐跟守舊只會出現在上一代,但事實並非如此。

 

所以,怎麼辦呢?

 

我們能做的,就是持續的讀書、思辨、體驗,持續更新我們大腦的作業系統以及 App,讓我們自己盡量不要那麼過時。行動上,就跟 Charles Schwab 或任何創業者一樣,面對每年不同的挑戰,就持續的去認識問題、解決問題。如此而已。

 

只要我們,努力成為「稍微不那麼討人厭」的大人,就很棒了。

 

 

知識更新的隨機性

 

就以讀這本書來說,有的人可能會認為,原來創業沒有什麼秘訣,想辦法活下去而已,覺得容易,所以創業;有的人可能會認為,就算事業做那麼大,但書中隱約可以感覺他的家庭經營不算是非常成功,提到的篇幅非常之少,尤其在創業早期就跟第一任太太離婚了,這似乎不是自己要的人生;有的人則可能認為,原來嘉信合併過很多公司,但很多也都賣掉,對於他們選擇要開戶在嘉信本家,還是被嘉信合併的 TD Ameritrade 德美利證券,多了些資訊。

 

即使是同樣的書,對每個人大腦帶來的 update 內容也會不一樣。但這,就是創業,也是人生的其中一個真相:太多隨機與不確定性了。

 

但這些隨機與不確定性,並不是我們不去 update 的藉口,畢竟正是這種刻意增加的知識多樣性,更能協助我們面對大量不確定的未來。

 

 

相關連結

 

 

 

專頁筆記

 

 

 

閱讀筆記 / 小孩教養

 

 

本篇發表於 閱讀筆記 並標籤為 charles schwab, 嘉信, 投資之路, 理財, 美國券商, 自傳。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