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崩壞中,我該怎麼辦?」:可能的路之「追求卓越」路線

 

作者:蔡依橙醫師

 

 

風箏

西屯區寒風刺骨,但也有風箏易放的好處。崩壞的系統,處處有機會,冷靜且有實力者,方能把握。

 

 

半年前,我寫了一篇文章,提到醫療崩壞中的年輕人,有三條道路可選。

 

  • 安身立命:接受現況,享受人生。
  • 不甘平庸:追求卓越,拿所應得。
  • 大膽離開:保留核心,大開大闔。如:做自費、移民、轉職、創業…等。

 

我們上次聊了「安身立命」,這次來聊聊「不甘平庸:追求卓越、拿所應得」之路。順便把過去這半年常被問到的問題,作個整理。

 

內容並不療癒,沒得取暖,請做好心理準備,不喜者請離開,免生怨懟。

 

 

問:有關最近醫糾法、長照法、醫鬧與北榮婦產等新聞,趨勢怎麼看?

 

答:這個我們低調且不願具名的核心團隊成員說得很好,他認為「開始築底了」,我也同意。

 

築底,不會反彈,只是達成一個可以穩定的平衡。這個平衡包括了:

 

  1. 醫療去刑化不可能。醫師依然在刑法以及以刑逼民的陰影下執業,至於檢察官與法官的心證部分,需要等輿論再燒好一陣子、再發生一些悲劇,才有可能逐漸形成全民共識。
  2. 醫糾法會通過。即使這次不通過,下次也會,或者捲土重來換個名詞。我在 Facebook 上已經把我能公開說的都說了,私底下知道的檯面上看到的新聞呈現出來的,就是這樣。我們依然應該去表達自己的不滿,這次有微小可能會延緩,但長時間來看一定會死灰復燃。
  3. 醫師薪水降低,國家加大控制力道。打著全民醫療福祉的旗號,面對選票的壓力,不管是國民黨或民進黨,都會走這條路。白話點說,這的確是一個殺豬公 所得重分配的機制,尤其醫師,繳高額稅金、補充保費,現在又多一個醫糾法要出錢。

 

 

問:不是啊,新聞說「醫糾補償金,醫生不必再埋單。

 

答:同學,你社會走不夠深,這樣的新聞就是 ________ 媒體幫忙 ______ 的,你就信了。「醫療機構出錢,不准轉嫁給醫護人員」,除了口號喊喊之外,你認為真會做到嗎?

 

現在很多家醫院的毛利都是接近於零,醫院在吐出這筆資金後,「只是剛好」醫護人員的薪水沒有漲、「只是剛好」重新檢討一些福利、「只是剛好」遇缺不補,你就算法條寫死,實際執行也沒辦法定罪處罰。

 

你拿刀,搶了一對夫妻一百萬,離去時還跟他們說「你們大人出錢,不准轉嫁給孩子!孩子的教育費、生活費,都不可以減少!」你自己覺得好有良心好正義,但實際上有用嗎?

 

你拿走了這家人一百萬,他的小孩就「只能剛好」從私立幼稚園退學給阿公阿媽顧,從私立小學轉回公立小學;同學開始補英文,他「只能剛好」沒興趣去學;本來想換台車安全些,就「只能剛好」繼續用摩托車三貼載去上學;同學暑假去墾丁住民宿,他就「只能剛好」到市民廣場曬曬太陽。

 

「醫療機構出錢,不准轉嫁給醫護人員。」有空您再想想。

 

 

問:我們把醫術練好,就是為了患者奉獻,醫療有他的公共性跟神聖性,你這樣一直講錢,很庸俗,不好。

 

答:恭喜,您能過著不缺錢的日子,真令人羨慕。您每天工作一定充滿了喜樂,台灣醫療界的確是一個非常適合勞動奉獻的場合,能活得這麼開心,真是替您高興。

 

我們凡夫俗子,為了房貸奔波勞動,為了家人辛勤工作,眼界低了些,很不好意思。

 

您對目前這些新聞,應該是完全不需要在意的。這篇文章對您也沒什麼價值,快關掉這分頁吧。

 

 

問:安身立命我做到了,暫時也沒有其他專長可以轉行,想知道,如果我「不甘平庸」,想讓我的專業與能力,獲得更好的報酬,拿所應得,該怎麼做?

 

答:首先要知道一個殘酷的事實。Power law 在醫師群裡頭也存在的。即使年輕一代醫師的收入遠不如上一代,但同樣是年輕醫師,以收入來說,差距也是很大。

 

通常,如果你是前 5%,收入大概是一般醫師的 2 倍;如果你是前 1%,收入大概是一般醫師的 5 倍。這是真的。

 

重申一次,如果你覺得現在的生活也很好,能實現專業、收入尚可,行醫的風險也做好規劃。或許「安身立命」還是比較適合您的路。

 

 

問:怎麼可能?我就沒聽過有人跟我同世代的同行,收入是我五倍的。

 

答:必須說,那是你不知道而已。

 

我認識不少內科、外科、獨立科、開業醫,他們在自己的同行中,收入就是這種等級。他們很低調,靜靜的提供專業服務,在適合的體系或診所中工作,共存共榮,一有時間,就是磨練自己的技術,或是拼命工作,希望患者的好口碑越傳越廣。

 

中華民國政府真的要感謝這些人,因為他們真正是我國稅金的重要支柱。

 

因為你跟這些人不熟、因為你不是能夠推心置腹的人、因為你滿懷憤怒嘴上左派,所以即使你見過這些人,他們也很警覺的,靜靜遠離你

 

你真的對市場做過研究嗎?

 

你知道不易閱讀的判決書裡頭,其實有很多專業人士收入的資訊嗎?你看新聞只忙著生氣嗎?還是跟這些高手一樣,仔細的思考如何從中獲得關鍵資訊,像是合法財產轉移?我一直在 Facebook 講了好幾年,「醫責險一定要保,而且要保那種價格不貴又給付乾脆的。」您除了在臉書上白目的公開叫人給資料,曾經自己做過比較與研究嗎?

 

事前作,叫做財產規劃,事後做,叫做脫產。事前作,叫做投保醫責險,事後做,叫做謝謝再聯絡。

 

請問,您到底行動了嗎?

 

這就是行動與講講的差別。如果一直只是嘴巴講講,收入會變成五倍嗎?好像真的會……

 

 

問:如果我願意努力,但我真的很希望能獲得比現在高的收入,堂堂正正的用醫療技術,為自己的家人取得好一點的生活,我該怎麼做?

 

答:在飽和的體系中,機會的確不容易出現,但視野放大,一個走下坡的產業,機會甚多,因為人員流動率高,資深專業人士折損快,正是年輕人冒出頭的好機會。

 

但你必須願意付出。

 

願意在你的正常工時之外,追求卓越。把醫師的三大方向做好,曰:教學、研究、醫療。

 

醫療技術絕不可差,這是一個醫師最重要的品牌價值所在。在低廉的給付下,還願意做教學的人少,你熱情、你帶出很多優秀年輕人,這都是你的活廣告。願意學的話,做點研究,累積國際知名度,更容易與同儕拉出差異化。

 

很現實的,這個世界就是用這些方法秤你幾斤幾兩。而這些,只是你往 top 1% 努力時,基本該做的。

 

真要獲得好缺,行政與領導能力也很重要,高薪通常出現在「機構出現問題需要解決」而且「你能夠提出解決方案,真產生價值後,才拿其中一部份」時。

 

你應該提供的,是 solution,而非 suggestion。只出嘴巴的人,台灣盛產,並有嚴重通貨膨脹。

 

專業人士的高薪,來自於「人家找你來處理,就不用煩惱」,「你願意沒日沒夜的把事情搞定」,以及「沒有效果就不用給你太多錢」。要確保你長久領到高薪,而不是幫人家做起來後,被人踢到一邊,就看你的識人能力,與「情況未明時對自己的信心以及合約談判能力」。

 

請努力讓自己培養這些能力。在流汗與疲倦中,每週工時超過 100 小時,度過好多年高強度的學習與努力。

 

否則,機會為什麼是給你,不是給 A、不是給 B,而是給你?

 

 

問:那我是不是該去念碩博士?拿教職?

 

答:同學,碩博士目前有夠多,貶值了耶。教授副教授價值不如過去,但取得難度卻飆升。

 

相對來說,你努力在經營自己的過程,獲得別人拿不到的獎項、擁有別人沒有的國際經驗、處理別人沒辦法治療的疾病、把別人搞不定的科部脫胎換骨,這才是真正的實力,這才是真正的「你」。

 

新思惟已經有好幾位傑出校友,往這樣的路上邁進,光在累積實力還沒跳槽的階段,就有一位演講費領到自己年薪一半的程度,還有一位,演講費加多篇論文獎金,也領到年薪一半的程度。適當的機會還沒出現前,就先替自己加薪 50%。這還沒算會議主辦單位給他們的商務艙機票跟飯店費用喔。

 

更別說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所累積的國際知名度,以及 key opinion leader connection,連視野跟觀念都不一樣了。

 

「你」,應該由自己定義,而不是用別人訂好的價值體系去定義。碩博士、教授副教授,這是上一代的遊戲,你照他們的規則玩,怎麼贏?

 

還是可以去念學位,還是可以去拿教職,但要記得,你得有自己的策略,而且這個策略剛好需要碩博士教職的時候,才去做。

 

千萬不要只是覺得「別人說有學位教職比較好」,所以花上五年十年的時間。

 

 

問:如果我努力成為前 1%,可是大家都努力,那不就相對一樣,沒有意義,且讓傑出能力貶值了嗎?

 

答:不會的,會這麼想,只是不想努力的藉口。

 

如果你的同事、你的朋友、你的伙伴,願意跟你一起成為 top 1%,你反而更要珍惜。當一群人同時變強的時候,量變,會產生質變,最後成為更大族群裡頭的 top 1%。

 

你有沒有發現,很多成功的人,其實都是同一個 group 裡頭出來的,可能是同學、可能是同事、可能是朋友。這就是一整群人往 top 1% 去拼,最後擴散到各個領域去。

 

最有名的,就是 PayPal 幫

 

 

問:如果我願意努力,你能保證我一定會成功嗎?

 

答:成功者從不尋求別人的保證,他們靠自己。

 

努力準備好自己,機會來臨才能抓到。努力的人,不一定有機會,但不努力,絕對抓不住機會。

 

崩壞時代的特色,就是稍縱即逝的機會持續出現,唯有冷靜且具實力者能得。

 

沒有人保證我的文章會被刊登,但我還是努力寫。沒有人保證我會被邀請到國際舞台演講,但我還是努力準備每場演講。沒有人保證我以後會有個主任缺,但我持續鍛鍊自己的行政與領導能力。沒有人保證會有人來報名我辦的各種活動,但我依然持續改善課程。

 

後來的故事,你們都知道了。

 

如果永遠在等待別人的邀請與保證,我可以確定的告訴您,等不到的。

 

您看過一齣戲,叫《等待果陀》嗎?

 

等不到的。

 

與其等待別人的邀請與保證才要動身,如此被動,不如認清現狀、安身立命

 

 

閱讀筆記 / 小孩教養

 

 

本篇發表於 短篇評論 並標籤為 不甘平庸, 北榮婦產, 學位, 安身立命, 拿所應拿, 教職, 碩博士, 薪資, 議價, 追求卓越, 醫療崩壞, 醫糾法, 長照法。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

「醫療崩壞中,我該怎麼辦?」:可能的路之「追求卓越」路線 有 1 則回應

  1. 通告: 研討會設計概念 | 青年醫學研究論壇 2015

回應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