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最漫長的一天》:1945 年 8 月 15 日

 

讀者:蔡依橙

 

 

 

 

這本書的方方面面,都很「日本」。

 

 

書的內容

 

首先,他所整理的,是 1945 年 8 月 15 日,正午玉音放送前的 24 小時,以及前幾天的重要事件。

 

從 8 月 6 日廣島原子彈落下,8 日蘇聯參戰令日本錯愕,因而決定投降,但因為討論沒有效率,美國又擔心蘇聯打下太多領土甚至北海道,9 日在長崎又丟了一顆,接著日本與美國討價還價,失敗。

 

天皇與內閣,在 14 日認真思考如何處理這最後的終戰(投降)結尾,激烈討論、終戰詔書撰寫、錄音、少數軍人叛變、鎮壓成功、順利播出。本書整理的就是這部分。

 

以工程的角度,方方面面的去還原並歸納那 24 小時的各種細節,這就是日本人。

 

 

書的故事

 

其次,這本「書」就很日本。

 

1945 終戰,本書在 1965 寫成,但沒有以原作者半藤一利的名字發佈,而是用大宅壯一的名義出版。原因作者不肯說,但估計是以輩份、銷量與知名度所做的考量。

 

1995 年再版時,因大宅壯一過世,也終於能以半藤一利的名字出版。

 

本書內容,是用各種記錄,歸納出那一天內發生的各種事情,並推測每個人的想法與立場,用流暢的文筆,加以貫串。

 

而本書的構成,則是保留大宅壯一原序在前,當作沒事並重新仔細整理過的內文,加上半藤一利的後記,加以貫串。

 

所以閱讀時,你會懷疑「這不是半藤一利的書嗎?大宅壯一怎麼寫得好像自序一樣?」看完全書,恍然大悟。

 

就如從本書一開頭,就讓讀者很好奇,陸相阿南惟幾到底是個怎樣的人,打算作怎樣的事?帶著疑問,持續看到最後,恍然大悟。

 

半藤一利最終的後記,也流露出「事情就是這樣,有些細節,不必說,也不該說」的態度。

 

「書」本身的故事,與他描寫那一日的方式,竟然也呼應。

 

 

書的翻譯

 

接著,繁體中文版的產生,也很有意思。

 

本書,是以 1995 年的半藤一利新修版,在 2009 年由中國的三位學界譯者翻譯並推出簡體中文版後,在 2015 年由八旗出版繁體中文版本。這就令我很好奇,因為閱讀的流暢度與書本的質感,都很「八旗」(就是特別好的意思啦),但這竟然是中國的翻譯書?

 

曾經在「多看」與「中亞(亞馬遜中國)」買過並看過多本中國書籍,我清楚知道這經驗不尋常。於是,我也去「中亞」找了試讀本,比對之後,確定八旗在重新編輯這本書時,下了很多功夫,包括用詞修訂、語句重譯、標點符號、段落斷句等,都以台灣市場的標準重新處理過。為了尊重譯者,不只保留其姓名,連編輯介入的程度也絲毫不提。

 

似乎是這樣的態度:「做書就是把內容跟構成做好,讓讀者去評斷。事情就是這樣,有些細節,不必說,也不該說。」

 

「滿洲」人富察延賀,在「台灣」主持的八旗文化出版社,以「中國」譯本為基底,作了認真的編輯,出了一本關於「軍國日本」結束那天的書。這不只很「日本」,還非常「大東亞」。

 

總之,這是本我很喜歡的書,閱讀的每一天都充滿期待,尤其自衛隊即將入憲的今天,回顧 70 年前的故事,特別有意義。

 

如果你對台灣、日本、東亞、二戰有興趣,這本,我非常推薦!

 

 

相關連結

 

 

 

蔡依橙的閱讀筆記

 

 

本篇發表於 短篇評論 並標籤為 半藤一利, 原子彈, 大宅壯一, 投降, 日本, 日本最漫長的一天, 最長的一天, 無條件, 玉音放送, 終戰。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