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蔡依橙
這本書相當有意思,我是被陳豐偉學長長期推坑,然後黃貞祥老師前陣子又寫一篇,於是卯起來看完。(Update: Data Su 在線上讀書會後,也補了一篇。)
亞洲國家發展的成功路徑
本書認為,亞洲國家要成功,總結來說就是以下的路徑:
- 土地改革:戰後一片糜爛,只有土地有生產力,所以應該把土地從地主那邊釋放給一般農民,利用人天生的親疏遠近、利己利家的概念,增加總產值。
- 農業增產:讓農民以家庭為單位耕作,可以讓土地的產值提高,減少失業、增加民間財富,藏富於民。
- 工業製造:農村有了錢後,第一步,國家應發展輕工業,做「進口替代」,本來從國外買的東西,逐漸自己做。接著,國家應發展重工業(鋼鐵、交通營造、造船、汽車),以出口賺外國人的錢為目標。這個過程,政府應該掌握金融體系,精準的扶植少數工業,開放私人競爭,有出口的就給他長期貸款,沒出口的就不給補助自己去倒閉,逼迫頂尖的私人企業家,以世界市場為目標,生產具有競爭力的工業產品。
- 出口規訓:政府對工業製造的「棒子與紅蘿蔔」,就是本書最著名的「出口規訓 (export discipline)」。對財團作出口規訓成功,國家就成功,出口規訓失敗,國家就失敗。因為企業家是利益導向的,你不去逼他獲取或提升技術,生產高品質工業產品(如:現代的汽車、三星的手機、台積電的晶片),企業家只會想要賺快錢,例如農業出口壟斷、特許經營項目、房地產開發,一個國家光靠這些東西,是沒辦法有實質競爭力的。
- 金融支持:在發展過程中,國家應該對金融有強大的掌控力,過早金融自由化絕非好事,這是因為銀行也想賺快錢,能做消費貸款,誰要配合政府給大型企業長時間又低利的貸款?萬一收不回來,對消費者,銀行能用很多招數逼人還錢,對財閥,可是一點辦法都沒有。 一個國家想生出浦項鋼鐵或現代汽車這樣的企業,需要國家長時間的支持與出口規訓(恩威并施),如果開放金融,私人銀行不會做那麼傻的事情,對於國家核心工業的發展就一點幫忙也沒有。
失敗與成功國家的分析
菲律賓與馬來西亞,因為種種原因(裙帶關係、尊重私有產權),土改失敗,土地一旦集中,「用農業富起來」就不可能,畢竟幫人家種,跟幫自己種,生產力一定有差。尤其水稻或高價值作物,這都是需要天天巡田水的,統計也證實這樣的論點。
第一階段沒成功,後續的工業就沒什麼指望了,一來內需市場沒起來,其次外銷技術因為沒錢可砸,也學不會。東南亞各國有各自的失敗原因,書中都清楚的說明。
日本明治維新到戰後發展,最為成功(中間還打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敗仗),即使可耕地特別少,但土改後,農業轉工業,金融持續支持,成功走向經濟強權。今天的日本,有 Toyota / Nissan / Sony / Canon / Nikon 等代表性的頂尖工業品製造。
韓國戰後,從朴正熙強人執政時開始起步,土改、農業、工業、金融都照自己的步調完成,出口規訓成功,起亞、大宇等一票廠商在競爭中被淘汰,剩下浦項鋼鐵廠、Hyundai、Samsung 等國際大公司。現在甚至連演藝產業,也在輸出!
台灣在這個論述中的狀況
台灣土改成功(因為外來政權與在地仕紳的感情沒那麼好,二二八與白色恐怖也震攝了本地勢力),初期家庭式農業成功(很多人的祖父母輩都是),進口替代輕工業成功,但在世界等級的出口工業,失敗了。
例如,當年特許給(福特)六和與裕隆兩家公司做車,六和光進口、裝配、轉賣就賺飽了,政府沒有給予足夠的出口規訓壓力,所賺的錢,其本質是特許尋租,穩定且無風險,何苦做需要大量資金、長期投入,又不見得會有回報的技術研發?
裕隆在飛羚 101 曾經努力過,但之後的支持與規訓(蘿蔔與棒子)不夠,導致關鍵元件技術不到位,引擎與傳動系統等核心元件,無法做到具有國際競爭力,於是停留在車殼設計與自行組裝。
目前的台灣,仍有少數國際等級的頂尖製造,如:台積電。但我們沒有三星、現代那種能面向全球消費市場的企業。
汽車業:台灣 vs 韓國
如果以六和、裕隆與現代相比,為什麼現代能成功?為什麼朴正熙的規訓力道那麼強?這也與國民黨的特性有關。
在台灣,主要的工業特許,國民黨都是給了一起撤退來台的企業家族(宗家、嚴家),這畢竟都是支持國民黨的自己人,要鞭多狠也實在困難。
但朴正熙是政變上台的,他對國內許多利用戰後情況發國難財的企業家(又稱「解放貴族」,因解放而崛起的貴族),深有不滿,但也知道這些人將會是成為新韓國的企業中堅,所以在政變後,閃電關押重要企業家們,讓他們知道誰是老大,讓他們知道不配合會怎麼樣,讓他們簽下「如果國家需要,我可以將企業全部捐出」的同意書, 並給予「有出口成績就有的貸款」,逼他們配合韓國的國家政策進步。
本書怎麼看中國?
因為共產黨本來就是殺地主的,中國土改特別成功,大地主全部消失。後來雖然在文革、大躍進上浪費了些時間,但改革開放之後,僅僅給予土地使用權,家戶農業瞬間就起來。
接著,中國走的路,跟日本韓國其實一樣,用關稅保護國內市場,強力控制金融,發展各種輕重工業,現在的中國,手機起來了、醫療儀器起來了、汽車起來了、高鐵起來了,雖然成熟度還不是特別好,但趨勢明顯。
而且,中國堅持不犯東南亞國家的致命錯誤:「在核心產業穩固前,開放金融」,至今在金融政策與貨幣管制上,一樣頑固。
作者認為,中國目前看來最危險的地方,是國內人民的不滿情緒,以及私人企業家都集中在下游製造與消費,上游製造幾乎都是國營企業。重點工業缺乏私人勢力,可能會讓他們對末端消費者的需求反應,不夠靈敏。
香港與新加坡呢?
至於香港與新加坡,書中直接把他們歸為「離岸金融中心」,由於沒有農村包袱、區域小、發展快,有特殊的生存法則,跟其他國家根本不能一起談。這的確是一個很聰明的分類與論述方向。
書評現況
我個人很喜歡這本書,也因此認識了許多亞洲國家「為什麼會是現在這個樣子?」尤其是韓國!
因為想聽聽反面意見,所以上了 Amazon 掃過負評,大致有以下幾種:
- 重複講一樣的觀念。這是真的,作者從前言就把架構都跟你說了,之後就是一個一個國家講歷史,並從他的參訪經驗中,再次強化論述。有些人會認為「這樣從前言開始你就都講同一套啊」,可能因為作者擔心大家不相信這套論述,所以乾脆用持續舉例的方法來書寫本書。
- 了無新意。一些對亞洲研究本就通曉的學者,會認為這不是 original,作者不過就是把目前的一些論文新興概念,集合成一本,配合各種觀察與數據支持。但是,考量到當前的知識霸權:以「新自由主義」為理論,配合美國、國際貨幣基金、世界銀行的實體執行。本書這樣的不同概念,還是非常值得再次整理並推廣。即使持「了無新意論」的負評家,也同意本書的確整理得不錯。
- 看不懂。可能是一些還在讀書的孩子吧。如果對亞洲的歷史跟現況沒有足夠的瞭解,光憑讀書很難懂。如果旅遊與閱讀經驗不夠,建議可以搭配 Google Maps、Google Earth、Google Street View、Wikipedia 做閱讀,效果很好!
總結
此書為我打通了許多認知環節,尤其台灣與韓國之間的發展差異,以及對自由貿易協定、國家產業發展、東亞戰後歷史,有更深的思考。讀來非常享受。
相關連結
《成與敗》:台灣為什麼比東南亞好,卻又輸給韓國?
讀者:蔡依橙
這本書相當有意思,我是被陳豐偉學長長期推坑,然後黃貞祥老師前陣子又寫一篇,於是卯起來看完。(Update: Data Su 在線上讀書會後,也補了一篇。)
亞洲國家發展的成功路徑
本書認為,亞洲國家要成功,總結來說就是以下的路徑:
失敗與成功國家的分析
菲律賓與馬來西亞,因為種種原因(裙帶關係、尊重私有產權),土改失敗,土地一旦集中,「用農業富起來」就不可能,畢竟幫人家種,跟幫自己種,生產力一定有差。尤其水稻或高價值作物,這都是需要天天巡田水的,統計也證實這樣的論點。
第一階段沒成功,後續的工業就沒什麼指望了,一來內需市場沒起來,其次外銷技術因為沒錢可砸,也學不會。東南亞各國有各自的失敗原因,書中都清楚的說明。
日本明治維新到戰後發展,最為成功(中間還打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敗仗),即使可耕地特別少,但土改後,農業轉工業,金融持續支持,成功走向經濟強權。今天的日本,有 Toyota / Nissan / Sony / Canon / Nikon 等代表性的頂尖工業品製造。
韓國戰後,從朴正熙強人執政時開始起步,土改、農業、工業、金融都照自己的步調完成,出口規訓成功,起亞、大宇等一票廠商在競爭中被淘汰,剩下浦項鋼鐵廠、Hyundai、Samsung 等國際大公司。現在甚至連演藝產業,也在輸出!
台灣在這個論述中的狀況
台灣土改成功(因為外來政權與在地仕紳的感情沒那麼好,二二八與白色恐怖也震攝了本地勢力),初期家庭式農業成功(很多人的祖父母輩都是),進口替代輕工業成功,但在世界等級的出口工業,失敗了。
例如,當年特許給(福特)六和與裕隆兩家公司做車,六和光進口、裝配、轉賣就賺飽了,政府沒有給予足夠的出口規訓壓力,所賺的錢,其本質是特許尋租,穩定且無風險,何苦做需要大量資金、長期投入,又不見得會有回報的技術研發?
裕隆在飛羚 101 曾經努力過,但之後的支持與規訓(蘿蔔與棒子)不夠,導致關鍵元件技術不到位,引擎與傳動系統等核心元件,無法做到具有國際競爭力,於是停留在車殼設計與自行組裝。
目前的台灣,仍有少數國際等級的頂尖製造,如:台積電。但我們沒有三星、現代那種能面向全球消費市場的企業。
汽車業:台灣 vs 韓國
如果以六和、裕隆與現代相比,為什麼現代能成功?為什麼朴正熙的規訓力道那麼強?這也與國民黨的特性有關。
在台灣,主要的工業特許,國民黨都是給了一起撤退來台的企業家族(宗家、嚴家),這畢竟都是支持國民黨的自己人,要鞭多狠也實在困難。
但朴正熙是政變上台的,他對國內許多利用戰後情況發國難財的企業家(又稱「解放貴族」,因解放而崛起的貴族),深有不滿,但也知道這些人將會是成為新韓國的企業中堅,所以在政變後,閃電關押重要企業家們,讓他們知道誰是老大,讓他們知道不配合會怎麼樣,讓他們簽下「如果國家需要,我可以將企業全部捐出」的同意書, 並給予「有出口成績就有的貸款」,逼他們配合韓國的國家政策進步。
本書怎麼看中國?
因為共產黨本來就是殺地主的,中國土改特別成功,大地主全部消失。後來雖然在文革、大躍進上浪費了些時間,但改革開放之後,僅僅給予土地使用權,家戶農業瞬間就起來。
接著,中國走的路,跟日本韓國其實一樣,用關稅保護國內市場,強力控制金融,發展各種輕重工業,現在的中國,手機起來了、醫療儀器起來了、汽車起來了、高鐵起來了,雖然成熟度還不是特別好,但趨勢明顯。
而且,中國堅持不犯東南亞國家的致命錯誤:「在核心產業穩固前,開放金融」,至今在金融政策與貨幣管制上,一樣頑固。
作者認為,中國目前看來最危險的地方,是國內人民的不滿情緒,以及私人企業家都集中在下游製造與消費,上游製造幾乎都是國營企業。重點工業缺乏私人勢力,可能會讓他們對末端消費者的需求反應,不夠靈敏。
香港與新加坡呢?
至於香港與新加坡,書中直接把他們歸為「離岸金融中心」,由於沒有農村包袱、區域小、發展快,有特殊的生存法則,跟其他國家根本不能一起談。這的確是一個很聰明的分類與論述方向。
書評現況
我個人很喜歡這本書,也因此認識了許多亞洲國家「為什麼會是現在這個樣子?」尤其是韓國!
因為想聽聽反面意見,所以上了 Amazon 掃過負評,大致有以下幾種:
總結
此書為我打通了許多認知環節,尤其台灣與韓國之間的發展差異,以及對自由貿易協定、國家產業發展、東亞戰後歷史,有更深的思考。讀來非常享受。
相關連結
閱讀筆記 / 小孩教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