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蔡依橙
先說結論
這是一本以長遠的歷史角度,並用實際數據佐證,分析現今女性狀況給你看的書。裡頭的知識跟概念可能會遠超過你的想像,作為一個有女兒的爸爸,這本書給我的啟發非常多。
先說感謝
感謝鄭伃書醫師在《新思惟年會》時的演講,引起我對這個議題的興趣,並提到許多重要觀念。如果沒參加到年會,您可以點選下頭這個連結,看看所有參與者,對於鄭伃書醫師演講的心得回饋。
書名所呈現的事
以「女力時代:改寫全球社會面貌的女性新興階級」為書名,是在台灣這樣的知識市場,很「政治正確」的命名策略。事實上,這本書的英文副標題,才是最能代表本書精神的一句話:How the rise of working women has created a far less equal world。
翻成中文,意思是:「工作女性的崛起,如何造成了一個更不平等的世界?」
很有意思吧!其實這個英文副標題還蠻政治不正確的,似乎把一部分女性的崛起,說成是造成世界不平等的原因。
書名的選擇,也表示編輯認為,在英美世界與在台灣,對性別的看法還有明顯的差異。如果在台灣採用直譯書名,或許是不那麼討喜的。一個書名,各自表述。 其中微妙之處,就讓各位自行體會了。
書本說些什麼?
這本書的中心主旨,跟之前我剛讀完的《階級世代》,有頗多類似之處,雖然他們講的是不一樣的主題,但描述的卻是同一個世界。
《階級世代》說,我們一般認為,膚色與種族,似乎是美國主要的族群分隔,但事實上不是,「階級」才是(這裡的階級指知識教育程度與收入)。
也就是說,貧窮的黑人、貧窮的黃種人、貧窮的白人,或許各有不同生活,但富裕的黑人、富裕的黃種人、富裕的白人,卻非常相似,這群富裕的不同膚色的人們,他們有類似的職業、相近的口音、遇到較少的歧視、小孩上一樣的學校、擁有一樣的未來。
《女力時代》說,我們一般認為,性別,似乎被認為是主要的族群分隔(作者主要論述英美),女性有玻璃天花板、女性有許多社會造成的阻礙,但事實上不是,「階級」才是(這裡一樣指知識教育程度與收入)。
也就是說,貧窮的女人和貧窮的男人,或許各有不同生活,但富裕的女人與富裕的男人,卻非常相似,這群富裕的男人與女人,他們有類似的職業、遇到較少的性別歧視、擁有類似的婚姻比例與生活形態。
光這點就讓人腦洞大開,中文書名很容易讓人以為這是一本女權書,但事實上不是,他是用數據與訪談,去建立我們對整個社會的概念,然後一一破除過去的錯誤想像。
作者哪裡厲害?
作者 Alison Wolf 最令人尊敬的,是她本人身為女性,但這本書的寫作角度就是一個不偏不倚的專業學者。
她會告訴你,傳統認為女性成為管理階層時,拿到的薪水明顯比男性低,但她用數據告訴你,其實不然,女性成為管理階層的比例或許不到 5 成,但真要統計起來,性別造成的薪水差異並不如想像中的大,個別差異反而是比較大的。
她也會告訴你,一般認為女性會因為懷孕生產,而造成之後的生涯薪水漲幅不如男性,但數字並非如此,女性只要產假結束後馬上回到職場,之後的薪水增幅跟男性完全一樣。
Alison Wolf 出版本書的時候已經 64 歲,她自知在性觀念上相當保守,但作為一個學者,分析各種性行為相關的研究,卻一點都不受影響。例如:一般認為,維持單身的男女,保留多重交往可能,性行為會比較頻繁。但實證卻發現,同年齡、同知識教育階層,結了婚的人,每週性行為次數更多!
例如:在 16-18 歲這段時間,「升上大學的族群」,性生活比起「沒升上大學的族群」,明顯比較不活躍(這也能理解,畢竟男女交往費心神)。一般人會認為,升上大學的這群男女,大概是比較保守的,但事實不然,他們只是決定在 16-18 歲專注於課業,上了大學後,他們會把過去沒做的部分補回來 XD
還有什麼腦洞大開的例子?
例如:越來越多女性成為高薪白領,我們很容易覺得,這個時代男女逐漸平權了。但事實上,這些女性高薪白領,是用一部分薪水處理小孩的托育、家務處理,而承接這些托育工作的,卻是另一群低收入的女性,在托育、佣人這些職業中,女性仍佔絕大多數。當一些女性在社會上越爬越高的時候,這些做著底層工作的女人,薪水一樣低、處境一樣艱難。這也是本書英文副標題所陳述的。
例如:我們會以為托育、佣人等以女性為主的工作,一直維持在低薪狀態,對女性並不公平,但事實上,這個層級的男性更可憐。因為隨著高等教育普及化,幼教、護理、家政等訓練,逐漸也大學化,但底層男性所從事的勞力密集工作,卻幾乎都沒有大學化,直接被高等教育體系遺棄。
例如:我們會認為,去訪問生了一堆小孩的底層女性,他們應該都會後悔生孩子,畢竟生大量小孩是讓一個家庭進入「萬劫不復的貧窮」的最有效方式。作者本人一開始也這樣認為,但實際訪問後,卻發現底層女性不這麼想,他們普遍認為,照顧小孩的過程雖然辛苦,卻是人生中唯一有意義的事情。之後作者推敲才發現,因為他們即使不生,所能從事的依然是沒有保障的時薪或兼職工作,毫無薪資漲幅與未來可言,暫時放棄可是一點都不可惜。
這些例子都有論文與實證支持,作者的視野與知識,真的很令人敬佩。因為有她的帶領,我們才能在 400 多頁的閱讀過程,快速的飛越整個社會的各個切面。
怎麼看這本書?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命處境。你可能是女性單身貴族、你可能是個媽媽、你可能是個結婚直男、你可能是 LGBT,我們每個人的生命,都有一部分的「女性議題」需要去瞭解與解決。
對我來說,最迫切的,就是我想知道「我女兒面對的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世界?這個世界怎麼看待性別?」這本書提供很好的數據與架構。
本書唯一的缺點,就是對亞洲的描述好少,只有一頁,而且頗為粗略,但對於英美先進國家的歷史與現況,從宏觀到微觀都很清楚。這樣的資訊,在台灣逐漸全球化,並邁向先進國家之林時,會有很大的幫助。
當有一天,女兒對感情、婚姻、人生規劃有疑惑時,至少我們瞭解了實證數據,可以告訴她,英美的統計,像你這樣的人,在這樣的時間點,通常是怎麼選擇的?有怎樣的預後?
或者,當她長大後有機會閱讀這本書(也可能有更好的替代品),她會知道,自己在人類文明的長河中,站在怎樣的位子,有多麼幸運,又有哪些她必須去對抗,或繞過的困難。
《女力時代》:用更全面的實證角度,思考女性與社會。
作者:蔡依橙
先說結論
這是一本以長遠的歷史角度,並用實際數據佐證,分析現今女性狀況給你看的書。裡頭的知識跟概念可能會遠超過你的想像,作為一個有女兒的爸爸,這本書給我的啟發非常多。
先說感謝
感謝鄭伃書醫師在《新思惟年會》時的演講,引起我對這個議題的興趣,並提到許多重要觀念。如果沒參加到年會,您可以點選下頭這個連結,看看所有參與者,對於鄭伃書醫師演講的心得回饋。
書名所呈現的事
以「女力時代:改寫全球社會面貌的女性新興階級」為書名,是在台灣這樣的知識市場,很「政治正確」的命名策略。事實上,這本書的英文副標題,才是最能代表本書精神的一句話:How the rise of working women has created a far less equal world。
翻成中文,意思是:「工作女性的崛起,如何造成了一個更不平等的世界?」
很有意思吧!其實這個英文副標題還蠻政治不正確的,似乎把一部分女性的崛起,說成是造成世界不平等的原因。
書名的選擇,也表示編輯認為,在英美世界與在台灣,對性別的看法還有明顯的差異。如果在台灣採用直譯書名,或許是不那麼討喜的。一個書名,各自表述。 其中微妙之處,就讓各位自行體會了。
書本說些什麼?
這本書的中心主旨,跟之前我剛讀完的《階級世代》,有頗多類似之處,雖然他們講的是不一樣的主題,但描述的卻是同一個世界。
《階級世代》說,我們一般認為,膚色與種族,似乎是美國主要的族群分隔,但事實上不是,「階級」才是(這裡的階級指知識教育程度與收入)。
也就是說,貧窮的黑人、貧窮的黃種人、貧窮的白人,或許各有不同生活,但富裕的黑人、富裕的黃種人、富裕的白人,卻非常相似,這群富裕的不同膚色的人們,他們有類似的職業、相近的口音、遇到較少的歧視、小孩上一樣的學校、擁有一樣的未來。
《女力時代》說,我們一般認為,性別,似乎被認為是主要的族群分隔(作者主要論述英美),女性有玻璃天花板、女性有許多社會造成的阻礙,但事實上不是,「階級」才是(這裡一樣指知識教育程度與收入)。
也就是說,貧窮的女人和貧窮的男人,或許各有不同生活,但富裕的女人與富裕的男人,卻非常相似,這群富裕的男人與女人,他們有類似的職業、遇到較少的性別歧視、擁有類似的婚姻比例與生活形態。
光這點就讓人腦洞大開,中文書名很容易讓人以為這是一本女權書,但事實上不是,他是用數據與訪談,去建立我們對整個社會的概念,然後一一破除過去的錯誤想像。
作者哪裡厲害?
作者 Alison Wolf 最令人尊敬的,是她本人身為女性,但這本書的寫作角度就是一個不偏不倚的專業學者。
她會告訴你,傳統認為女性成為管理階層時,拿到的薪水明顯比男性低,但她用數據告訴你,其實不然,女性成為管理階層的比例或許不到 5 成,但真要統計起來,性別造成的薪水差異並不如想像中的大,個別差異反而是比較大的。
她也會告訴你,一般認為女性會因為懷孕生產,而造成之後的生涯薪水漲幅不如男性,但數字並非如此,女性只要產假結束後馬上回到職場,之後的薪水增幅跟男性完全一樣。
Alison Wolf 出版本書的時候已經 64 歲,她自知在性觀念上相當保守,但作為一個學者,分析各種性行為相關的研究,卻一點都不受影響。例如:一般認為,維持單身的男女,保留多重交往可能,性行為會比較頻繁。但實證卻發現,同年齡、同知識教育階層,結了婚的人,每週性行為次數更多!
例如:在 16-18 歲這段時間,「升上大學的族群」,性生活比起「沒升上大學的族群」,明顯比較不活躍(這也能理解,畢竟男女交往費心神)。一般人會認為,升上大學的這群男女,大概是比較保守的,但事實不然,他們只是決定在 16-18 歲專注於課業,上了大學後,他們會把過去沒做的部分補回來 XD
還有什麼腦洞大開的例子?
例如:越來越多女性成為高薪白領,我們很容易覺得,這個時代男女逐漸平權了。但事實上,這些女性高薪白領,是用一部分薪水處理小孩的托育、家務處理,而承接這些托育工作的,卻是另一群低收入的女性,在托育、佣人這些職業中,女性仍佔絕大多數。當一些女性在社會上越爬越高的時候,這些做著底層工作的女人,薪水一樣低、處境一樣艱難。這也是本書英文副標題所陳述的。
例如:我們會以為托育、佣人等以女性為主的工作,一直維持在低薪狀態,對女性並不公平,但事實上,這個層級的男性更可憐。因為隨著高等教育普及化,幼教、護理、家政等訓練,逐漸也大學化,但底層男性所從事的勞力密集工作,卻幾乎都沒有大學化,直接被高等教育體系遺棄。
例如:我們會認為,去訪問生了一堆小孩的底層女性,他們應該都會後悔生孩子,畢竟生大量小孩是讓一個家庭進入「萬劫不復的貧窮」的最有效方式。作者本人一開始也這樣認為,但實際訪問後,卻發現底層女性不這麼想,他們普遍認為,照顧小孩的過程雖然辛苦,卻是人生中唯一有意義的事情。之後作者推敲才發現,因為他們即使不生,所能從事的依然是沒有保障的時薪或兼職工作,毫無薪資漲幅與未來可言,暫時放棄可是一點都不可惜。
這些例子都有論文與實證支持,作者的視野與知識,真的很令人敬佩。因為有她的帶領,我們才能在 400 多頁的閱讀過程,快速的飛越整個社會的各個切面。
怎麼看這本書?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命處境。你可能是女性單身貴族、你可能是個媽媽、你可能是個結婚直男、你可能是 LGBT,我們每個人的生命,都有一部分的「女性議題」需要去瞭解與解決。
對我來說,最迫切的,就是我想知道「我女兒面對的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世界?這個世界怎麼看待性別?」這本書提供很好的數據與架構。
本書唯一的缺點,就是對亞洲的描述好少,只有一頁,而且頗為粗略,但對於英美先進國家的歷史與現況,從宏觀到微觀都很清楚。這樣的資訊,在台灣逐漸全球化,並邁向先進國家之林時,會有很大的幫助。
當有一天,女兒對感情、婚姻、人生規劃有疑惑時,至少我們瞭解了實證數據,可以告訴她,英美的統計,像你這樣的人,在這樣的時間點,通常是怎麼選擇的?有怎樣的預後?
或者,當她長大後有機會閱讀這本書(也可能有更好的替代品),她會知道,自己在人類文明的長河中,站在怎樣的位子,有多麼幸運,又有哪些她必須去對抗,或繞過的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