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個家在何方》:美國魯蛇的悲慘世界

 

讀者:蔡依橙

 

 

 

 

好書、好翻譯、好沈重

 

這本書非常之好,但也非常之沈重。

 

看完之後,會讚嘆作者 Matthew Desmond 的天分、用心與努力,會理解一個芝加哥北方的城市「密爾瓦基」裡頭,8 個家庭的詳細故事,會認識在美國這樣的「機會之土」上,當你碰不到「機會」,只有「土」的時候,是什麼樣子的。

 

本書英文書名為 Evicted,直譯為「驅離」,但考量到台灣讀者對「驅離」可能不熟,所以換上一個比較詩意的書名《下一個家在何方?》,但副標題「驅離,臥底社會學家的居住直擊報告」,則有效保留原意,並點出全書核心。

 

全書翻譯流暢,註釋也翻得很清楚且用心。

 

 

臥底社會學家的居住直擊報告

 

 

 

 

這本書,就是上面這個作者 Matthew Desmond,小時候家裡窮,曾被「驅離」,長大後作為一個社會學家,在 2008-2009 之間,以下圖的拖車公園為起始點,開始認識現今美國底層民眾,在住房上的問題,以及這些問題如何讓他們的人生持續貧窮。

 

 

 

 

這些人可能有前科、毒癮、遭逢巨難且親友支持系統不佳,靠著聯邦救濟金以及食物券等社會福利生活著(月收入約 10000-30000 間),因為過去的污點,也租不到更好的地方過活,就在這裡住下了。

 

在 Google 圖片中,乍看之下似乎還不錯,但仔細點進去看,就和作者所寫的一樣,外觀的損壞超明顯,功能與居住品質真的差。地板破、踩下去有蟑螂,廚房或馬桶不通,暖爐故障,都只是基本款。

 

由於密爾瓦基冬天下雪後,可能出現零下 20 度的低溫,拖車房屋不保暖,住在裡頭,睡覺跟吃飯都要穿大衣,沒有大衣的窮人,只好把自己所有的衣服都套上去,努力度過寒冬。

 

這樣低品質的房子,其租金,就需要花掉他們 70% 甚至 90% 以上的每月收入。

 

更糟的是,誠如我們之前讀過的《窮忙》,陳偉挺醫師歸納時說的:「貧窮是一種職業」,各種突發狀況,總能讓窮人措手不及、多次曠職被炒魷魚、現金流出現嚴重缺口。所以,這些窮房客們,往往會積欠房租。

 

 

「驅離」是怎麼回事?

 

在美國法律中,只要一積欠房租,房東就有權要求法院判驅離,即使房客事先知道將被驅離,也因為沒有錢、有前科、被歧視,根本找不到下一個住處。

 

驅離當天,兩個配槍的治安官,帶著專做這行的搬家公司前來,把你所有的東西移出推車房屋,房客有兩個選擇,一個是放路邊任憑風吹雨打,一個是放到搬家公司的倉儲,每個月約台幣 18000 以上的月租費。

 

不管你選那個,都沒有好結果。放路邊,晚上各種家具衣服值錢物品,可能就被洗劫一空。書中多數窮人選擇倉儲,總想:「我之後找到地方住,就可以退租了,應該不至於太久。」但事實上,最後往往因為負擔不起倉儲費用,全部家當被拆解、回收、賣錢。導致經濟狀況與生活品質更下一層。

 

驅離的行為,是對房東財產權的保障,是對契約精神的維護,但卻是對窮人經濟與精神的雙重打擊,讓人覺得失敗、無家可歸、一無是處。一旦驅離之後,這些家庭或個人,幾乎就只能重複「無家可歸 / 勉強找到爛地方住 / 再次被驅離」這樣的惡性循環。

 

作者感慨的是,驅離保障了房東,但美國社會這樣運作,是不是值得我們重新檢討。

 

 

清楚的結構

 

本書分成三部分,房租、驅離與後來。

 

  • 「房租」部分先介紹這群窮人的經濟窘境與生活情況。
  • 「驅離」一節則說明整個執行過程,以及對窮人的影響。
  • 「後來」則是這些人後續生活的介紹。

 

由於「驅離」是整個過程中最戲劇性也最具打擊性的,於是作者以此做為書名。

 

「後來」如何了呢?這是本書的精彩結尾,沒有 happy ending,也並非極度悲傷,那就是一個很真實人生的結尾,非常值得一看。

 

小小透露一下,最後的結果跟《階級世代》和《窮忙》所說的類似:如果你本來是中產階級甚至中上階級,掉進貧窮之後,比較有機會回去。但如果你從小就窮,長大更苦,要想翻身,機會渺茫。

 

這些社會底層的人,不太懂得上網表達自己,他們的故事,也不是中產階級有興趣閱讀的報導,於是鮮少為人所知。

 

也是因此,這本高品質的社會學著作出來之後,轟動美國,得獎無數,也引起了巨大的話題。

 

 

閱讀建議

 

建議可以帶著以下幾個問題,進行閱讀:

 

  • 美國有沒有種族問題?是已經過去,還是依然暴力?
  • 如果你轉世投胎,變成這 8 個家庭裡頭的任一個主角,你有把握靠自己的力量翻轉人生嗎?
  • 其中一位主角阿琳,帶著兩個小男生經歷這一切,你認為這兩個小男生,日後成人,會過著怎樣的日子?
  • 這些房東靠租爛房子給窮人,你認為他們黑心嗎?你有這樣的心理素質,可以做好「房東」這門專業嗎?你能狠下心,在欠租戶沒有暖氣設備過冬而發抖時,依然快樂的前往南方度假嗎?很多人說,買房當包租公,是「被動式收入」,看了本書,你認為當房東所賺的錢,是主動式收入還是被動式收入?
  • 整個系統破敗至此,如果你是美國總統,打算怎麼做?還是就讓社會學家繼續研究、出出書,大眾討論一下,但繼續維持現有的自由價值與財產權力?

 

 

台灣呢?

 

本書很美國,那麼,台灣的狀況呢?

 

這領域我不懂,時報出版請了中研院的林宗弘副研究員,在書前寫了一篇很不錯的導讀,可以做為我們的思考與觀察開端。

 

在台灣,底層人民怎麼生活著?居住是他們的主要議題嗎?這些美國擁有的問題,在台灣,是不存在、沒被注意、隔開而看不見,還是以什麼隱誨的形式出現呢?

 

你認為呢?歡迎分享。

 

 

相關連結

 

 

 

蔡依橙的閱讀筆記

 

 

本篇發表於 短篇評論 並標籤為 evicted, milwaukee, 下一個家在何方, 住宅, 住房, 密爾瓦基, 居住, 居住正義, 社會學家, 租屋, 美國, 驅離。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

《下一個家在何方》:美國魯蛇的悲慘世界 有 2 則回應

  1. 楊泉 說道:

    雖然和書上的狀況相去甚遠,但是我想到幾年前在台中租套房時,明顯是一人或頂多雙人住的房間(大多是非法隔間的,只是隔好看一點),卻也看到全家一起來住的,不只一兩戶。一層公寓改一改可以隔成六間,你還猜不到總共住了多少人。至於更低價的租屋就沒有見過了。

回應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