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流兒童》:很值得為人父母者,閱讀深思的小說。

 

讀者:蔡依橙

 

 

 

 

這樣的文學我可以

 

有不少朋友問,為什麼我讀的書,有歷史、non-fiction、科普,但好像沒有文學?

 

 

是的,我真的很少讀文學。其實我小時候嘗試過,但後來放棄了。

 

因為在中小學時代,去書局能看到、能買到,那些被放在架上醒目位置的「文學」,都是跟我的人生沒有關係的世界。像是:眷村生活、上海故事、抗戰時期的西南聯大、不知道實際上在哪的武林、充滿各種妖魔鬼怪的中原。感覺好像讀了很多,但那種與真實人生的疏離感,令人挫折。

 

那些跟我平行時空的故事,有著不同的價值觀、不同的說話方式、不同的生存邏輯,怎麼讀,都沒辦法有效地在我的人生產生意義。

 

在讀書的年代,男生文科弱是很能被接受的,我就順勢認定自己就是沒有文學細胞,也不用再掙扎。

 

出了社會,靠自己讀書後才知道,這跟中國國民黨遷台後的社會經濟階層、媒體控制、族群區隔、文化價值塑造,有很大的關係。作為一個下港讀者,覺得自己的生命經驗沒被關照到,是非常正常的事。就像是雲林崙背來的陳勻嫻,看著台北那些異世界的華麗,混雜著困惑、自卑、與自我放棄。

 

因為《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的影集,然後讀了小說,覺得非常不錯,順勢買了吳曉樂的新作《上流兒童》,才發現,當好的文學,用好的形式、好的文字、好的情節,去描繪一些在生活中若近若遠的時空,那種共鳴的感覺是非常暢快的。

 

 

 

《上流兒童》實在精彩

 

我非常喜歡《上流兒童》,一把書拿起來翻,當天晚上就全看完,才心滿意足的去睡覺。這本書,在很多面向上都不錯。

 

故事情節本身就好,架構處理也相當扣人心弦,許多後面的大轉折,會在前面先寫個一段,吊人胃口 預告一下,對讀者閱讀節奏的掌握很不錯,最經典的,是把故事高潮,先拉一小部分到全書前段的第 71 頁,吊人胃口,但又不至於痛苦。炫技炫得恰到好處。

 

文字優美通順,不疾不徐,光是閱讀文字的過程,就有情緒整理的效果。

 

而且,即使全篇文字都好,在幾個刻意安排的地方,就是有幾句「平地一聲雷」,可能是情節轉折,可能是人物性格立體化,可能是智慧金句。就像讀到一半,忽然撈到寶藏的感覺!以下是幾句我最喜歡的。

 

  • 陳勻嫻決定變更自己的觀念,從今而後,她不僅要,還得要得更多。她不要成為因這城市而感到頓挫的人,相反地,他要成為提供這城市養分的對象。(p. 27)
  • 陳勻嫻皺了皺鼻子,想收回最初對這女孩的好感。她喜歡真誠,但不喜歡過份的真誠。(p. 39)
  • (p. 186)王念慈對她為什麼買名貴包包的自陳,全段都精彩,這裡就不破梗了。
  • 跟男主人相反,女主人是不能胖的,胖的女主人會給人一種貧困的錯覺。(p. 212)
  • 我那麼認真地拚命讀書,就是為了可以過好日子,可是姊姊、妳……只是嫁給了一個有錢人,一下子就到了我夢寐以求的地方。(p. 267)

 

吳曉樂一如之前,對每個角色都採取比較立體的寫法,也就是說,即使看似批判,卻也都有理解。仔細帶出每個人在自己的位子,為什麼會做出那樣行為的脈絡。這使得故事能容納更多的讀者,每個不同背景的人,都能找到自己的解讀方法。

 

不管你是單身男女、中產階級、上流社會、賺錢的爸爸、對性別差異感到不滿的媽媽,甚至仇女一族,都能從這本書裡看到不同的面向!

 

 

書 vs 書腰

 

 

 

 

書腰,是為了讓你更容易把書從書局帶回家,企劃寫的這兩句,「大人虛榮的生死鬥、小孩無辜的大冒險」,實在是太厲害了,一劍直指對上流社會「心裡羨慕卻又想隔著距離批判」的中產階級家庭父母,不買回家讀,怎能解心頭之恨呢!快,結帳!XD

 

但必須說,小說的層次遠超過此,於是,這種煽情的引客文,交給專做犧牲打的書腰,恰如其份。

 

書之於書腰,正如故事中,Chris 一家,之於楊培宸一家。在 Chris 一家人的眼中,有些事情,就該給楊培宸一家這樣的人去「處理」。人盡其才,物盡其用。

 

只是在這時代,我們認為,「人」與「物」,畢竟有些不同。

 

 

很有意思的封面

 

 

 

 

這次的封面設計,封面轉折處作了燙藍,一開始不覺得特別,隨著閱讀時間越久,轉折處開始斑駁脫落。

 

也就是說,當上流兒童,燙金吃蛋糕,在磨難最少的正面,輕易地保持光鮮亮麗時,那些不上不下的,嘗試階級跳升的,正在轉折點辛苦的,艱困地在勉強燙上去的亮藍與自己的本質間,掙扎。

 

很有意思,我很喜歡這本書。

 

 

相關連結

 

 

 

專頁筆記

 

 

 

閱讀筆記 / 小孩教養

 

 

本篇發表於 小孩教養, 閱讀筆記 並標籤為 Chris, 上流兒童, 上流社會,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吳曉樂, 封面, 書腰, 楊培宸, 鏡文學, 陳勻嫻。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