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蔡依橙
為什麼讀這本書?
一個被人認為浮誇不切實的商人,以前所未見的選舉方式、溝通方式、言論方式,坐上了美國總統的位置。有兩種國家,應該好好聽聽這位總統到底說些什麼?一是美國本國,二是與美國有關係的國家。
很不幸的,後者幾乎是全世界。當然也包括地理位置靠近中國,戰略位置靠近美國的台灣。
從這本書讀到什麼?
這本書是川普在決定參選後,於 2015 年所出版的書,那時候的川普,或許也不確定自己將會贏得最後勝利。作為一本政治出道的出版品,2017 年翻譯成中文的今天,剛好讓我們看看,川普選前與選後的言論,是否一致。
令人驚訝的,幾乎一模一樣。語氣、內容、邏輯、論點,都一樣。
以風格來說,這本書,就像是川普在電視、在推特說話的風格,很直接、用字不深、字數不多、語氣明快。
很有趣的,最近我看的另一本書,管仁健管大的《外省新頭殼》正好相反,管大的行文風格看似鄉民,但敘事詳細,比起高速閱讀的「網路」媒介,更適合「書」這樣令人深思的載體。川普的書,則是「形式上」像一本總統之書,但內容白話短促,比起「書」來說,更適合「網路」。
川普風格 vs 書本媒介
除了句子短促,連段落都很「網路」,沒幾句話就換一段的模式,加上川普略微跳躍的邏輯和清楚的攻擊目的,很難真的把複雜的概念說清楚,與過去我們期待一個國家領導人,應該深思熟慮(想想?XD),應該有文膽負責撰寫,應該能說服知識份子的既有期待,有很大的落差。
閱讀過程是很痛快,但如果你是習慣主動思考,而不被動接收,喜歡冷靜閱讀,而對澎湃情緒警覺的讀者,就會對本書所提出的攻擊,抱有疑慮。
例如:他認為全球暖化是鬼扯,伊斯蘭國在那邊砍人頭,歐巴馬卻在意氣溫上升或下降幾度?
這樣的攻擊,一是沒有提出他反對全球暖化的理由,二是拿伊斯蘭國這種高度視覺化的恐怖行為去跟全球問題相比,最後又把歐巴馬形容成小家子氣的昏君!簡直是高速、華麗、無厘頭的 combo 連續技 XD
也因此,在 Goodreads 書評網站,這本書只得到 3.5 分,而且大量的負評隨手可得。做為參考,一般 non-fiction 類我偏好讀 4.0 以上。這招是線上讀書會時跟王姿文醫師學來的。
經典負評,像是這則:
Can I get some sort of award for actually finishing this book? I put this on my “made me cry” shelf because when I read it I almost cried because of the fact that so many people actually support this guy. …
為何是這樣的策略?
當然,川普的行銷概念不是要說服你「他的方法最好」,而是要說服你「我看到問題了,我有經營與創業經驗,我會把這事搞定!票投給我就行!」
這概念就跟 VC pitch(向創投提案募資)一樣,詳細的 business plan 沒有太大用處,真正說服金主給錢的,是團隊明確看到市場需求,以及創辦人過去成功的連續創業經驗。
在政治上,這種「策略不確定 / 請你相信我」模式,很可能也是合理的。
畢竟在政治的世界,很多事情,只能做,不能說,因為「不說」,才有機會真的成功。就像馬英九從不說自己嚮往國共統一,就像蔡英文從不說目標是讓台灣實質獨立。
這本書看不到的
因為川普必須營造「看到需求 / 我能經營」的形象,所以全書完全避談他的賭場投資,避談他利用破產讓自己風險有限財富暴增的過去。這避談策略也很合理,因為多數看書的人,都是被動吸收知識,會一邊看一邊查證的人,總是少數。
商人發跡可以用破產為後盾,去放手一搏;但國家發展,懷著破產準備而去承受高風險,或許不是一個理想的選項。
當然,即使你當面質疑,他估計會直接反擊:「那是我過去的失敗,但我沒有違法,也吸取教訓站起來了,現在的我,有經驗也有意願,用最精華的人生階段,帶領美國重返榮耀。」
令人喜歡的紙本書製作
最後,在電子書逐漸普及的年代(本書甚至與 Kobo 合作促銷),真的要特別說一下時報做這本書有用心。
書本封面設計的很漂亮,亮面彩色的設計,莊重而不俗豔,內封面(我一直不知道正確的名字是什麼,就是你把封面那張紙拿掉後,跟內頁直接裝訂在一起的第二層封面)也用亮面銀色與大寫文字,傳遞與川普房地產開發案一致的奢華形象。
我正是因為封面設計的實在有意思,而決定看這本書的。
以閱讀實用性來說,可惜的是內頁紙用得太重,單手握持有困難。或許編輯希望傳遞的是「美國總統」的重量,但川普值不值得這個重量,就要讓他自己用政績來回答了。
相關連結
- 《總統川普:讓美國再度偉大的重整之路,將帶領世界走向何處?》
- 【公益計畫】用閱讀,改變人生。(購書回饋金捐款家扶基金會)
- 【超容易】第一次辦線上讀書會就上手
蔡依橙的閱讀筆記
讓美國再度共進晚餐
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60/article/6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