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蔡依橙
《做工的人》這本書,之前在網路上戰過好幾輪,是非常敏感的話題,最好不要隨便發表意見,這篇心得,我也打算這麼寫。所以,以下回答邊看邊分享的過程中,常見的問題。
這本書好不好?為什麼暢銷?
我覺得非常好。
真實的觀察、直白的文筆,沒有奇怪的學術名詞,講了好幾個很有人生況味的「情慾流動」故事,但「情慾流動」這個詞,一次都沒出現,甚至連「情慾」都沒出現過!更別說什麼布爾喬亞、伊底帕斯、耽美,或大量高級學者的法號。
用很簡單易懂的文字,告訴你,「做工的人」生存的樣子。
之所以會這麼暢銷,是因為這本書的作者擁有少見的跨領域能力,林立青能做工、能觀察,最重要的,能寫!
他讓「做工的人」的生命經驗,用「讀書的人」能理解的語言說出來,印成書,而且還很流暢!你當然可以道貌岸然的批評,讀這本書的人很假掰,把別人的苦痛當感動,甚至批評林立青消費自己伙伴的生命經驗,用別人的故事,賺自己的錢。但你也可以很正向的去看待,認為本書促進了台灣各種不同族群的彼此認識與理解。
我選擇用正向的方式看待。
為什麼辛苦的體力勞動,不能獲得更多的報酬?
這個問題,不管怎麼回答,都很容易得罪人,我換個方式說吧。
不管你在那個行業,都可能認為自己的收入偏低,勞動不受到尊重。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勞動並不是因為你拿時間、健康、壽命去換,就直接能變成金錢的,這中間並沒有「公定價」,有人一個小時 100,也有人一個小時 1000,更有少數人能達到一個小時 10000。
讓社會多呼籲大家要當好老闆,可能在局部會有用,但也要你遇得到才行。如果你覺得自己的能力去市場上找其他工作,換不到現在你所拿的薪水,這表示你的老闆給了你溢價。好老闆當然有,但我們都很清楚,其實數量不多。
決定性的因素不是呼籲或道德,而是「相對議價能力」,議價不是吵架,而是以下面向:
- 你擁有的技能,其「不可取代性」高不高。這件事情只有你能做,你離開後,這業務就會永久停擺。有這種能力,如果你的薪水比市場價值低,你沒加薪,老闆會比你更緊張。
- 你的技能能否被人看見,並理解其可能帶來的價值。這要靠平時的累積,包括你的為人、專業社群的形象、網路的形象、你所選擇的舞台與戰場是否正確。也就是說,你有了「不可取代性」,還得讓人知道,你議價的對手也認可才行。
- 你能否減少別人的損耗,為人增進價值。公司要新設部門,總經理自己要親自請 10 個人,然後還要研究怎麼安排這 10 個人的工作,那當然累。但如果總經理可以找到 1 個人,這個人能夠建立 10 人部門,而且順利營運,你就替總經理省下了許多心力,當然值得更多錢。同樣的,你是工人,照時薪計價,覺得薪資有限,且工作不穩定。但如果你能擔任工頭,統合水電、木作、冷氣、消防,自己還作監工,讓業主只需要找你,在合作伙伴出狀況的時候,你也能找人或甚至自己把事情做完。讓人省下時間與心力,自然會獲得較高的報酬。
- 你所做的,是 to B(面對公司)還是 to C(面對消費者)的生意。人類文明有個特色,越大的組織,就越無情、越殘酷。巨大的組織,採購一定有專門的部門與人員負責,他們的績效,就是來自於積極的削價,把 50 元的掃把砍成 25 元,這是他們的專業,也是他們該做的事情。小型創業或個體戶,遇到這種專業採購,根本沒有勝算。本書很清楚的描述,to B 生意是如何對包商剝「三層皮」,而這些消失的利潤又怎麼轉嫁到底層勞工上。
有些人說,薪資與「證照」相關。這話只說對了一半。
要能保障基本起薪的證照,必需要有政治力做後盾,並有總額控管避免過度競爭。台灣有非常多的證照,但不同證照的薪資保護力差異甚大。
證照或許可以讓你起薪比其他沒有證照的人高些,但能不能賺得比「同樣都有這張證照」的同儕多,還是要看個人怎麼發揮。
所以,你推薦這本書怎麼看呢?
我強力建議正在煩惱小孩教養,以及教育路線選擇的父母來看看這本書。
就說你想讓小孩當醫師好了,你也會收集一下資訊,至少知道公費制度合不合理、醫師們承受的風險、健保給付的趨勢等等。如果只是腦補,認為醫師是個工時短、薪水高、患者拜託、家屬尊敬的行業,進來可能會非常失望。
這幾年很多父母,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常常說小孩如果喜歡做水電、做工人,也沒有問題。如果你的知識來源是雜誌報導跟簡單的裝潢經驗的話,我會建議你可以看這本書再做決定,知道真實的狀況,進了這行,也比較容易適應。
很多人也說要給小孩接受技職教育,但說老實話,如果您真的有做過閱讀跟搜尋的話,會知道台灣的技職教育跟德國瑞士的技職教育,根本是不一樣的東西。(延伸閱讀請見最下方連結整理)
職業無貴賤,但每個人適合的都不一樣。多看、多聽、多思考,都比腦補幻想好。
相關連結
《做工的人》:去除學術名詞,平鋪直敘的真相。
讀者:蔡依橙
《做工的人》這本書,之前在網路上戰過好幾輪,是非常敏感的話題,最好不要隨便發表意見,這篇心得,我也打算這麼寫。所以,以下回答邊看邊分享的過程中,常見的問題。
這本書好不好?為什麼暢銷?
我覺得非常好。
真實的觀察、直白的文筆,沒有奇怪的學術名詞,講了好幾個很有人生況味的「情慾流動」故事,但「情慾流動」這個詞,一次都沒出現,甚至連「情慾」都沒出現過!更別說什麼布爾喬亞、伊底帕斯、耽美,或大量高級學者的法號。
用很簡單易懂的文字,告訴你,「做工的人」生存的樣子。
之所以會這麼暢銷,是因為這本書的作者擁有少見的跨領域能力,林立青能做工、能觀察,最重要的,能寫!
他讓「做工的人」的生命經驗,用「讀書的人」能理解的語言說出來,印成書,而且還很流暢!你當然可以道貌岸然的批評,讀這本書的人很假掰,把別人的苦痛當感動,甚至批評林立青消費自己伙伴的生命經驗,用別人的故事,賺自己的錢。但你也可以很正向的去看待,認為本書促進了台灣各種不同族群的彼此認識與理解。
我選擇用正向的方式看待。
為什麼辛苦的體力勞動,不能獲得更多的報酬?
這個問題,不管怎麼回答,都很容易得罪人,我換個方式說吧。
不管你在那個行業,都可能認為自己的收入偏低,勞動不受到尊重。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勞動並不是因為你拿時間、健康、壽命去換,就直接能變成金錢的,這中間並沒有「公定價」,有人一個小時 100,也有人一個小時 1000,更有少數人能達到一個小時 10000。
讓社會多呼籲大家要當好老闆,可能在局部會有用,但也要你遇得到才行。如果你覺得自己的能力去市場上找其他工作,換不到現在你所拿的薪水,這表示你的老闆給了你溢價。好老闆當然有,但我們都很清楚,其實數量不多。
決定性的因素不是呼籲或道德,而是「相對議價能力」,議價不是吵架,而是以下面向:
有些人說,薪資與「證照」相關。這話只說對了一半。
要能保障基本起薪的證照,必需要有政治力做後盾,並有總額控管避免過度競爭。台灣有非常多的證照,但不同證照的薪資保護力差異甚大。
證照或許可以讓你起薪比其他沒有證照的人高些,但能不能賺得比「同樣都有這張證照」的同儕多,還是要看個人怎麼發揮。
所以,你推薦這本書怎麼看呢?
我強力建議正在煩惱小孩教養,以及教育路線選擇的父母來看看這本書。
就說你想讓小孩當醫師好了,你也會收集一下資訊,至少知道公費制度合不合理、醫師們承受的風險、健保給付的趨勢等等。如果只是腦補,認為醫師是個工時短、薪水高、患者拜託、家屬尊敬的行業,進來可能會非常失望。
這幾年很多父母,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常常說小孩如果喜歡做水電、做工人,也沒有問題。如果你的知識來源是雜誌報導跟簡單的裝潢經驗的話,我會建議你可以看這本書再做決定,知道真實的狀況,進了這行,也比較容易適應。
很多人也說要給小孩接受技職教育,但說老實話,如果您真的有做過閱讀跟搜尋的話,會知道台灣的技職教育跟德國瑞士的技職教育,根本是不一樣的東西。(延伸閱讀請見最下方連結整理)
職業無貴賤,但每個人適合的都不一樣。多看、多聽、多思考,都比腦補幻想好。
相關連結
蔡依橙的閱讀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