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學生去學機器人,怎麼可能懂研發?」
這是個蠻有意思的質疑,我不能代表所有人給答案,但能分享我自己七年來觀察的答案。
也希望我所說的,對於不是學機器人的家庭有些啟發。
這個問題就像是「嬰兒學走路,怎麼可能自己去上學?」
學習本身就是一個複雜且漫長的過程,從爬、學步車、起立、扶牆走、獨立走,到在家到處走,到出門走,最終才能上學。
但如果一開始就認為,現在學,又不可能學會搭公車、過馬路、看紅綠燈,那學走路要做什麼?這樣可能比較嚴厲了一些。
小學生學機器人,大概就是 VEX IQ 或 WRO 或 FLL,這些都是基於被設計過,很容易上手的系統。安全性也很好。
就是一些塑膠件,拆裝容易,不用鑽不用切不用磨。就像是學步車一樣。
大人在這個過程的協助一定是比較多的,可能看國外的好機器,試著打造類似或甚至一樣的,先能比賽再說。
孩子一開始會有想法,或許沒辦法做出自己的一台,但藉由參考、臨摹跟組裝動手的過程,他會逐漸拉近想法跟成果的距離。
一開始一定是老師建議作什麼就做什麼,很快的會變成,老師建議作什麼,我除了做出來,還能改進。接著會變成,老師跟網路上的各種解法我都參考,「我認為那個最好」,然後試著去做出來。
這些過程都在建構孩子的認知跟理解,到高中的時候,自己完全研發就成為可能,這時候孩子也差不多到了 V5 的進階機器人系統,要鑽要切要搞定耐用度。
即使不是學機器人,其實學科也是這樣啊。
我們都從數字開始,然後加減,然後乘除,然後分數小數,然後未知數,然後幾何,然後三角函數,然後微積分。
如果「小學生去學數學,又不能算微積分」,那就真的學不會微積分了。
當然,機器人只是眾多才藝的一種,孩子去學音樂、學圍棋、學語言,學各種才藝,都可以學到從點到線到面,並最終自行創作的路。
即使是打電動,如果有適當的引導,孩子一樣能從懂規則開始打、瞭解輸贏關鍵、理解自己該強化的技術、勝率開始過半、開始對比賽有宰制力,到能夠自行規劃策略並與隊友合力完成的階段。
這個過程就是人生的學習。
影片,是女兒學機器人七年,自己綜合了所有的體會,自己規劃出的教學分享內容,這些分類跟講述方式,是她自己想出來的,研發的基礎。
而她正是從小學開始學,七年後就能這樣思考。
是的,小學剛開始學的時候,他無法研發,但七年後的她,可以。而且能做出這樣的影片。
想看看七年後的孩子,腦袋裡裝些什麼的,歡迎點閱看看。可打開 CC 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