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obo vs. Readmoo:兩大台灣電子書平台試用心得

 

作者:蔡依橙(最近讀過的書蔡依橙的閱讀筆記電子閱讀討論區

 

 

 

 

前陣子看 Kobo 殺特價殺到不要不要的,Readmoo 也推出閱讀器募資,兩邊我都支持了一下。但開兩個 App 總是麻煩,找本書還要想「我當初在那邊買的呢」,對懶人實在太 suffer。想說來認真比較一下這兩家,看有沒有可能選定一家固定看書,於是有些心得。

 

 

結論,與可以跳過的感想碎碎念。

 

最後的結論是,還是沒辦法。這兩家各有優缺點,架上的書也還不能涵蓋我喜歡閱讀的種類(厚書、大書、好書、特定出版社),所以,都還沒辦法作為「看書的單一入口」,而只能作為「各種書籍通路的其中兩個選擇」。

 

這樣的趨勢,也跟網路發展很類似。人類曾經以為,網路的發展會讓全世界人的共識增加,因為好的觀念、正確的觀念,所有人唾手可得,有可能形成單一社群。但實際上的發展,網路的方便,卻讓全世界的社群更為碎片化,Facebook、LINE、Instagram、PTT 各有自己的使用者,彼此的資訊不完全流通,同溫層也非常稱職地為不同人群提供溫暖,真新聞有格調、品質、經營方式的不同,連假新聞也分品牌與社群。

 

讀書這事,可以很簡單,但也可以很複雜。一如在網路上購物、尋找資訊、與朋友互動一樣。

 

簡單,可以只依賴一個通路,不管你選的是家裡附近賣起咖啡的金石堂、遠方氣氛好型男美女多的誠品、好用但有小七血統的博客來、文青風二手書與中國口音自發電話客服聯盟的讀○,或甚至 Kobo、Readmoo、多看、中國亞馬遜,反正就選一個,固定接受餵養,這樣也行。

 

複雜,就是你得在這些破碎的通路中,自行搜尋資訊,包括上 Google 搜尋評價、找到原文書名、Goodreads 分數、看一下正負評、看一下出版社跟翻譯者,然後再決定要跟誰買、怎麼讀、在哪裡讀?

 

這些流程竟然與「決定要來買一台洗脫烘洗衣機」,那麼驚人的相似!

 

世界變得破碎,打穿這些互不相連的環節,只能靠自己手動搜尋與比較。或許辛苦,但也為即將過渡到人工智慧時代的我們,提供一些獨特的存在意義 XD

 

以下是一些筆記,以 2017 年 4-5 月的經驗為本。說不定下次 App 一更新,網站一更新,就改進了,也未可知。如果有誤,歡迎補充指正。

 

 

Readmoo

 

Readmoo 是城邦出版集團的策略性投資。2012 年開始做,穩扎穩打,一步一腳印的調整改進。

 

說是策略性投資,是因為事實上城邦自己的書也沒有梭哈進去,像是我正在讀的《十二幅地圖看世界史》,這麼厚重,又需要文字與圖片時常跳躍對照的書,理論上很適合上電子平台,但去搜尋,就是沒有。

 

經營上,比較像是城邦幫自己買個保險,萬一時代迅速改變的時候,有個平台、有一群技術與行銷人,可以成為避險的數位方舟。

 

 

Kobo

 

Kobo 目前是世界第二大電子書平台,第一大當然是 Amazon 啦。因為 Amazon 決定跳過台灣,直接經營中國,一點都沒有顯示對台灣市場的興趣,痴等幾年,終於在 2016 年 10 月,等到市場老二 Kobo 來台。

 

雖說是第二,但 Kobo 全球總市佔率約有 20%,比想像中多,而且在加拿大、法國、日本等國家拿下第一,超越 Amazon。

 

Kobo 是在加拿大創業的公司,後由日本樂天集團接手。所謂的「樂天」,有兩家公司常被搞混,一家是 Lotte,一家是 Rakuten。

 

Lotte 是韓裔日人重光武雄(韓名:辛格浩)在日本跟韓國所創的跨國企業,包括飯店與樂天小熊餅,都是他們的,前陣子因為薩德而在中國被抵制的樂天,就是 Lotte。

 

而樂天 Kobo 的樂天,則是 Rakuten,是日本人三木谷浩史在日本創立的電商公司,在電子書領域併購 Kobo 後,也吃下 Sony 放棄的海外電子書事業,逐漸成長至今。

 

這兩家在韓國跟日本登記,名字跟寫法都不同,沒有同名問題,是到了中國與台灣才發生中文名字重複的困擾,不過看來沒有人想退讓,也沒打算升級成訴訟戰,就暫時相安無事。

 

總之,樂天 Kobo,是 Rakuten Kobo,而非 Lotte Kobo。樂天 Kobo 與蠟筆小新喜歡吃的 樂天小熊餅無關。

 

 

介面:Kobo 小勝

 

在使用上,我都是用 iPad Pro 9.7 閱讀,在 Kobo 讀《人類大歷史》,在 Readmoo 讀《人類大命運》。同一個作者的連續兩部超優秀作品。在兩個平台都用了 8 個小時左右。

 

Readmoo 的介面比較簡單,能調整的部分雖然少,但也夠用。在選取文字畫線上,不知為何,比起 Kobo app 來說,Readmoo app 的反應稍慢,而且要精確選取時比較傷神,常常手拙會滑錯行,這對我們這種已經習慣機器要立刻回應的網路成癮族,會明顯破壞沈浸感,你知道 ping 值 5 跟 35 玩起遊戲來差很多嗎?XD 所以後來我讀 Readmoo 時,就變得很少畫線。

 

 

購買流程:Readmoo 勝

 

Readmoo 可以直接在 app 內充值買書,對於想長期依賴這個入口的人,方便許多,這可是以「被 App Store 抽三成」的誠意,送給讀者的大方便。

 

相對的,Kobo 或許因為不想被抽,沒做 in-app purchase,要切換到瀏覽器,上網站才能買。畢竟特價都做到見骨了,哪來的肉割給人家? 但如果你真的喜歡 Kobo 的介面,其實 iPad 上切換個視窗也不至於太麻煩,第一次在瀏覽器登入並輸入信用卡記錄後,後續要買,流程也順。

 

(補充:Kobo 在 Android app 有做 in-app billing,而且 Google Play 也是抽三成,所以為什麼 iOS 這邊沒做,原因就不清楚了。)

 

 

內文搜尋:Kobo 勝

 

不知道是不是我不太熟,還是真的沒有?當前陣子同婚釋憲通過時,我想在 iPad app 內搜尋《人類大命運》書中,作者提到「聖經反同段落,根據科學考證,其真實性有問題」的段落時,竟然找不到搜尋框,只能到筆電去用桌面版來找。

 

在 Kobo,雖然沒有提供桌面版程式,但 iPad app 內是可以直接做搜尋的。

 

這個搜尋功能,對於日後要找段落跟朋友討論,形成讀書社群的良性互動,我個人認為相當重要。

 

 

社群友善度:Readmoo 意外獲勝

 

說到社群,我覺得這也該是電子書很重要的部分。畢竟過去的紙本書,最難做到的就是這部分。

 

在 Amazon Kindle,已經都開發得蠻完整,你可以看到別人畫的線、有多少人畫線等等。Kobo 在設定選項中有「顯示 Kobo 讀者的備註」,但我讀了一整本《人類大歷史》,還是沒看到(該不會只有我一個人在這裡讀吧)。而 Readmoo 則似乎連選項都沒有?

 

如果沒有內部社群可以玩,當然就會想要到外部社群分享啦,像是 Facebook。

 

Kobo 提供的是「圖片引述」與「純文字引述」兩種分享模式。

 

「圖片引述」一開始看來很酷,但受限於字數,變成只能分享格言或結論,沒辦法呈現推導和邏輯,導致嚴重的「去脈絡化」(潮吧!),偏偏會喜歡讀書的人,就是喜歡用更長的篇幅把整個脈絡搞懂,所以,這功能後來我就很少用了。

 

 

 

 

「純文字引述」,可能因為功能被鎖掉(?),按分享下去,就是沒有 Facebook 的按鈕!像我是用 Buffer 在管理專頁,純文字引述轉過去後,文字也根本出不來,這功能等於沒用。唯一能順利成功分享純文字引述的,是 Gmail。可是大哥,我要的是社群啊。

 

所以,後來我乾脆都用 iPad 截圖,來跟朋友分享我所看到的精彩段落,鼓勵大家跟我看一樣的書,討論一樣的事。

 

 

 

 

Readmoo 可能因為對書本內容作了更嚴格的保護,根本不設計「分享」功能,但因為他的閱讀模式可以設定為「捲動」,這讓你可以很方便的把想分享的段落放到畫面上方,連書名與 Readmoo 的標誌一次截下,順便替 Readmoo 與本書宣傳一下。與 Kobo 截圖相比,一樣的螢幕亮度,截出來的數位畫面也比較清楚。

 

 

 

 

純就分享這塊來說,我會覺得 Readmoo 的捲動功能,配合 iPad 截圖,剛好形成了很理想的組合,適合重度讀書與分享者,與社群同好討論。

 

 

網頁與 App 設計:見仁見智

 

這部分很見仁見智,所以這也只是我自己個人的意見。建議各位還是親自去用用看比較準確。

 

Kobo 的設計,從網站到 App 都很日式,網站就是乾乾淨淨,登入後,會發現首先看到的是「折扣優惠」,其次就是「推薦給您的書」,這種個人化很有威力,我也因此下載了不少預覽回來看!

 

 

 

 

Readmoo 則是比較熱鬧些,活動大格小格之外,右邊還有社群動態,前陣子幾乎都是房思琪房思琪房思琪房思琪房思琪。接下來的「熱門推薦」,推薦的演算法似乎不太準確,混合了暢銷書、新書,但就不太合個人口味。

 

 

 

 

預覽/試讀:Kobo 勝

 

兩者都提供了試讀的服務,跟逛書局一樣,買書前總要翻一翻。不過,兩家的設計略有不同。

 

Kobo 可以下載預覽版本到自己的書櫃中,閱讀體驗跟所購買的書類似,頗為方便。Readmoo 則是另開介面,而你一旦上個廁所或查個資料,離開 Readmoo app 後,再回來,「他就不見了!」不只要自己再去找到那本書,點擊試讀,還要自己翻找到剛才閱讀到一半的進度。我試讀《普丁的國家》時,連續兩次跳開後,我就到 Kobo 去接關了。

 

在 Kobo,可以下載大量預覽,拿著 iPad 躺在懶骨頭上看,不用走路就能逛,把新書掃過一遍,這點實在不錯。

 

 

行銷策略:方向不同

 

Kobo 剛進台灣半年,就有跨國公司的氣勢,常常做特價、送星巴克隨行卡、送樂天商城購物金都不手軟,尤其買 600 的電子書就送 500 的星巴克隨行卡,我都不知道現在是看書免費還是咖啡免費 XD

 

不過可能很多細節還在邊做邊學,像是前陣子有「漫畫套書特價」,作為資深宅男的我,想說幾套名作也來給他買一下,像是《神之雫》或《沈默的艦隊》之類的。但當我從行銷電子報點進網站後,發現沒有「套書一鍵放入購物車」的功能,以《神之雫》來說,該不會要我自己手動把 43 本放進購物車,還要自己檢查有沒有漏掉吧?

 

寫信去 Kobo 的粉絲頁問,幾個小時就回信了,但的確,只能手動……

 

Kobo 啊,如果我願意花時間找,也願意點擊那麼多下,你知道在 Google 上,一般使用者都可以找到很多謎版的來源,還能 import 進 iPad 慢慢看耶。總不能讓願意支持正版也願意支持你們的人,好像自己找罪受一樣啊 XD 你知道,友商 Amazon 有個 1-Click 功能,好容易手滑的!

 

折扣促銷對「價格敏感族群」很有效,事實上台灣就是這樣的市場,而 Kobo 打的算盤,是先衝 App 安裝量、閱讀時數,並努力塞進更多書,用「看不開的沈沒成本」,讓大家黏在這邊。這種先讓你註冊、拿到你資料,然後持續的行銷再行銷,就是典型的電商手法。願意砸錢也是很合理的,因為在電商世界中,每一個新客人的獲客成本,本就在數百元左右。

 

Readmoo 則不太做促銷,折扣範圍非常有限,而往國人自製閱讀器去走。這策略乍看不那麼熱鬧,但長遠來說未必會輸,因為折扣傷毛利,且得到的客人忠誠度往往不高,畢竟這是一群「哪裡便宜哪裡去」的客人。

 

在台灣,有一大群高消費讀書人,每次買書都是幾千上萬在買,之前各出版社是以「閱讀護照」企劃,去圈這些認同自己品牌形象的人,知道他們是誰,也收集他們的閱讀和購買習慣,並衝高人均消費。

 

如果藉由「台灣自製閱讀器」的認同,圈住這群人,而且閱讀器體驗還不錯,那可是個遙控錢坑。

 

所以,對 Kobo,我們後續觀察的是,這波灑錢攻勢後的長期轉換與留滯率,最怕財散人也散;對 Readmoo,要觀察的則是,他們能不能給一開始就認同他們的數千位「台灣自製閱讀器」支持者,一個優秀的使用體驗,最怕閱讀器最後都閒置。

 

 

出版社 vs 電子書平台

 

有意無意地,電子書平台都在淡化出版社角色,Readmoo 畢竟是出版集團起家,出版社名稱放得比較隱密,但滑一下點一下還能找到。Kobo 則是乾脆不顯示。這對我們這種很依賴出版社與書系編輯品味的選書者,造成一定的困擾。

 

目前看來,這方面的「鬥爭」還在繼續,天下集團的作法,是封面上永遠都有自家 logo,增加識別度;而我也喜歡的讀書共和國,像是衛城與八旗,則是乾脆就不上到電子平台了。

 

 

關於 Goodreads

 

像我們這種買翻譯書前會想搜尋一下 Goodreads 分數跟評價的,在兩個平台,書名都沒有英文,變成都要去 Google 搜尋,進博客來看英文書名,然後才能轉到 Goodreads 去找。這點我也覺得有些不方便。

 

解決方法,是部分優質專做翻譯書的出版社,會直接把原文書名放在封面,讓人可以節省很多時間,而這些出版社的書,也的確比較合我胃口。

 

對了,補充一點,Goodreads 上的評分,與其分類有很大的關係。通常歷史類讀者都很挑,3.8 以上就相當不錯,4.0 就是硬底子。但如果是商管類,尤其是正能量系,可能讀者都比較正能量,很容易拿到 4.0 以上,但實際上讀,卻不見得令人覺得有收穫。

 

 

建議

 

因為真的沒有確定的結論,而且兩個平台的網站與 app,說不定下週又進化了。建議各位兩邊都安裝、兩邊都買個幾本喜歡的書看看,感受一下這個大時代。

 

之後,繼續觀察 Kobo 的經營策略,也觀察 Readmoo 的閱讀器評價,從中思考,「如果是我,怎麼在這麼艱難的狀況下經營」,會學到很多的!

 

最後,歡迎您加入「電子閱讀討論區」,或到「蔡依橙的閱讀筆記」,一起討論。讀書其實是很孤獨的事,能找到三五好友,聽聽別人的想法,世界也多些溫暖。

 

 

蔡依橙的閱讀筆記

 

 

本篇發表於 短篇評論 並標籤為 amazon, epub, kindle, kobo, readmoo, 城邦, 多看, 樂天, 電子書。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

Kobo vs. Readmoo:兩大台灣電子書平台試用心得 有 5 則回應

  1. David T 說道:

    讀書孤獨有同感!
    您文章言之有物,為何無人留言我很納悶。

  2. Siuca Ming 說道:

    能找到這篇文章, 真好!!
    我是香港人, 一直想找台’好用’ 、’ 便捷’ 的電子書閱器 /電紙書, 但就卻常感無助。香港會拿著電子書的人比例不多, 會拿多是願閱讀英文, amazon的就能幫手。但中文的卻實在少, KOBO 會有人用, 大陸的也有人用, 但都是之後較迂迴地從網路找閱讀資源。若說台灣的巿場還未不夠成熟, 那麼香港的更就是荒涼蠻邊之地。明明平日都是用繁體中文, 但因大概是巿場太細小吧…, 總不讓人為意,我不明為何台灣的較大書商不能 ‘順手做’ 這巿場。
    KOBO 本來是我前年~去年想買的, 但後來有人跟我說用後感不太順心 (那個是用AMAZON 跟SONY的人),使我想買讀器的想放慢。但後來終於看MOOINK出現, 但錯過了早鳥優惠, 現在都不急著要買, 但看來只對用READMOO 平台才方便, 我在GOOGLE PLAY 買下的一堆書都要迂迴經PC才能下才能放入。其實我現在連PC 都逐漸少用, 活都手機化,完全不想花時間弄這些。
    看到你這篇文, 我想我會認真再去樂天找KOBO 看看,
    總之謝謝版主分享。

    • Kiat Ong 說道:

      我手上有Kobo Glo HD 跟 Kindle Paperwhite Manga。同樣都是6吋的,兩台都是日本版的。Kobo 我主要是拿來看文字書,Kindle 有32G,基本上都是用來看漫畫。
      Kobo 我連上台灣的Kobo 平台,下載與閱讀在Kobo購買的繁體中文書,基本上都沒有什麼問題。但是要做一點小加工。就是日文版的Kobo只支援日文漢字,所以很多日文漢字沒有的中文字就回無法顯示。只要把在PC上面的中文字檔(ex. 標楷體)直接copy到Kobo裡面,在選用copy進去的字體顯示,就完全不會有字無法顯示的問題了。到現在已經用了一年多了,完全沒有問題。如果要放沒有DRM保護的epub或是txt檔,網路上有很多免費的轉檔軟體可以使用 (ex. Calibre)。
      Kindle Paperwhite Manga 都是用來看漫畫的。我也曾經在Amazon CN上面買簡體書再轉繁體,但真的很麻煩,而且要先remove DRM,才能轉。
      如果大部分都是看繁體中文的話,我覺得Kobo會比較合適。

  3. Eugene Jiang 說道:

    精品圖書推送服務提供商:之乎書坊,價格低至 $0.1/次成功推送,直達您的Kindle,更有免費圖書。
    訪問:book.siagoo.com

  4. 匿名訪客 說道:

    謝謝你的介紹,全部看完,回到開頭再看一次標題,才發現(或確認)是針對兩個電子書的平台做比較,我原本是想找 kobo 和 readmoo 電子書閱讀器的比較,哈哈,剛剛再去之前無意中瀏覽到的網頁看,原來readmoo 的電子書閱讀器 名稱是 mooInk 。

    我覺得你的介紹對我也是有很大的幫助,看了上面的介紹後,我喜歡kobo,像是畫線的功能,還有價格促銷方面。

回應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