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世界的孩子》:陪著孩子上網路前,很好的行前訓練!

 

讀者:蔡依橙

 

 

 

 

因為經營「小孩教養筆記」專頁的關係,有不少朋友問我,為什麼我們家小孩,能使用數位工具,做很多學習方面的應用,而不是沉迷。我的回答一向都是:「帶著孩子一起使用,當他們知道數位工具能做很多有用的事,自然沉迷遊戲的機會就小很多。」

 

 

但因為許多的父母,自己對「如何善用數位工具」沒有把握,一直沒辦法開始,我想,親子天下這套「數位世界的孩子」,就是個不錯的入門。他有以下優點:

 

  • 用很具數位感的 voxel design 做繪圖,很多小孩光看到畫面就會眼睛一亮!其風格很類似 Minecraft 與樂高,對孩子的親和力夠。
  • 用對話入門,而且很淺顯易懂。小孩自己翻開書都會有興趣看。
  • 四冊書所探討的層面非常廣,從陌生人的危險、假新聞、遊戲成癮、網路霸凌,都直接提到,而且提出思考與應對的方式。很適合父母跟孩子一起讀、一起討論,作為進入網路世界前的行前訓練。
  • 採用的是繪本形式,而不是數位形式,做為從書本到數位世界的橋樑,非常適合。

 

以下舉例,幾個我認為這本書很不錯的主題與細節。

 

 

陌生人的危險

 

 

 

 

這則用對話,直接介紹網路陌生人可能假報自己的身份,並騙取跟人身安全相關的資訊。很容易讓小孩理解,而且連怎麼做都示範得很清楚。小孩特別喜歡這句「我不該告訴你這個,再見。」又酷又直接 XD

 

 

假新聞

 

 

 

 

這個在美國討論熱烈的主題,與台灣剛好符合,而作者提出的思考步驟也很不錯,尤其思考「新聞來源」與「作者」,是很實際的判別方式。右邊的漫畫還特別提到,假新聞很容易造成洗腦效果,擁有「後設」思考能力,更能清楚判別。

 

能把假新聞這麼困難的議題,用簡單的方法說給孩子聽,很不容易。

 

下面的行動步驟剛好因為圖片比例的關係被我切掉,沒錯,如果有興趣看全文,並跟孩子一起共讀的話,就到文末的公益轉捐連結,買一套跟孩子一起讀吧!XD

 

 

不用去迎合所有人

 

 

 

 

亞洲的文化很講究「合群」,尤其我們講學校表現,也常說德智體群美,似乎即使感覺怪或不自在,我們都必須為了相處和諧,而去委屈自己,或甚至承擔風險。

 

但網路畢竟是美國開發出來,而在歐美世界發揚光大的(你看網址到現在都是用英文為主就知道),其設計的概念與文化,事實上若搭配歐美的個人主義與自由主義,才是最適切的。把亞洲文化的「合群」放進去,就會顯得格格不入。各種強迫,更可能釀成悲劇。

 

這是我覺得最精妙的一則,讓小孩知道,他不想加的人,覺得有壓力的互動對象,大可以直接封鎖,不用有任何的道德或情感壓力。考量到網路霸凌經常來自熟人,而且會與真實的人際關係共振放大,讓小孩知道,他絕對有權力控制自己的社交圈,是非常重要的。

 

 

 

數位與真實的橋接,就從這裡開始吧!

 

 

我們家小二兒子很喜歡這套,拿到的第一天晚上就全部讀完了,而且連續用了四天,錄了四支影片,介紹這四本。

 

這是個好機會,讓他熟悉混搭使用數位與真實工具,訓練表達與呈現。即使從這四支影片,你都能明顯看到他的進步,包括書本擺放的位置、文字的清晰度、聲音的清晰度,最後給大家看考題答案的過程,都越來越清楚。

 

這個「勇敢去做、可行性確認、發現品質不好、逐步提升」的循環,其實就是醫院評鑑常說的 PDCA 迴圈,也是持續進步的核心、終身受用的技巧。

 

如果您家有孩子剛開始接觸網路,或許帶著他錄影說書,是個不錯的開始。我家孩子如果有爸媽在,請他講書,不會這麼多話,即使是孩子,對權力場域的察覺也很敏感。但如果帶著 iPad 躲到房間去錄影,就像對著樹洞講話一樣,可以滔滔不絕。我們也能藉此更認識孩子心裡在想什麼,給他對應的協助與教育。

 

相信我,其實錄影、講得清楚、錄得清楚、上傳 YouTube,對孩子來說,並不是很簡單的事,把他當成在數位工具世界闖關,當孩子能克服一個一個細節,自主完成一支影片的時候,那種興奮感跟遊戲破關幾乎是一樣的,而他也將真正成為數位工具的主人,知道自己多了一些技術,多了一個表達的平台。

 

以下影片,推薦 1.5 倍速,跳著看你有興趣的地方就行。

 

 

 

 

 

 

 

 

 

 

相關連結

 

 

 

閱讀筆記 / 小孩教養

 

 

本篇發表於 小孩教養 並標籤為 上網, 工具, 手機, 數位世界的孩子, 數位公民, 親子天下, 電腦。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