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ntiers 系列期刊,值得我投稿嗎?

 

作者:蔡依橙

 

 

00_cover

 

 

2022 更新

 

本篇文章內容已六年,這六年來 Frontiers 對於期刊經營越來越嚴謹,尤其有分數排名也不錯的幾本,都相當不錯。人都有過去,英雄不怕出身低。Frontiers 已經是世界各頂尖大學的前幾投稿選項之一。

 

 

先說結論

 

  • 如果你是學術起步者,沒有特別偏好,只是想在 open access 系統耕耘,建議你避開 Frontiers。因為其經營原則有不少爭議,而且在科學界普遍形象不好。PLOS ONE 爭議少得多,形象佳,值得長期投資
  • 如果你做神經科學 (Neuroscience),因為 Frontiers 系列是從這領域起家的,幾本知名期刊處理得還算嚴謹,零星幾篇,投到已經有 impact factor 的,還可以考慮,畢竟 4 分左右的期刊,學術內行人都承認的。但如果要大量投稿,就擔心日後 Frontiers 品牌崩潰時,會連累你的學術聲譽。
  • 如果你真的很愛 Frontiers (前沿) 這個詞,請先看看以下超過 4700 字的八卦,再考慮考慮吧。

 

 

01_Impact_factor

 

 

Frontiers Neuroscience 起家

 

Frontiers 系列期刊,一開始是 2007 年,洛桑聯邦理工學院的神經科學教授 Henry Markram,用 online + open access 的方法,創立了 Frontiers in Neuroscience,獲得成功,接著迅速擴張,持續開發新領域與新期刊。目前是在洛桑校園中,以公司組織營運。

 

Henry Markram 本人是個在神經科學界很有影響力的學者,曾受邀在 TED 官方活動 TEDGlobal 演講過。這也說明後續 Frontiers 在 Neuroscience 界分靈成那麼多本,竟也能持續獲得成功。(請看上方表格,neuro- 或 neural 字頭的期刊共有 12 本!)

 

 

02_henry_markram

 

 

2013 年,Frontiers 獲得德國資本 Holtzbrinck Publishing Group 大筆投資。Holtzbrinck 是目前英文出版世界的五巨頭之一,在科學領域,同時擁有 Nature Publishing Group(英國)、Scientific America(美國)以及 Springer(德國)!最近的大事是,2015 年,Holtzbrinck 將 Springer 與 Nature 合併,成為 Springer Nature,並持有 53% 的優勢股份

 

在 Holtzbrinck Publishing Group 的規劃中,Frontiers 本來是他們對「open access 未來」的重要戰略投資。2013 年取得 Frontiers 後,指派 Nature 與 Frontiers 戰略合作,用 Nature 的好名聲極力拉抬 Frontiers,當其他 open access 期刊還在白手起家,一個 CNS 等級的傳統巨擘 Nature 就拉著 Frontiers 對大家說:「這我兄弟!」真是威風八面。

 

 

04_alliance_npg_frontiers

 

 

如果你到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的新聞稿頁面,按下 ctrl-F 搜尋 Frontiers,會發現總共有 13 篇新聞稿,集中在 2013 年 8 月到 2014 年 8 月。不過到了 9 月,瞬間急凍。一個字都不再出現。

 

這是因為 2014 年 Frontiers 在 Neuroscience 領域以外的新期刊,出的包實在太多了。Nature Publishing Group 覺得這樣牽扯下去,連 Nature 也會沈船,於是使出次元刀,不再與 Frontiers 有牽扯。

 

這部分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沒有正式發過新聞稿,歐洲人還是很愛面子注重形象的,是在一次非常嚴重的危機時(見下方:解雇 31 名 editors 事件),由 Frontiers 系列期刊的執行編輯 Frederick Fenter 對外很委婉的說:「大約半年前,我們就決定作個清楚的區分,不再提到 Nature 與 Frontiers 有關係。」實際的意思,應該是「半年多以前,Nature Publishing Group 不要我們了,所以我們不能再提到他們的名字。」

 

該段委婉說明,原文如下:

 

We made the decision about 6 months ago to make a clean separation and never to mention again that [NPG] has some kind of involvement in Frontiers.

 

講了這麼多,你一定很好奇,Frontiers 是多會出包,能搞成這樣?嫁入豪門,麻雀變鳳凰,但卻自己搞砸了成為世界 open access 霸主的機會,瞬間被冰凍?

 

以下介紹 Frontiers 幾個很糟糕的事件。

 

 

介面設計問題

 

 

05_fim

 

 

英國 Cardiff University 的重症專家 Tamas Szakmany 為 Frontiers in Medicine 審稿,發現稿件超爛,爛到無法接受。但作者 revision 回來的東西,只有修改枝微末節,重要的核心都沒動。然後他發現,這個審稿系統「沒有 reject 的按鈕」,作為 reviewer,你只有兩個選擇:接受他並用自己的名字替他背書,或者求作者繼續修繼續改。 (Frontiers 系列是 open review,所以刊出的文章會有 reviewer 與 editor 的名字。)

 

或許有些作者會覺得 reviewer 不能退我稿這樣很棒 XD 其實這是違背學術界獨立審查精神的,因為這表示期刊社擺明了要賺這筆錢。Frontiers in Medicine 的刊登費,一篇目前約 62000 新台幣,而且沒有 impact factor。(2019 年時公布的 2018 資料,開始有 3.113 分。)

 

因為這些事情,大家才發現,Frontiers in Medicine 的 Editorial Office 跟其他學術期刊不同。一般來說,學術期刊是由學術界人擔任 chief editor,管理 Editorial Office,決定期刊走向,但 Frontiers in Medicine 的 Editorial Office 竟是設在 Frontiers 公司裡頭,academic editor 完全無權干涉。

 

一位後來被 Frontiers in Medicine 辭退的 academic editor,Zsolt Molnár,曾對這表達不滿,寫信問 Frontiers 的 Editorial Office,他收到的回覆是:「一旦稿件進入審查後,我們希望作者能有機會跟 reviewer 做互動,你作為 editor,當然可以退人家稿,但請在送給 reviewer 審閱。之。前。」「至於 editor 退人家稿喔,我們是強烈建議不要啦,因為我們希望 editor 不要剝奪作者與 reviewer 討論稿件的權利。」

 

收稿就要審,要審就要登,要登就能收錢。Editorial Office 由管理層經營,確保這條收入管道暢通,無視學術品質,很扯吧!

 

 

陰謀論研究撤回事件

 

英國學者 Stephan Lewandowsky 做了一個研究,發現否認全球暖化/氣候變遷存在的部落格,其論點幾乎都包含陰謀論。這篇文章被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接受,並在 2013 年 3 月刊登。這本有 impact factor 的,2014 年 2.560 分。

 

但是「到底有沒有全球暖化」,以及更廣義一點的「陰謀論」與「反科學」主題,一直是西方科學社群的戰場之一。學者、鄉民、酸民、頭腦有問題的人,往往戰成一團、樂此不疲。這篇也不例外。

 

因為戰太大了,Frontiers 介入調查,仔細的把這篇文章翻來覆去的檢查一遍,發現學術跟倫理上,這篇文章都沒問題,但是法律上,Frontiers 認為不夠清楚安全,所以決定撤下

 

 

06_fip_retraction

 

 

原作者當然非常不爽,認為 Frontiers 看到有紛爭,擔心爭議與被告的風險,竟然因此決定撤下論文,非常沒擔當

 

如果你對這篇論文有興趣,這邊有得看

 

這個事造成非常多學術界人的不滿,甚至導致一位 Frontiers in Energy Research 的 chief specialty editor 辭職,Ugo Bardi 認為:「這撤回的決定,表示 Frontiers 完全不尊重投稿的作者、審查的 reviewer,以及做決定的 editor。而且,一本科學期刊,竟然不敢堅定的站在科學這邊,卻屈服於恐嚇之下!

 

 

HIV/AIDS denialism 事件

 

中文的意思大概是「反 HIV/AIDS 科學論述者」,這是西方世界很奇葩的一個社群,他們認為目前所有有關 HIV/AIDS 的研究都是鬼扯。其論點主要是:

 

  • HIV 不會造成 AIDS,他只是一個剛好路過的病毒。
  • AIDS 或許是一個真實存在的疾病,但其成因很多,甚至是你拿來治療 HIV 的藥物引起的。

 

這事情剛好跟上面的「陰謀論研究撤回事件」相反。上面的,是科學家研究陰謀論,結果惹火陰謀論者,揚言提告,所以 Frontiers 撤下一篇科學論文。這次,則是反科學者 HIV/AIDS denialist 登了一篇文章在 2014 年 9 月的 Frontiers in Public Health,主流科學界非常不爽,但 Frontiers 卻決定不撤,只是改分類為 opinion。

 

 

07_fiph_opinion

 

 

這個決定,讓許多重量級生物醫學專家感到憤怒:鬼扯文跟偽科學文,你 Frontiers 竟然叫完全沒有學術成績,甚至也沒有 HIV/AIDS 背景的人審,然後刊登,我們跟你這個科學雜誌說科學,竟然還是決定放在期刊上,把鬼扯文跟人類 30 年累積的堅實證據並陳?

 

這件事情,也讓大家開始意識到,Frontiers 似乎偏愛這種鬼扯文、偽科學文、反科學文,而且會找沒有學術背景的人,隨便審一審就讓他過。

 

 

解雇 31 editors 事件

 

2015 年,剛成立一年的新期刊 Frontiers in MedicineFrontiers in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的 31 位 editor(都是醫師),覺得管理層很糟糕,竟然會繞過 editor,直接把文章交給比較願意接受的審閱者,然後讓文章大量刊出,而且完全沒有知會,決定串連,採取行動抗議。

 

這 31 位 editor 連署(包括 3 位 editor-in-chief),寫了一封 13 頁的聲明,要求 Frontiers 管理層必須採取行動改革,做到一個學術期刊該有的審查獨立,以論文品質為優先考量,而非營利極大化。

 

 

08_manifesto

 

 

3 月 23 日呈上管理層,5 月 7 日決定就下來了,這 31 個人全部開除!

 

Frontiers 的總執行編輯 Frederick Fenter 對外說:「這 31 位編輯,把手上的案子壓住不審,要求我們必須答應他們全部的條件,這是勒索,我們沒有其他選擇,只能開除他們。

 

這 31 位 editor,在被開除的隔天,公開這份文件,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到這裡看全文。Frontiers 官方也提出了反駁,並上線公開

 

Frontiers 更糟糕的是,後續竟然像個黑道一樣,採取殺雞儆猴、鬥黑鬥臭的策略,孤立其中的一位指標性人物 Matthias Barton,也是當初兩本期刊的 editor-in-chief,寫信到其工作的蘇黎世大學,說 Barton 的行為很有問題,「如果他在貴校有任何學術倫理上的爭議,我非常樂意協助釐清任何議題。

 

有趣的是,把這個事件整理得最好的,是 Science 網站上的報導,這本 CNS 三巨頭之一,其學會為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AAS),美國系統的。這很微妙,因為在下一個我們要聊到的危機中,會發現英國(歐洲)系統的 Nature,即使都已經切割過了,還是 選擇出手幫 Frontiers 講話助拳。

 

 

Beall’s List

 

要講 Jeffrey Beall 怎麼跟 Frontiers 與 Nature 打起來,要先說明 Beall’s List 的故事以及江湖地位。

 

自從 open access 開始紅,商業營運模式從向圖書館收錢,變成向作者收錢,聰明的商人們當然會想到,那我就做網站當電子期刊,拼命登、拼命收錢,審查寬鬆些,編輯跟出版也別管什麼學術規範,當個商業模式運轉就行了。這種惡質經營,學術界稱之為 predatory journal(掠奪者期刊)

 

通常 predatory journal 會有以下特色:

 

  • 快速接受論文,審查寬鬆甚至沒有,鬼扯、偽科學、假論文都可以被接受。
  • 積極的到處推銷,發垃圾郵件,叫你來投稿,甚至隨意邀請沒有學術地位的任何人,來加入 editorial board。
  • 不經同意,就把知名學者列入 editorial board。或者,知名學者加入後,發現期刊有問題,不准辭職。你辭職我也不把網站上你的名字移除 XD
  • 期刊名稱會刻意的跟知名期刊類似,網站外型也會做得很像知名期刊。
  • 對 impact factor 資訊造假。

 

但如果您仔細想過,會發現這其實是一個光譜,很難有個清楚的定義說誰是 predatory journal,誰不是。即使知名期刊,有時候在審查上也會有人情考量,或接受關說。更別說從全部的特色都有,到只有一半的特色,我們那條線應該畫在哪裡。

 

所以,一個勇敢的人站出來了:Jeffrey Beall(音同 Bell)。他是一個圖書館學專家,也是圖書館員,在科羅拉多大學丹佛分校 (University of Colorado, Denver) 拿到終身教職 (tenure)。

 

在他的觀念中,open access 運動是一個要推翻營利出版商的運動(這部分還算中肯),但其內涵卻是由歐洲主導的一種新殖民主義嘗試,要將學術溝通納入一小群歐洲集體主義者所設定的規範之中。(這部分您自己判斷吧)

 

最可怕的,就是「在打倒敵人的過程中,你會變成你要打倒的敵人」。Open access 原本要推翻出版社賺取暴利的初衷,卻逐漸演變成大量惡質商人用 open access 期刊賺錢。

 

在收到大量 email 邀請他到其實學門毫不相干的雜誌當 editor 後,Jeffrey Beall 決定作點功課,點名這些期刊跟出版社,從 2008 年起,在他的個人網站 Scholarly Open Access,每年公布 Beall’s List,把有問題的出版社,以及個別期刊,全部列出來!(但 2017 年他收掉了之後,我們只能靠自己求證。)

 

 

09_scholarlyOA

 

 

這畢竟是擋人財路,所以也引來出版商不爽,走上法律訴訟。更有匿名者特別架了一個 domain name 跟他很類似的網站 (scholarlyoa.com vs scholarlyoa.net),收集各種對 Jeffrey Beall 的批評、攻擊與醜化,嘗試鬥黑鬥臭他!

 

 

Beall’s List 準不準?很準!

 

2013 年 10 月,Science 雜誌的專欄作家 John Bohannon,發表了一篇文章 Who’s afraid of peer review?,是他用完全鬼扯的論文去投 open access 期刊,測試看看「他們到底有沒有看論文?還是收到就給他接受?」Beall’s List 上頭的期刊,有 82% 都接受了這些鬼扯論文!

 

 

10_science_sting

 

 

如果你對鬼扯論文長怎樣、他測試了哪些期刊、這些期刊的回信,以及期刊所在地的分佈有興趣,都可以點選文字連結前往。

 

從期刊所在地的分佈中你可以發現,印度跟奈及利亞有大量的 predatory journal,而這兩個國家「剛好」都是大英國協的成員、過去的英國殖民地,而英國,剛好是 Nature 的所在國!這是不是巧合,就請您自行判斷了。

 

 

Beall’s List vs Frontiers

 

 

11_jeffrey_beall

 

 

在 2015 年 10 月,Beall’s List 把 Frontiers 列入 predatory publisher。這樣爆炸性的事件,根本就是公然宣戰Nature 雜誌則以 backlash(反彈)來下標、用 controversial(有爭議的)來形容 Beall’s List,並引用評論,攻擊 Beall’s List 根本是靠感覺在訂。Nature 都跟 Frontiers 切割超過一年了,還幫忙助拳,真是有情有義。

 

 

12_nature_news

 

 

當然,貴為 Nature,結尾一定要交代一下利益衝突,很無力且蒼白的在最後寫下:雖然我們 Nature 跟 Frontiers 有共同的老闆,也一起為了公眾利益一起促進科學開放,但我們是獨立的喔!

 

 

對台灣研究者的意義

 

Frontiers 這本期刊,比較大的八卦就如上面所說,其他還有很多小的,礙於篇幅就沒有一一放上。基本上,有做過功課的人,大概都知道 Frontiers 這個品牌要小心。

 

是的,他的確不是最壞的期刊,也不是最壞的出版社,更爛的還一大堆,但也幾乎是走在灰色地帶了。雖然在起家的 Neuroscience 領域,他們就有 12 本期刊拿到 impact factor,排名前面的也有,但似乎他們藉由建立起來的 Frontiers 品牌,開始在新創期刊大做生意,而且連學術獨立、編輯獨立甚至 peer review 的基本原則都可以犧牲。

 

所以,如果您是學術起步者,真要 open access,還是 PLOS ONE 比較適合,人家可以長到這麼大是有道理的,審閱品質與學術倫理的堅持,就是成功的原因。

 

如果您是神經科學界的研究者,剛好需要升等,缺一篇頂尖期刊論文,或許可以考慮零星投幾篇,像是 Frontiers in Aging Neuroscience,在老人醫學領域 (Geriatrics & Gerontology) 排到 8/50,Q1 期刊,審稿也快,只需要兩個月,實在很厲害。

 

 

13_fian

 

 

如果您是醫療人員,要謹記血淋淋的教訓:加入他們,幫忙擔任兩本雜誌主編 (Frontiers in Medicine / Frontiers in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的蘇黎世大學教授,同時也是心臟科醫師的 Matthias Barton,卻因為堅持學術審查品質,而被 Frontiers 嘗試殺雞儆猴、鬥黑鬥臭。

 

最近有新思惟之友回報,PLOS ONE 的審閱速度奇慢,但看過 Frontiers 的故事後,再重新思考,我有了更深的體會。

 

品質、速度、便宜,這三個面向,不同的期刊社,在資源不足時,會做出不同的選擇。

 

而這些取捨,也將決定一個品牌的興衰。期刊品牌如是,個人品牌亦如是。

 

 

近期研究課程

 

 

本篇發表於 短篇評論 並標籤為 aaas, beall, frontiers, journal, nature,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oa, open, open access, PLOS, PLOS ONE, predatory, science。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