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蔡依橙(原文刊登於 Facebook,歡迎前往留言討論。)
日本城的一些粗淺想法分享,關於商業、政治跟歷史。拋磚引玉,從各位的補充跟討論,我也一起學習。
商業部分
以體驗作為產品,像姬路城這樣原始狀態比例非常高的珍品,重修也都是用類似材料的,裡面不太需要做什麼介紹,自然遊客絡繹不絕,甚至在展覽規劃上,還刻意降低深度跟細節,避免人流卡住。
但相對的,如果像大阪城這種,全部都是用現代建材重新蓋起來的,就選擇會講更多的歷史與考古,讓整個體驗更為完整,設計上也得有梗,來個德川與豐臣風格的拼貼,去做整體策展。
也就是說,你總要有一些「什麼」,讓花錢的旅客覺得值得,不管是姬路城這種窄到會撞到頭的原木樓梯,還是大阪城這種認識關原之戰的海報跟影片解說,都可以。
有天分的,光是用天份就能吃一輩子。沒有天份的也別難過,可以更全面地規劃經營。不管是個人或是服務,都是如此。
政治部分
一個日本城要能夠順利的保存下來並不容易。除了戰國大規模的戰亂之外,德川也不希望各地大名擁有真正功能強大的城堡,在幕府時代,即使遇到天災破壞,你自己緊急修城,沒先經過幕府同意,都會直接被沒收領地跟俸祿。
姬路城之所以這麼完整,是因為他修築時,是為了壓制德川幕府的假想敵之一:西方的外樣大名,不止城堡本身要真的能打,外型也要讓人望而生畏,打消謀反念頭,所以姬路城才能得到這麼多資源,最終也又有功能又漂亮。
「你的對手,決定你的高度。」就像是戰後美國為了對抗蘇聯,扶植了西德跟日本,於是這兩個國家迅速從戰後廢墟變成世界強國,維持至今。
幸運的是,德川幕府時代沒有什麼像樣的大規模謀反,姬路城沒受過什麼像樣的攻擊。進入大航海時代之後,姬路這個城市的重要性不如以往,二戰期間,廣島城沒了、大阪城沒了,姬路城順利熬過來。
相對的,有些城就相當悲傷,因為真正處在衝突前線。最有用的城堡,直接攻擊非常困難,反倒被圍城或水攻,因為死傷過多,接手政權也很忌憚其軍事功能,最終什麼都沒留下。像是鳥取城跟備中高松城。
對台灣來說,讓攻擊不發生,一定是最佳解。讓中國不敢渡海,渡海必定失敗,才是上策。決戰一但發生在本島上,或者發展成長期圍困,就是生靈塗炭。
歷史部分
今天我們看到的日本城,很多都是因為戰前的民族自信開始修建的,戰後重建與修復,則變成是日本人重新找回自己的過程。因為戰敗真的太過苦澀,GHQ 的佔領也令日本人自信全失,他們急需找到一個讓定義自己是誰的機會,在城市裡修建過去的城堡,剛好填補了這個需求。
城裡的介紹、周邊的博物館,所訴說的歷史,其實是戰後日本人希望自己記得的歷史,也是「可以」說的歷史。
正所謂,「所有歷史,都是當代史。」
閱讀筆記 / 小孩教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