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flix、美國、二戰歷史再認識

 

作者:蔡依橙

 

 

 

 

偶然間發現,到了美國就是美國 IP(廢話),而且美國的 Netflix 內容真的很多,只是全部都是英文字幕,剛好也有練習英文聽力跟閱讀能力的效果。

 

所以,晚上有空時,全家都會拿著各自的 iPad 看自己想要的節目。老婆看的懸疑劇,俄語發音,英文字幕。小孩看的皮卡丘,英語發音,英文字幕。

 

應該是真的有效,因為小孩連武藏與小次郎的出場詩(?)都會講英文的了,平常聊天時還會自己更改內容來玩!

 

我的話,則是趁在美國的機會,再把美國認識深一點。所以我一般是搜尋美國歷史相關的紀錄片。

 

照片這個,是 Oliver Stone 拍的,「那些美國不說的歷史」,重新回顧二戰以後的美國歷史,怎麼走到今天,我光看二戰部分,就覺得學到很多。

 

像是二戰時期,德國清完西邊,跟蘇聯在東邊打起來的時候,蘇聯一直想跟西方國家合作,兩面開戰場,增加獲勝機率,但英國美國一直「態度很積極,行動都沒提」,喬了很久很久之後,才承諾 1943 年會登陸法國,讓德軍兩面受敵,但其實英國美國到了 1944 年中才諾曼第登陸。

我們台灣是美國派的,受歐美論述影響深,所以敦克爾克啦、D-day 啦、搶救雷恩大兵啊,都讓我們覺得英美聯軍是歐洲戰區的決定要素。

 

但其實不是。

 

有些人可能知道,蘇聯在二戰死最多人,但進一步統計,會發現整個二戰其實是蘇聯打贏的。因為英美領導人,考量到對蘇聯的不信任,期待德蘇鷸蚌相爭,死越多越好;加上民主政體,死太多士兵會造成政權危機,所以,他們一直在等蘇聯跟德國,殺到氣數已盡的時候,才要出動。

 

這之前,當然就是一張嘴,能混就混,能拖就拖。

 

甚至後來真的要登陸時,也是先選擇對英國保護到印度路線很重要的義大利與希臘,而非從法國拉開距離。

 

整個二戰,幾乎是蘇聯扛起來的。然後英美看情況逆轉了,才進去打順風球。

 

如果當年德國不要那麼驕傲,請日本從東邊打蘇聯,今天俄羅斯這國家可能已經消失。如果德國跟日本協調好,先把英國的印度與中東拿下來,後續勝負也很難說。

 

當然,蘇聯跟德國能殺得那麼兇,也是因為都是集權國家,所以動員人民非常殘忍。真的是「惡人還需惡人磨」。

 

真的認識了這些矛盾與細節後,要我選,我覺得「把人民當一回事」的民主政體還是好得多,蘇聯與德國的驕傲,都是建立在殘忍上的。極權國家與愛國宣傳讓你自豪(且無知),但也讓你死於痛苦與屈辱。

 

我有時會想,如果我們從國高中,就這樣多角度的去讀歷史,會不會讓新一代的台灣年輕人,真正成為立足台灣、放眼世界的世界公民。

 

如果,我們不執著於那個其實已經不復存在的「二戰慘勝但內戰敗亡的中華民國」論述,對世界的認識,會不會一開始就更精確些。

 

沒關係,過去已經過去,現在從我自己開始,也讓我的孩子從這樣的認識開始。

 

 

美國行照片與觀察心得

 

 

本篇發表於 小孩教養, 教學文章, 醫學研究 並標籤為 D-day, netflix, 史達林, 希特勒, 德國, 搶救雷恩大兵, 敦克爾克, 納粹, 美國, 英國, 蘇聯。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