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不死,只是很喘》:對優質新聞仍有愛的你,該怎麼做呢?

 

讀者:蔡依橙

 

 

 

 

還記得 2010 的噴射機文嗎?

 

資深網民如我,認識「黃哲斌」,是在 2010 年,一篇在網路上超級火紅的文章開始的。多虧 Google 支持的 Blogger 系統,這篇文章到今天還看得到。

 

 

當時的我,覺得這篇文字很溫和,更多的篇幅責備自己、說明自己並不完美,很少的文字,隱隱約約說出那整個已然出現裂縫的價值之牆,但因為他對新聞這行業還有愛,很多朋友也還在裡頭,不忍說得太直接。

 

今年是 2019,我想只要有一點點意願看看真實世界的人,都知道這 9 年,旺中集團是如何從當年黃哲斌隱約提到的小小裂縫,逐漸擴大,變成黑暗深淵。

 

 

 

這本寫什麼?

 

這本《新聞不死,只是很喘》,一樣很溫和,一樣對新聞還有愛。他不去談論中共勢力滲透、狂熱造神、「輿情蒐集費」籠絡記者,這些很敏感的主題。而選擇討論「網路」對傳統媒體的衝擊、各種新媒體大膽實驗的成果、數位媒體時代的基礎知識,最後以「那些仍在的新聞魂」做結。

 

如果你想知道,傳統媒體為什麼衰敗成那樣?全世界又有哪些例子,真正轉型成功?並建立認識當代台灣數位媒體環境所需要的詞彙庫。這本很適合你。

 

如果你是熱血高中生,立志進入新聞界,這本更適合你。不管是前面的潮流轉換整理,還是最後的記者魂介紹,都很適合作為口試前的思考練習,而且不涉政治,不踩考官地雷,頗為安全。

 

 

我很能理解媒體的困境

 

雖然沒有受過媒體訓練,但我也曾做過媒體經營的嘗試。

 

2014 年開始的專案「新思惟網路講堂:我們來談教育」,嘗試以網路會員平台,提供高品質且互動式的需求書寫,以教育做為核心主題。很多朋友捧場,作者群們也寫得很開心。但實際經營過,就知道財務上並不永續。在這七個月中,我們學到了:

 

  • 台灣其實有很多人,願意投資別人的夢想,即使實驗性質也沒關係。一百多位會員,光憑網站內容與新思惟的品牌,就願意信任我們,令人感動。所以,新思惟也不會讓這些朋友們失望。
  • 內容網站,或者網路媒體,單靠高品質內容向讀者來收費(可避開利益衝突問題),是幾乎不可能經營的。世界上當然有萬中選一的成功案例,如:經濟學人,但在台灣要做分眾深耕,實在困難。或許仍有高手能做到,但我們暫時真沒這本事。只好迅速認清現況,做出調整。
  • 台灣的免費網路媒體平台很多,自己經營過一回,才知道背後投注的心力與資源有多巨大,現有的各種平台,都非常令人敬佩。
  • 媒體進入「依附時代」。每個領域,或許還能有一兩家領導品牌,能靠訂閱費經營,但多數媒體仍必須聽命於廣告主,要不就得有個富爸爸/富媽媽,例如:Business Insider 的 Jeff Bezos、TVBS 的王雪紅,或中國時報的旺旺蔡家。至於媒體與社會的關係,自然也將有相應的改變。

 

結束時,我們為了對得起這些信任我們的良善伙伴,作了些決定。如果您有興趣,可以看看以下連結。

 

 

 

我的閱讀心得

 

正因為嘗試過,所以本書的老媒體轉型,以及新媒體實驗,閱讀起來特別有感。

 

只是,這部分的閱讀很難令人雀躍。就以老媒體轉型來說,真正財務上能達到安全獲利的,依然只有少數,如:紐約時報、經濟學人。而我們都知道,那是長久累積下來的各領域第一品牌,並以全世界英語知識閱讀族群為基礎才能做到。

 

光是英美加起來就有約四億人口,而且這是最肯為高品質資訊付費的四億人口,才能養活幾個知名團隊。台灣或正體中文的市場,要有尊嚴地靠高品質內容獲利,的確有其困難。

 

這也是為什麼,最有「活力」、一而再再而三挑戰觀眾忍耐極限的媒體,都不是靠訂閱費、不是靠廣告費,而是靠著神秘資金,以別於傳統新聞準則的方法在運作。

 

 

當你付錢購買資訊,這些資訊產生者就要為你負責。當廣告主養著媒體,媒體就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向廣告主負責。當神秘資金餵養著媒體,媒體就會為神秘資金負責。

 

 

 

所以,怎麼辦呢?

 

開始考慮用你的新台幣投票吧。

 

如果你常用英文搜尋,確認國際新聞真假,發現常常連到 The New York Times、Business Insider、The Economist,當他們的網頁跟你說,你的免費閱讀上限到了,考慮訂閱他們,以真金白銀為你支持的優質資訊投票,然後每天閱讀。

 

如果你常用正體中文吸收資訊,喜歡的媒體沒有收費機制也沒關係,協助他們把好文擴散,分享到你的 Facebook、你的 LINE 群組,跟大家一起討論。能訂閱就訂閱,沒辦法給他們錢,就給他們流量跟關注度,也行!

 

因為優質資訊有價,我們自己也要思考「如何把這些資訊預算賺回來」,一如新媒體在思考商業模式一樣。

 

例如,我們可以轉變自己的心態,從只是隨意看看各種奇人異事,當作茶餘飯後閒聊的主題,變成有目的地為自己拓展知識領域,提升自己未來決策的準確性。

 

實際一點的例子,像是真正認識國際大勢,瞭解該給孩子怎樣的選科或海外留學建議,以免與潮流對作,事倍功半,甚至付出青春血本無歸。或者,閱讀優質評論,學會從表面的行為推測新聞無法明說的深層動力,懂得在大組織中趨吉避凶,並制訂自己的生涯策略。

 

數位時代,不只是媒體需要調適與轉型,閱聽人如你我,也是。

 

 

相關連結

 

 

 

專頁筆記

 

 

 

閱讀筆記 / 小孩教養

 

 

本篇發表於 閱讀筆記 並標籤為 只是很喘, 天下, 數位, 新聞, 新聞不死, 旺中, 紐約時報, 黃哲斌。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

《新聞不死,只是很喘》:對優質新聞仍有愛的你,該怎麼做呢? 有 1 則回應

  1. 謝東海 說道:

    台灣社會只在乎價格、不懂價值,是個明顯的淺碟型社會

回應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